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人生道理启示(2)

关键词: 曾国藩家书人生道理启示,曾国藩家书,启示
巧绵0 分享 时间:

翻开泛黄的旧书页,在这本高中历史课本上,我与曾公初相识,这位操练湘军,平反叛乱,严于律己,自正其心以维世道的晚清名臣穿越百年时空,无声踏来。他身为一介书生,讲大道,行大义,立志做“无愧为天地之完人”,平定天国叛乱,其行其绩,确为晚清众臣中的一颗明星。但他也曾经杀戮屠城,求和列强,又不可不叫人疑惑:此屠夫,何至于神坛之上?如此矛盾之处,矛盾之人,我们今暂且不论,自有历史评判。只看《曾国藩家书》,学习此中道理之处。

在如今的时代,应当很少有人再写家书了,浅读曾国藩家书,也能感受到他对家人所饱含的拳拳之情。曾公资质平平,却通过自我意志的“刻苦训练”,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各中答案,在其家书中不难找到。

“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在这本三十一万字的家书中,时常见到这一个“恒”字。做学问讲究恒心、诚心。从曾国藩的求学入仕经历中不难看出,恒心求学这一人生信条对他的人生、命运产生过重大影响。曾国藩本人从十四岁起前后考了七次,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还是个倒数第二。跟同时代的左宗棠、李鸿章相比,曾国藩绝对当得起“笨拙”二字。但勤能补拙,坚持恒心求学,总能水滴石穿。曾国藩读书喜欢一句一句读,一本一本背,不读懂或者背熟绝不往下读。在这样的苦学锤炼之下,终于在二十七岁那年入仕翰林,开启了他的名臣之路。

曾国藩不仅在读书求学的道路上坎坎坷坷,入仕之后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国藩入仕将近四十年,除了最初在京做官的十年里没有什么风浪,余下的仕途生涯,几乎都在劫难中度过。与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太平军作战时,衰弱的清军几乎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曾国藩也曾三度欲跳江自杀。除此之外,身体上的病痛,也在不停地折磨着他。他时常头昏疲劳,出现严重耳鸣。生过三次重病,几乎吐血而亡。还有奇痒难耐,脓疮丛生的皮肤藓,忍受着这样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曾国藩再一次践行他的“恒心”原则,他操练的湘军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用最朴实、最笨拙的办法打下了安庆、九江、天京,以一个文臣书生的体弱之躯,完成了许多武将勇士都不能完成的壮举。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曾国藩在家书中常常为告诫诸弟、指点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道理而执笔。在封建社会,兄弟之间相互影响,家族的兴盛衰亡与个人命运一般重要。在曾国藩的诚心教育下,四个弟弟与他命运相连,其中二人甚至战死沙场。

当我们再度回顾这段历史,仿佛看到一个传统的儒大夫,见到一位体弱多病但坚韧恒定的老头子,纵使大厦将倾,风雨飘摇,也仍然选择逆流而上。功有平反,罪有杀戮,黄沙已过,青史垂名。

《曾国藩家书》人生道理启示4

如实相告,初读《曾国藩家书》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且不说书籍本身篇幅宏大,近1500封书信,横跨三十年的历史,加上晦涩难懂的文言,每每翻开书籍都需要一次心理建设,并且读完一封书信需要一段时间消化,真是读得十分“深刻”的一本书。俗话说,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抱着发黄书皮的旧书,竟然还读上了瘾,特别是文正先生和弟弟、儿子的通信,因为极有代入感,所以读下去的心便也愈加强烈。

我对曾文正先生的初印象来自历史书上的描写,失败的外交事件有很多负面评价,所以说我的初印象是带有狭隘的。看到中间部分,其实我对曾文正先生已经完全有了新的认识。这也许就是为何同为晚清名臣,曾文正先生和左宗棠先生后代的成就和际遇却有所不同。曾文正先生有言,“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此种主张放在当下,也是十分符合时代要求的。

通读完《曾国藩家书》,不难发现全文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诲,一是行军治政,二是为人处世。

在我浅薄的观点里,行军治政为的就是一国百姓安居乐业,《曾国藩家书》中反映的也正是这一点。曾文正先生谈到为民爱民时说:“吾自三年初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要义。”而这恰好与如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以勤与爱民回报君亲》中,他也提到“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心存惠民,才有了后世曾氏的辉煌。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曾氏家书中为民爱民这一点在腐朽的晚清没有得到实现,也是曾文正先生自身的争议点所在,但相信在今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然是人民为重,人民为先,共筑中国梦。

曾子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实现任何成功事项的基础,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中之重,所以《曾国藩家书》中提到的为人处世的方面正是我非常印象深刻的部分。古今中外,的确有不少圣贤人士为人类作出各类道德模板,而在曾文正先生身上,让我久久赞叹不已的却是“迟钝”二字。忍得了,等得起,守得住,是一流的智慧。有时候,迟钝其实是一种极强的优势,懂得克制身体的及时反应,能等待系统给予反馈,再根据反馈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但如果每一次反应都是即时的,其实这个即时反应却过了量。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名要趁早”,一部分人最终是大器晚成的。“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迟钝与懒惰、逃避不同,曾文正先生的“迟钝”是超脱一般世人的超一流智慧。

