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2)
全书围绕大卫展开,记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大卫是个遗腹子,从小没有爸爸,只有一个妈妈和疼爱自己的女仆。而妈妈年轻单纯的像个娃娃,这也为大卫的凄苦埋下了伏笔。果真单纯的妈妈再嫁,而继父却是个“披着羊皮的狼”,他残暴、虚伪,继父的姐姐更是歹毒、铁石心肠。他们一手将大卫送进一个校长残忍、朋友欺诈的学校,千方百计折磨大卫,侮辱大卫,
给大卫带来无尽痛苦,而母亲的去世、继父的侵吞霸占家产更让大卫的人生彻底灰暗。继父将其送入工厂。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煎熬﹑痛苦中。终于大卫选择了出逃,寻找曾有过一面之缘却并不认识的姨婆。幸运的是,姨婆的收留让大卫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大卫经历重重磨难,最终走向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与他的姨婆贝特西。在大卫成长过程中,贝特西绝对是一个非同凡响的人。对于大卫来说,她不仅仅是惟一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更是自己人生路上的明灯。是姨婆的抚养﹑教育﹑指引﹑帮助才铸就以后的大卫。
而对于姨婆贝特西这一人物形象也别具风采,曾经她因大卫是个男孩而放弃抚养他,因为她的人生曾有过失败的婚姻,她讨厌男孩。直到大卫找到她,她依然说你妹妹什么什么的,这的确有些怪癖,但就是这个怪癖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姨婆,在大卫走投无路之时毅然收留了他并给了他一个正常孩子应有的幸福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尤为使我动容。姨婆贝特西在送大卫上学安顿好一切即将离开时,曾噙满泪水的对大卫说了三句话,Never be mean in everything,Never fales,Never cruel.而这三句话也成了大卫的人生标尺。衡量着大卫的人生方向。这句话的译意有很多,但我更倾向于“从不卑鄙自私﹑从不一错不改﹑从不残酷无情”。这句话就今日而言仍然意义深刻,纵观今日社会有多少人为名为利不择手段,无所不为。官者用职权牟取利益者有,商者用卑劣手段获取暴利着存在,更有甚者敢光天化日之下撞人却不负责任的说“我不是李刚”。丧失心智,丧失道德着大有人在。这个社会怎么了?那些卑鄙自私的人难道不该反省吗?曾经的大卫也接触过浮华,也曾被吸引,也曾不由自主的想走进那种虚荣,但他醍醐灌顶,悬崖勒马。而处于诱惑颇多的我们呢,难道不应该以此为鉴吗。
最印象深刻的是《大卫·科波菲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谋德斯通姐弟的卑劣残忍,对他人的欺
凌;尤利亚的阳奉阴违,表面低下一副和善嘴脸,实质阴谋诡计,心胸狭窄,像寄生虫一样寄生于别人,却又搞垮别人;坏人犹可恨,但最让人欣喜的是人性向善的一面-辟果提一家人的善良。对大卫的爱毫无杂质,;米考伯一家的乐观与温暖;威克菲尔先生的友好与热情,给大卫的人生增添了无尽的光明色彩;而朵拉,爱格尼斯和大卫的爱情也尤为引人注目;还有大卫的勇敢,不怕困难也使他毫不退缩,毫不畏惧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做到了真正的男儿当自强。书的最终好人得以好报,坏人得以惩罚。
而这样的鲜明的对比与反差也让更多人明白中国的古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更有理由让我们相信这世界还是很美,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做个好人。
世界之大,诱惑之多,万物之繁复,我们总要找到一个标尺量度自己,标记方向,衡量偏差,纠正路线。大卫找到了“至真,挚爱”的标尺,让他有勇气穿越阴谋复杂,而你找到了吗?《大卫·科波菲尔》明我心志,增我阅历,启迪我智慧,在向大卫学习的路上我已情在骏奔。
阅读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5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读了《大卫·科波菲尔》一书。
看到这个名字不要以为他它是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
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他们都是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狄更斯个人的经历和好恶是分不开的。他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渔民辟果提、海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诚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提福兹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阅读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