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600字
梭罗,美国半个世纪以前的诗人、哲学家,他向往一种诗意的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木屋中隐居两年,细致地记录所见所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600字,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600字1
翻开这本书吧,在你疲倦、茫然或者无奈时,如同从书页中伸出一根根智慧的冬青枝,你会像在仲冬或者早春时节看到青草一般心神舒畅。
生活应质朴,纯粹如水。“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一间木屋,一个暖炉,一块面包,一本书,梭罗对“生活必需品”的诠释是让人惊讶而又羞愧的。那些从“绝望”的城市走向“绝望”的乡村的人,与今天的我们又何其相似,被生活的附加品弄得疲惫不堪,而从未真正享受生活。试问,是否只有追寻闪光灯底下的时尚潮流,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性的美?是否只有通过七荤八素的宴席,才能品尝到食物的真味?是否只有沉浸在那虚拟屏幕中的五彩画面才能得到内心的欢愉?把很少的时间用去消耗那生活必需品,剩下的时间留给工作、阅读、晨跑、陪伴甚至静思。对,如果有空,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坐在树荫下,静静地思考。生命、时光、情思甚至生活的一些琐事,什么都可以拿来思考。在漫漫的时光长河里,人是一根可以思考的苇草,与其漫无目的地飘荡,不如把握好属于自己的那份时光。把生活过得简短如诗,心宁静如水。
然而,正是因此,生活有时候便成了苦旅。人生的舞台如同大海。当大多数人在拥挤不堪的浅滩上互相推挤时,你驶向了那片更深更广大的海域-洋。你捕捉在船底悄声游过的蓝尾鱼,听着海鸥拍扇翅膀击出的水花声,对抗一路遇到的暴风与海浪,孤身一人。这是你的选择,选择更有价值的生活,选择与孤独为伴。“我不比湖中放声大笑的潜鸟更孤独,也不比瓦尔登湖本身更孤独。请问那个孤独的湖有什么伴侣呢?在它蔚蓝色的水面上没有忧愁的魔鬼,只有蓝色的天使。”当你感到在人群中比独处更孤独时,那么自然是你最好的旅伴,让最单纯的生命接触你的思想,孤独本身就是更好的伴侣。
生活需要深刻而有价值。当你慢慢意识到时间的缓缓流逝,而不像以前那么急匆匆时,你就会开始思考生命的深度。“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质朴的生活让学习变得简单,习惯与孤独作伴让你不惧怕。“一片落在铁轨上的坚果或蚊子翅膀会把你抛出轨道。”你知道,但你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简单的生活,用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勇敢地追寻梦想,而不畏孤独,时间会让你的努力开出智慧和纯洁之花。
“时间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我看到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那浅浅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做时间的垂钓者,让美好随时间沉淀,纤尘不染。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600字2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时,我还小,大约在念小学五六年级,沉迷的是富有情节的故事小说,对散文式的文章,统统不屑一顾,所以乍一翻看,觉得很是乏味,想也没想就把它扔回了原处,再说,封面上都是灰尘的书,想必是不值得一读的吧!
多年后,我上大学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可谓琳琅满目,看着远比小书店多好几倍的书,从一个书架移到另一个书架,脚都挪不动,无意间,又看到了这本书,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梭罗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哲学家了,大概人就是这么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带出了图书馆。
要真正看懂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欲知其人,须得听其言,观其行,而要了解一本书,不仅要了解书的作者,也要了解此书创作时作者所处的境况以及当时大的社会背景。脱离了这些,书为死物,你既无法深究什么,也无法获得更全面的思考。
亨利——大卫——梭罗,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哲学家,改革家,16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其思想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梭罗26岁,正是青年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于名利追逐的年纪,可是梭罗却挣脱了俗世的枷锁,独自在瓦尔登湖湖畔建立了一个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为自给自足,《瓦尔登湖》便是他在湖边两年生活里大小琐事的记录和思想的随笔。
19世纪的美国,被历史学家们认为是独立的美国文化诞生和生长的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爱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量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梭罗较之而言,注重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在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日子里,他用流水式的方法记下了建造木屋的每一笔开销,除去原木,石头和沙子,他一共花费了28。125美元,这个花费在物价飞涨的今天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而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其实也同样难以置信。人们总是说,赚这点钱够干什么呢!于是又继续拼死拼活的劳动赚钱,等到钱攒够了,却发现物价又涨了,只能望洋兴叹罢了。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600字3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书里有选文,于是找来原书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梭罗绝对是个思婺八极、神游太虚的高人,在每一根木头的香气里他能想到那么多仿佛毫不沾边的东西,跟着他一起想,有着上天入地般的激动,仿佛灵魂在一次次玩着过山车和蹦极。
看到《冬天的湖》那篇的时候是个微亮的清晨,初夏的清晨慵懒而清新,我就斜靠着看那些关于凿冰的描写。更妙的时候睁开眼翻开一页的时候手触到的文字这样写道:“睡过了一个安静的冬天的夜晚,而醒来时,印象中伤佛有什么问题在问我,而在睡眠之中,我曾企图回答,却又回答不了--什么--如何--何时--何处?可这是黎明中的大自然,其中生活着一切的生物,她从我的窗户里望进来,脸色澄清,心满意足,她的嘴唇上并没有问题。醒来便是大自然和天光,这便是问题的答案。”看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身边的同伴在跟自己说起昨日的梦境一样真实,一样巧合。于是清晨一下子闪亮了许多。紧接着冰湖水里的梭鱼和铃儿叮当的驴马也出来了,清晨一下热闹了起来,有趣的梭罗开始带领我去丈量所谓的“无底之湖”,去盯梢地主老爷们精明的交易,我们仿佛两个特务一样,看看这里,管管那里,然后视线最终落在了对冰的研究上,像两个好奇的孩子,研究为什么瓦尔登的冰是那样美丽而又特别的微绿色,挖冰人的雪车走过,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我们就每天都跑去看那块绿色的翡翠。然后敏思的梭罗话锋一转开始露出思想者的面目了,“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被那种诙谐和智慧震撼的不能起床,生生的把上班的时间忘在了脑后。
紧接着,我想说,如果不是这文还有那么小一段,那么精彩的要命的段落,我真想今天就彻底“躲进小楼成一统”了。哦,是这样的文字,真精彩的要命:“似乎紧跟着将要有查尔斯顿和新奥尔良,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的挥汗如雨的居民,在我的井中饮水。在黎明中我把我的智力沐浴在《对话录》的宏伟宇宙的哲学中,自从这一部史诗完成了之后,神仙的岁月也不知已逝去了多少,而和它一比较,我们的近代世界以及它的文学显得多么地猥琐而藐小啊;我还怀疑,这一种哲学是否不仅仅限于从前的生存状态,它的崇高性,距离着我们的观点是这样地遥远啊!我放下了书本,跑到我的井边去喝水。瞧啊!在那里,我遇到了婆罗门教的仆人,梵天和毗瑟奴和因陀罗的僧人,他还是坐在恒河上,他的神庙中,读着他们的吠陀经典,或住在一棵树的根上,只有一些面包屑和一个水钵。我遇到他的仆人来给他的主人汲水,我们的桶子好像在同一井内碰撞。瓦尔登的纯粹的水已经和恒河的圣水混合了。柔和的风吹送着,这水波流过了阿特兰蒂斯和海斯贝里底斯这些传说中的岛屿,流过饭能,流过特尔纳特,蒂达尔和波斯湾的入口,在印度洋的热带风中汇流,到达连亚历山大也只听到过名字的一些港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