家书既是曾文正先生人生准则的反应,也是一位儿孙、丈夫、长兄、父亲对家庭的爱,更是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缩影。中国传统家庭讲究家长制,强调长幼有序、上下尊卑,这一点在《曾国藩家书》中是有一定体现的。家书的称谓和祝词上就可以看出具体的表现,如:对祖父母,曾国藩毕恭毕敬,称“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万福金安”,是祝颂请安之词。而作为一位父亲,曾文正先生对儿子口气大变,称“字谕纪泽”、“字谕纪鸿儿”‘以这种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方式通信’完全是发号施令的口气。于我来说,我对这种“两面”行事是不支持的,我们与父母需要尊敬,更需要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但并不等同叛逆和无礼。平等的沟通才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曾国藩家书》相伴的这段时日,确实是十分痛苦和难受的,面对大段的文言,常常想要放弃不读;面对读不懂的地方,常常长夜难眠、反复思索无法得出自己心中明确的答案。我却是十分感恩这段相遇,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贤人的生活方式,从而得出了一点人生启示,愿今后都能一直用在实处上。

书还在床头,期盼来日再会。

《曾国藩家书》人生道理启示5

孟轲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国藩先生作为湖南一代杰出之士,通过一封封家书,将大智慧传递于我们心间。

开篇指出“立志”,人贵有志。何谓曾国藩所说的“志”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立志当致力报效于国家,贡献于社会,在其间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吾辈青年,立下远大之志向极为重要。最近冬奥会引发关注,其中中国滑雪运动员谷爱凌便给我们带来了青年一代立下远大志向的榜样力量。她自13岁之时便立志站在北京冬奥会的领奖台上,代表中国出战,赢取属于中国的胜利。正是因为仅仅十三岁的小孩,立下了远大之志向,才得以让18岁的谷爱凌就在2022冬奥会上夺金,让越来越多的人被她的自信阳光吸引。而前辈曾国藩先生写在开篇的话,所言极是。

“有识有恒”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谈到有识,他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少年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然“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为人父母当严而有恒。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有恒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以使自己随时克服过失。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诫自己的弟弟们:“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他还提到了自己的弟弟,心高气傲,性格浮躁,可是即使是再大的成就都需要靠长期地点点滴滴的积累而成,一切想有所成就的人,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赋不高,也不要抱怨外界的条件不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因此我便想起尼采的那句:“其实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就越要扎根于黑暗的地底。”

无论在怎样的时代,想要做成怎样的事,沉得住气、不浮躁,往往都是极为重要的。正所谓,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现如今不少年轻人急于求成,却忽略了扎根积累,所以才没有获得最终的成功。因为学问的功夫,在于日积月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有豁然贯通的感悟。而曾国藩先生也说,学问不能仅限在书本之中,也可以在家风建设等方方面面来实现。

因此关于立志便讲到此处。曾国藩先生关于做人修身,亦分享了独到见解。

最打动我的便是两个字——“勤”、“谦”。庸人以惰致败,才人以傲致败。唐浩明先生评:“有才干的人,往往容易骄傲,一旦骄傲,便会高估自己,又极易以轻慢的态度待人,前者导致师心自用,后者导致招人怨恨。”因此我辈青年,做人之时不得骄傲,在困境中拔地而起逆境重生,在顺境之时不要轻易骄傲,方才能把路走得更长些、更远些。

而另一个要诀便是:研己。最佳的方式便是记日记。曾国藩先生为了严于律己,每日记日记来自我反省,只有在不断地复盘中,方可找到自己一天中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由此做到高效和自律。而我们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亦有许多需要复盘和改进的地方,因为每天都是新的,即要带着更高效的方法来开始新的一天,如此这样,我们便能做到真正的慎独和自律自省。

关于读书和治学,十分赞同:“由博返约、由粗到精”的方法,便是读书应该要有所选择。我们在研究学问的道路上,时常会浅尝即止,这样的非深入学习,让我们看似习得不少,然而却又钻研不深,这样的读书方法实则是不利于研究学问的。只有在一个方向深入的钻研,将繁化简,才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顿悟之感,而说到此处便再提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是治学还是成事,都必须有长久的积累。

我们生在五星红旗之下,处境不似曾国藩先生的时代那般艰难,既往不谏,那些或屈辱或惨烈的岁月已被时光逐渐抹平。生在和平年代,我辈不以做栋梁之才为目的,却以为国家和社会效力为责任;不以读书之多少而论英雄,却以治学严谨之态度静心研学;不以职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而示权威,而以心中的不灭的远大志向勇往直前。当立下鸿鹄之志,三省吾身,日积月累,圆家国梦!

191759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