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神曲的读后感600字(2)
《神曲·地狱篇》是好读的,一是因为田德望先生的译本是更通俗易懂的散文体,二是因为每一曲(章)的篇幅其实不长,而且容易跟着但丁的描写来想象他笔下的那个地狱,想象所有的情景和人物。但《神曲》又是不好读的,毕竟但丁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宗教知识,每曲(章)虽短,却要求你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还有甚至比正文还大篇幅的注释,看着看着真的会忍不住停下来喘口气,甚至要打开百度在旁边以便随时长知识,也是让人醉了。
初中神曲的读后感600字4
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但丁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
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如维尔斯在《埃涅阿斯记》中关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导游历阴间的描写,中世纪作家达·维隆纳的《耶路撒冷天国颂》、《巴比仑地狱诗》和德拉·利瓦的《三卷书》对罪孽的灵魂在地狱接受惩戒,天堂光明、幸福的叙述,都给但丁提供了借鉴。但《神曲》不像中世纪文学作品那样粗糙庸俗、虚无缥缈,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
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
《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作为这部史诗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刻画得最为细微、饱满。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向导,虽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鲜明的个性。维吉尔是导师,在对但丁的关怀和教诲中,显示出父亲般和蔼、慈祥的性格。贝娅特丽丝是恋人,在对诗人的救助和鼓励中,显示出母亲般温柔、庄重的性格。
但丁擅长在戏剧性的场面和行动中,以极其准确、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征。在哀怨欲绝的悲剧性氛围中,诗人描写保罗与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品格,在阴暗、愤懑的情境中,诗人勾画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贪婪、欺诈的性格,无不入木三分。
初中神曲的读后感600字5
“欲走向罪恶之门的人,请越过我。”——《神曲》大天使长路西法因为受到诱惑,而堕落成魔。在地狱门之前,引诱死魂灵步向最后的噩梦之渊。或许是,在____的眼里,连噩也是一种罪责。所以圣经上才有这样一句话,“他(罪恶)必定恋慕你,你必制服他.”这句话,是在该隐被放逐之时,神留下的警喻。大概是说,人将永与噩,与罪纠缠,如果你不能赢过,那么便会沦为其的奴隶。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凝视着你。大概是这个意思。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佛教和____在某些教义上颇有些相似,都是劝人向善,虔诚礼神。可是对于诱惑和罪责,____主张反抗,佛教却主张放下。究竟谁是真章,大概是各有各的说法了。 自己对于鬼神之类,并没有虔诚的敬畏之心。对于命理天数,从来也是嗤之以鼻。可是拜读过圣经,也看过一些有关佛教教义的书籍,觉得里面有些东西,于苦难中挣扎的世人,于幸运中得意的世人,依然有他存在的普世价值。所以就算在哲学唯物论昌明的今天,有关神鬼之说的各类宗教,还是让很多人追随信仰。有人说,宗教是人在意愿上达不到满足之时的一种寄托。这句话被很多人认可,可是细细思量,却又并不是这样。
前面说过,宗教之所以让人信服,是因为在这之中存在的一种被人接受的普世价值。 比如说善恶有报,“恶人终究会被自己脚下的石头绊倒”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孔子对于报应之类的说法。
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反问道,“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可后人断章取义,就只剩下“以德报怨”了。甚至于那些把儒学奉为经典的人来说,也都认为,对于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这种做法,都是不赞同乃至反对的。其实扯到普世价值,不管是宗教,哲学还是其他,均有相通的地方。
初中神曲的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