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范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作家塞林格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一个青少年的角度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腐朽的社会状态。那么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一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感范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初一麦田里的守望者后读感范文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刚打赢二战,超越英法德等老牌帝国,成为新的超级大国。随着国家崛起,美国上下一片自满,奢侈之风四处弥漫,使人们都变得虚伪与轻浮。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主人公被退学,他对这样的社会极度厌倦,以至于想去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独自生活在农村一片巨大的麦田中,望着孩子们在玩耍,嘻戏。这个想法,深刻地反映出了以霍尔顿为代表的一代美国青年的迷茫与无助,也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浮躁,表达了作者想隐居乡下,重归田园的愿景。
这种人,这种想法,其实是十分普遍的。当时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就买了幢别墅,全家都居住于海边。他本人还养了只六趾小猫,自个儿写写文章,逗逗小猫,坐坐小船,出几次海,捕几条鱼,别提有多么快活了。
在遥远的中国古代,海明威现象则是更为常见,古代的中国文人似乎以隐居、漫游为乐趣,唐有李、杜、陆三人,宋有苏、陶,元有关、马。中国文人似乎都喜欢过田园生活,当然,这与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有很大的干系。诗仙李白放荡不羁,游山戏水,过着侠客生活;诗圣杜甫,仕途不顺,忧国忧民,隐逸山野,最终成就诗圣美名;宋代苏轼,虽然遭到流放,但却挤出时间,游于山水,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等千古名篇,名垂青史。
他们的隐居,有的是出于自愿,而有的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隐于山林。李白生性放荡,骨子里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隐居是出于自愿,杜甫有着浓厚的爱国情节,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却无处报国,反被官家打压,不得不隐居以保存实力。由此可见,有时古人隐居也是情非得已的,书中主人公霍尔顿也正是属于这一类型的。
不同的文化,却造就了一批性格相近的文人墨客,也造就了同一种情怀。从文中的虚构到现实的世界,你不难发现,表面上相距十万八千里,是属于风牛马不相及的、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东西,潜在中却有万缕千丝联系。他们就像是太阳,地球,乃至于整个太阳系。它们围绕着同一个目的,在引力拉扯下,成为一个精密的系统,不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来讲,都是如此,既枯燥而又富含生气。也许这成就了世界文学,造就了文学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来追求、崇拜她。
精妙的西式文学,造就了那片金黄麦田里的守望者,哺乳了它本身,构成了一个精致的天平;而严谨的东方文化,成就了远离尘世暄嚣、唯我独清的山野诗人,使东方文明更含蓄、自然。
初一麦田里的守望者后读感范文2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由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所著,原名为《The Chacter in the Rye》,于1983引入中国,正式译名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作家塞林格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一个青少年的角度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腐朽的社会状态。
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叛逆,对身边人和事都极其不满的16岁男孩。他对于身边发生的是感到迷惑,他心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真实存在感。对于他来说,在他的世界里,善与恶,好与坏,好像总是找不到一个固定的支点,使其平衡。因此,他内心极其痛苦,精神以及心灵都饱受摧残。在这种痛苦达到一种饱和状态时,他对自己最信赖的人,他妹妹说出了内心最真实想法:我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对于主人公霍尔顿来说,就是在一片金灿灿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那里有着成千上万的孩子在奔跑,而麦田的另一头是悬崖,孩子们不停地奔跑,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于是,主人公霍尔顿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就可以在孩子们遇到危险时及时守住孩子,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不论在什么时代,怎样的背景下,我们青少年都会经历一段精神上的困惑时期。而这部小说就是描述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并提出了一个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美好的畅想!就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永存一个这样的“守望者”并且努力成为一个“守望者”,成为能真正能净化他人心灵的人吧!
最后霍尔顿之所以没有去西部,也许并不是因为软弱,因为就算到了西部,也得找工作,也得去超市买1块钱3斤的土豆,身边还是会有无数喜欢说“很高兴认识你”和“祝你好运”的人。与其到远方去投靠并不存在的自由,不如就地发掘生活中那尚可期待的部分——小说音乐和小妹妹的笑容,善待因为迷路而停落到自己手心的那一寸时光,去坚持自己的理想。
初一麦田里的守望者后读感范文3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家长们和文学界也对这本书展开争论。有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因此应该禁止。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还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