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间简史的读后感
《时间简史》这本书读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读过这本书的人就一定有这样一种感觉:窥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让你筋疲力尽,何不到茫茫宇宙中畅游一番。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读时间简史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参阅。
读时间简史的读后感1
由于暑假里韩老师让我们再看一本数学故事书,所以上个星期天,我就硬拉着爸爸到上海书城给我买书。我想:一直都十分热爱数学,而且又很喜欢看书的爸爸,一定能为我挑出一本适宜我看的书。果然,爸爸马上为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书——《时间简史》。
这本《时间简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写的。书名叫做《时间简史》,那么书中所写的一切自然是和时间有关的了。为了讲明时间,作者从宇宙开始写起,而后说到空间,而后又说到黑洞,而后再说到虫洞,最后才得到了结论。书中的语言都充满了知识性与专业性,让我感到懵懵懂懂的。虽然如此,但我似乎也了解到了时间。如果让我结合书中的话来谈谈时间,那我会说:时间确实可以是一种物质,因为万物皆是物质,如果时间不是物质,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很明显,它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我们也无法离开时间。用书中的一句深奥经典的话来概括时间:时间也许是不朽的,至少在我们这些生命短暂的物质看来,那确实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一个点,就这样无数个点连接在一起,变成线,变成面,就无限制地编织下去,直到宇宙的结束,如果那宇宙没有结束,也就继续不朽地编织下去,做那宇宙创造者的寿衣。
我觉得这本书不太适合我看,毕竟我还没有学过物理,对书中所说的一切都还不理解,但我知道,这是一本对我们人类来讲相当重要的书。我想:等我长大一点了之后,再读一遍这本书,到时候一定能掌握书中所说的知识。
读时间简史的读后感2
黑洞这一术词,是前不久伴随着史蒂芬·霍金这响亮的名字,闯进了我的脑海,在这奇妙的瞬间,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深深的兴趣,它促使我打开电脑,一览《时间简史》这部书,随着屏幕的跳动,霍金的脸出现在我眼前,我和他仿佛心灵相通。
“什么是黑洞?”我轻轻的问,“在宇宙中,存在一个事件的集合,或空间——时间区域,光或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该区域逃逸,而到达远处的观察者,现在我将这一区域,成为黑洞”霍金解释说。天啊,连光线都无法逃逸的地方,我无法想象,心中顿时升起对宇宙无比敬畏之感。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又问,霍金那略带怪异笑容的脸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他告诉我:“一个大约为太阳质量的一倍半的冷恒星,向内坍塌、收缩,最终变为一颗半径为几千英里,密度为每立方英寸几百吨的‘白矮星’,或收缩为半径质量只有10英里左右,密度为每立方英寸几亿吨的‘中子星’,继续坍塌、收缩,此时,所有物体收缩非常紧密,引力非常巨大,连光线,甚至时间都逃逸不出去,就形成黑洞”,我脑海中出现了壮观而绚丽的宇宙奇景,冷恒星在耀眼光华闪烁之后坍塌、收缩成黑洞,所有一切化为齑粉,如果这一切发生太阳系,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无法逃脱、幸免,被吸入黑洞,我是不是更应该珍惜明天的日出。“不必担心”霍金笑道,“幸运的是最近的黑洞也离我们有十几亿光年,黑洞的威胁远不及全球变暖,人类该明白,自己在宇宙中多么渺小,破坏环境多么愚蠢。”
“黑洞中是怎样的呢?”“在黑洞中存在无限大密度和空间——时间曲率的奇点,在此奇点,所有科学定律都失效了,时间犹弹簧一样,可以任意伸缩,空间犹如皮筋一样,可以任意扭曲。”“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两点最短的距离是什么?”“直线!”我肯定地回答,“在这里可不是这样,你可以想象一张纸上两点,黑洞中可能有神秘力量,把纸一折,两点何为一点,从而产生一个‘虫洞’,像科幻小说中一样穿梭过去和未来,但这一观点中的时间奇点,也有不可预告性”。我思绪中出现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怪异场面,我可以穿梭到过去,观察恐龙的形态,“那里情况并没有你想象的美妙”“如果你落入黑洞,那么,犹如进入地狱的入口,那可怕的引力,将在一瞬间,让所有一切化为尘埃,你休想逃脱,别忘了,连光线这运动最快的物体也无从逃逸啊!”
