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读后感范文(2)

关键词: 呐喊的读后感,呐喊,读后感
炎辉0 分享 时间:

今日的呐喊与昨日的《呐喊》唯一的区别就是,面对的人,所处的社会,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并不能阻隔两者的联系,这便让我想到了一首诗《如果》,可是生命中并没有如果,有的只有无尽的呐喊与彷徨。

呐喊的读后感范文3

《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我看着《呐喊》这本书的简介,心中的兴趣一下子的涌了上来。

《呐喊》里我最熟悉的是《故乡》;最著名的是《阿Q正传》;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小事》,《一件小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雇了一辆人力车去了s门,路上撞倒了一个老人。“我”着急的叫车夫离开,而车夫却把老人扶到了巡警分驻所。后来“我”懂了,便托巡警给了车夫给了一把铜圆。

其实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的外表和内心是不同的,高贵的人不一定心灵美,低下的人不一定心灵丑。相反,贫苦的人对那些同样受欺负的人都拥有一颗同情关爱的心。因为他们能体会到受人之下的感觉。

我认为,在生活中,我们要将心比心,关心他人。学习小的“车夫精神”弘扬大的美好品质。

呐喊的读后感范文4

鲁迅的《呐喊》里,人格的曙光,人权的晨辉,人性的朝霞,在哪个腐化堕落时代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但同时,黑暗压迫着愚昧的人们,邪恶在压迫着觉醒的善良。鲁迅描绘了这个善与恶最终决战的时代,描绘了这个时代中的种.种悲剧。这些悲剧的起源,从他的作品中便可看出端倪。

《狂人日记》里令人不寒而栗的描述:满本写满了“仁义道德”的历史,字缝里看到的字,竟然满本都是“吃人”。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带来的不仅仅是权力的集中,更是人民的麻木。

而《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那些无知的人的代表。国土遭人瓜分,皇权摇摇欲坠,民族内忧外患。可是有无数的像阿Q一样的人们,用精神胜利法,在自己所创造的伊甸园中苟且偷生。阿Q死到临头尚不知生命的意义何在,尚不知革命究竟是何物。他只是浑浑噩噩地了结了自己浑浑噩噩的一声。

如果说阿Q象征着愚蠢,那么孔乙己就象征着迂腐。《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时的癫狂,正是由于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给人套上的枷锁导致的。人民越无知,就会有越少的反抗的种子发芽,皇帝的位置也方能做得安稳。于是便诞生了无数迂腐愚蠢的秀才,挤掉了无数怀才不遇的人才的位置。至于无才又屡试不中的孔乙己,他的结局只能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

鲁迅的这声《呐喊》,震醒了一个沉睡的民族,震出了一个新的时代!阳光终于穿透了密布的乌云,将华夏彻底地照亮!

呐喊的读后感范文5

在这篇序文里,作者并没有回避自己曾有的犹疑和孤寂,体现出了坦荡率直的艺术品格。而作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当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说的缘由:"铁屋子"作为作者对传统中国社会的象征,它既显现了鲁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时也昭示了作者要领着国人从精神上走出它的决心。

于是,"呐喊"就成为作者从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从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一段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唤的特色。这篇序文的写作特点,突出地体现出作者的用笔素朴、简括,不事铺排。这种笔触,与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应;同时作者的素朴、简括,并不意味着作者思路的单调、狭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锁事的同时,总是把他的得寸进尺触,抵向我们的心灵和精神。至今,这篇序文仍以它简括深思的艺术个性和忧愤深广的思想,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索。

然而《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呐喊的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呐喊》优秀读后感600字

《呐喊》的读后感400字

呐喊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6篇

呐喊前4章读后感500字范文6篇

呐喊高中读后感800字精选作文

呐喊社戏小学生读后感500字范文6篇

呐喊社戏的读后感500字范文6篇

鲁迅作品读后感500字6篇

鲁迅读后感500字6篇

呐喊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

186416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