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及心得体会

关键词: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巧绵0 分享 时间:

《曾国藩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及心得体会5篇,希望大家喜欢。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及心得体会1

《曾国藩家书》从1840年开始,终于1871年,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从那一封封详尽到近乎啰嗦的家书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自己、对兄弟、子侄的严格要求。

1841年10月19日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说:“近因体气日强,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每日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当时的他,已是京官,身边又有家小,还要时时交游。按常理,没必要有这份对己的刻薄。按事业,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娇子弱;按社会,他当时朋友不少。如果稍有放松,怎么能完成这份作业!如果是当下的我们,每日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批注,单就完成80页书的阅读量,已属不易。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自律程度。

1842年10月26日给诸弟书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当时31岁的他,写下此话,应该是对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对自己的规矩。同年12月20日寄诸弟书中,又详细列举自己每日功课13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从1840年开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终点,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这要求,应该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笨的人,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据说他的日记中,有他自律克服好色的记述过程。在读他的书信中,偶有流露。好色之心,男人中很多人都有,那也应该是人性中极难克服的问题之一。他却能自爆恶习,下决心,克服它,足见其自律的严格。人性的贪婪,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弱点,应该也是极难克服的弱点之一。曾国藩面对着功高震主、满门兄弟皆居高位、又手握重兵之时。在书信中,时时提醒告诫兄弟、子侄,不可骄横、不可奢侈。在兄弟亲友、部下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主动解散湘军,对朝廷不能兑现咸丰帝谁能荡平太平天国就给谁封王爵的诺言的情况,在书信中都没有流露出片言只语的怨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自律之强。

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你无法想象,这么一个年少愚笨到连去他家的小偷都笑话他的人,怎么可能成长为人人敬仰的成功者。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他怎么能在功高不赏的境地,得以善终,并使家族长葆昌盛。

人说“自律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这句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及心得体会2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德行、慎独、亲情、友情,这就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们也会少几分浮躁和狂热,多一些宁静与安逸。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及心得体会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起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都无法否认的是,在那个时代,他挽狂澜于即倒,在这个时代,他文章德行影响深远。

《曾国藩家书》收录曾国藩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处事、交友、用人等章。由这些书信,可探索到他一生的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换,由于他功高盖主而树大招风,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薄冰。《曾国藩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的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我阅读的这篇文章,就表达出了他“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的观点。

宋朝的朱熹说过:“天下事,坏于懒与私。”这与“人败皆因懒”是一个意思:纵览古今兴衰成败,凡是导致一个人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是懒惰。现在有句话说:“昨夜梦里行万里,今晨醒来在床上。”现在许多人都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心比天高的梦想,但又吃不了苦,很难坚持,并为自己照例千百个不坚持的理由,于是日子就变得得过且过了。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明白了:我们现在偷的每一次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机会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努力才会有回报。

古人常说:“性谦受福。”而“事败皆因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有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做事情才会顺利。一个人如果有了很大的功劳后,还能谦虚谨慎地做事,怎么会不成功呢?但如果这个人成功后,开始变得骄傲自大,那就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了,这就是衰败的开端。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对人谦逊有礼,就能不断地积攒福气,我们的人生才能顺遂。

191757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