“黑洞外观是怎样的呢?”我笑着问道,霍金解释道:“黑洞分为非旋转黑洞和旋转黑洞,非旋转黑洞是一个完美的球体,旋转黑洞有一个对称轴,形状大小由它的旋转速度和质量所决定。”我的眼前浮现出最壮观超大旋转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一亿倍,甚至几亿倍,它不断吞噬着周围的物体,越来越大,有时产生壮观无比的外喷射流。“其实,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超小型黑洞,”我连忙说,“根据您的理论,超小型黑黑洞,不是引力坍塌产生,而是由物质外非常巨大的压力造成,我可以用海洋中的重水制成一个氢弹,在巨大压力下,它的中心物质压缩成一个超小型黑洞,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在许多世界性难题,比如能源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制造这巨大的压力,”霍金笑道,“如果能够成功,人类真正实现宇宙旅行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研究黑洞以及宇宙中一切了吗?”“这一切,将使人类认识自己,更明白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无论人类最终将走向何方,我们都不能忘记地球是我们源头。”我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黑洞如此神奇,它吸引我不断探索,黑洞如此可畏,它告诉我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读时间简史的读后感3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谜团,他们就像一块磁石一样牢牢的吸引着我们,使我们十分密切的关注着这些谜团的研究近况。这个假期,我有幸从朋友家中借到史蒂芬·霍金著的《时间简史》,我正襟危坐,准备细细品味一番,感受霍金文字的魔力。
当我翻开书,发现自己果真“不虚此行”,书中观点独到、措词精准,在“相对论”与“弯由空间”之两章节中,作者以引人入胜的方式,把它们阐释得深入浅出,淋漓尽致,霍金用谐恢的笔调向大众展示了观点,而又不让人感到单调与乏味。
我一向不崇信什么牛鬼蛇神,对科学情有独钟,而《时间简史》就是用那些简学先辈的实验结果,以及人们对这种的看法与态度去编写的,而且作者还不失时机的纳入理论和观测的最新成果,使人兴奋不已。且书中完全没能那些认读者昏昏欲睡的长篇大论,都是用极其精练的短式文章,更是加深了我对它的好感。
被人搅浑的河水,你一时很难看清河底,你越是急躁,就越看不到,只有平静内心,等尘埃、沙石落定,这是河底的游鱼、彩石、蠕虫就一目了然了。这就是我阅读《时间简史》的心得,虽然书经人修改已变得通俗易懂,可有的地方还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用意,才能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读懂,倘若你这时心急气躁,就会欲速不达,一段时间内很难读懂。
更加精彩的是,书中还有许多插图,帮助我们们读懂它,还附有作者对未来宇宙的大胆推测与猜想。优美的词句记我们恍然置身于宇宙中,亲眼目睹诸如“宇宙大爆炸”、“黑洞”等事件或事物,作者也十分有心地介绍了如牛顿、伽利略、阿尔伯特等科学狂人的生平,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看完《时间简史》后发现,书中的知识与精髓相当于“听君十席话”。
再谈本书作者,斯蒂芬·霍金,大家都学过《轮椅上的巨人》,就是说霍金的,他因患“渐冻症”,被禁锢在一把轮椅上40年之久,但他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身体缺陷而成为国际之“超星”,他不能写字,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学”、“大爆炸”等论理,迈入了浩大的宇宙中,尽管他那么无助的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超越了宇宙。
约翰·弥乐顿讲得没错:“头脑是他自己的住处,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堂,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时间简史》,它对我们终生有莫大帮助,我们将受益匪浅。
读时间简史的读后感4
这个春节花了半天时间看《时间简史》,实话说虽然这本书已然经过编撰,评述已经更加通俗易懂,但是从小物理成绩就差的我读起来依然稀里糊涂,贸贸然写下一点读后感表示一下对自己的嘲讽。
看过《时》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整个物理学是人类在总结对宇宙和时间的一个渐进认识的过程,从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马赫,牛顿,以及后来的爱因斯坦再到当代的霍金。都是后人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然后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牛顿说他不是个伟人,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这个道理。伽利略通过研究哥白尼的地心说而提出日心说和地动说,牛顿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再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再到现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他们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考,总结提出了新的理论。可见没有事物的发展是一触而就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来源于人类对未知事物不断地孜孜以求的思考,辩证和总结。
虽然从小物理很差,但是我一直以来对天文和地理很感兴趣,中考时候地理甚至还拿过满分,只是对理论物理这样的抽象的纯理论基础学科理解起来很困难,肯能是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吧。所以看了《时间简史》后对其中所阐述的理论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时间简史》在我肤浅的认识看来是向读者描述这样一个世界:整个宇宙是一个服务器,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小行星,彗星,行星,恒星甚至星系都是跟这个服务器连接的一个节点,他们独自运行又通过服务器相互关联,依靠各种基本物理法则相互作用。服务器的运行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不可存档当然也不可能回档。各个节点之间通过各种光波等来通讯,因为相互之间的距离以及各种光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的各种影响等原因产生网络延迟,导致节点之间的通讯并不同步。节点由于自身运行速度的质量等等原因导致相对于其他节点的运行时间是不确定的,但是每个节点相对于整个服务器的运行时间确是固定的。所以在a节点观察b节点和c节点的状态和在d节点观察b节点和c节点的状态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而在服务器观察a,b,c,d节点状态的结果是确定和一致的。这又让我联想到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服务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服务器的一个节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各自生活的圈子。很多人看似遥不可及,却在这个大的服务器下面相互影响,哪怕是非常细微的。有一个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认为哪怕完全不可能认识的两个人之间只要通过6个中间人就可以建立联系,这是通过大量统计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反过来看这个宇宙,我认为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节点能够让宇宙中遥不可及的两个互不关联的节点建立最短的联系路径。这就像一些物理学家正在研究的虫洞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