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9回读后感500字(2)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__曾说过的。古往今来,所有英雄都能舍生取义,他们选择做正义脚下的垫脚石。书中所有英雄的忠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学习的地方。而民族大义需要我们每个人代代相传!
水浒传第9回读后感500字6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水浒传》,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作家——施耐庵写的。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民不聊生。林冲、武松等人武艺高强,却被奸臣压迫、无可奈何,投奔山寨占山为王。后来他们与其他好汉聚义梁山伯,在宋江的带领下除暴安良、扶危济困,从此一杆写着的“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在梁山泊的大寨上迎风飘扬,他们成为了中国古代的英雄好汉!
我敬佩这108个好汉,他们各有所长、有勇有谋、豪情仗义,像武松他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豪爽、正直,看到了智多星吴用的智慧。他们还有情有义,肯为自己的兄弟出生入死,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令我崇拜。他们见路不平就拔刀相助,为那时的贫民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水浒传》写出了北宋末年那时社会的阴暗,那些贪官仗着自己名声大,就欺负老百姓,真是令人恨之入骨!
在108个好汉里面我最喜欢行者武松和黑旋风李逵,一个是做凡事都敢做敢当、豪情仗义、光明磊落的打虎英雄,另一个是为了母亲杀了四只猛虎的好汉。讨厌无恶不作、横行霸道的高俅、西门庆、郑屠、蒋门神等和一个个奸臣贪官。作家施耐庵把一位位好汉写得栩栩如生。
这本书让我知道团结就是力量,要有勇气,不放弃。路见不平,出手相助,就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然做错了也要敢作敢当。也让我感受到了108个好汉惊心动魄的故事,亲身体会到了108个好汉的仗义、大方。《水浒传》不愧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第9回读后感500字7
我相信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书,而我喜欢的书是《水浒传》。
《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它的主要内容是南宋时期皇帝胡乱收费,大官压榨百姓,百姓民不聊生,一群好汉被逼上梁山,掀起了一场专为百姓的起义风波。在这场起义过程中各种英雄事件数不胜数,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宋江三打宋家庄,吴用智取生辰纲等事件。但最后因受招安而起义失败,构成了一幅轰轰烈烈的英雄起义的壮烈画卷。
《水浒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当然是武松,他是梁山泊108好汉中的一位,他排行十四,人送称号“行者”,名故“行者武松”。他嫉恶如仇,为人正直,武艺高强,为百姓们惩恶扬善,怪不得能上梁山。他最出名的事迹就是《武松打虎》了,《武松打虎》讲述武松在回家的路上时进入景阳冈旁的一家酒店开怀畅饮,且吃四斤熟牛肉下酒,随即不听酒家劝告走上景阳冈,酒劲发作醉倒在大青石上,后酒劲被老虎吓成冷汗,最后抓住机会打死老虎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自己,我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不敢伸张正义,只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更怕别人找我的茬,如果是别人找茬我也是只能默默忍受,偷偷哭泣。但是武松和好汉打抱不平的精神打动了我,我因此学会了伸张正义。
我通过这本书认识了许多英雄人物,汲取了很多知识,对我的启发也很大,我打算以后努力改掉胆小的毛病,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
水浒传第9回读后感500字8
我爷爷经常在我看书的时候引用一句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原因是小时候看水浒就有可能学梁山好汉造反,老了看,勾心斗角的三国会让人心累。当时我认为有一点道理,所以一开始有一点排斥,可到了后来,观点变了。
我觉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逵这个两面人,我是为什么说他是两面人呢,听我分析一下
李逵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坐,跳起来,把两个指头去那女娘子额头上一点,那女子大听一声,暮然倒地。(第三十八回)
那汉哪里肯应,轮着大斧,只顾砍人……当下去十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颠翻的,不计其数。(第四十回)
放着我们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杀去了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不好!(第四十一回)
从这三句话可见李逵是个粗鲁,暴躁,屠杀成性,野蛮残忍,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一时间我对这个人十分厌恶,这么个血性之人是什么人教出来的,李逵这个人一定很没有良心,多半他父母也惨死在他手上,可我读到这里时,一下子对它的认识有不一样了“我特地来去娘,却倒了一个养娘的人……我饶了你这厮的性命。”李逵道“你有孝顺之心,我与你十两银子做本钱便去改业。”这又让我见到了他善良,有孝心的一面,可见施耐庵的手法高超。
水浒传第9回读后感5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