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
这本书感受到关羽的情深意重,诸葛亮的聪明绝顶,赵云的英勇善战,这本书也学到了很多,不要像周瑜一样胆小,不要像吕布那样有勇无谋,我们要做一个勇敢、机智的人,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人,那么你有什么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714233小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篇1
寒假中,我阅读了一本书——《三国演义》。读过书后,我对书中的人物,刘关张、曹操、孙权、吕布等身上发生的事情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了一个道理:德才兼备方为圣。
书中的吕布,武艺天下第一,关羽虽然很厉害,但比不过吕布。然而后世的人们却把关羽封“武圣”,而不是吕布。这是为什么呢?从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因为吕布有才无德。他虽然武艺天下第一,但德行不够,先后拜了丁原、董卓两个人为义父,却这两个人都死于吕布之手。其中董卓虽然凶狠残暴,确有取死之道,但吕布并非为了公道大义而杀的,是为了美女而杀董卓。丁原书中没有提到有什么恶行,反而是个忠于汉朝的大官。吕布因为接受了董卓的财宝良驹,杀了丁原,令人不齿。吕布虽然有陈宫当军师,却刚愎自用。他落难时,刘备收留了他,他却趁机夺取了徐州。吕布做人出尔反尔,不讲信义。人们都厌恶他、害怕他。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身死白门楼的下场。
而反观关羽,武艺高强,义气当先。他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的二哥。这一拜,他终身追随大哥,这一拜他任劳任怨,这一拜直到兵败麦城他都虽死无憾。他温酒斩华雄,他勇斗吕布身不败,他诛颜良、杀文丑,他武艺高强,是闻名于世的勇将。当刘备兵败,曹操欣赏他,千方百计要收服他时,因为坚信刘备还活着,为了以后和刘备重聚,为了照顾刘备的家小。他约法三章后,暂时投靠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三日一宴,赏赐金银财宝、美女宝马。关羽却代替刘备照顾嫂子,让曹操送来的美女服侍嫂子。自身坚守礼仪,不入嫂子所居房屋。当离开曹操时,金银财宝分文不取,美女仆人全部留下,只带了从前在刘备军中就一直跟着他的随从,过五关、斩六将,只为追寻结拜大哥-刘备。当很好地诠释了做人的“义”和“礼”。所以后世人们封他当“武圣”。
由此可见,有“武”无“义”,虽能不“圣”。“武”、“义”兼备,纵然不是武艺天下第一,也能当“武圣”,百世流芳。
#699169小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篇2
杨修是谁?乃是曹操的主簿。他天资聪颖,为人好学,才仅仅二十几岁就踏上官途,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仗着自己的聪明,狂妄不羁,不计后果,数次惹得那曹孟德怒气横生,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罗贯中在书中虽对他描写不多,连外貌都没有,可他确是令我最受触动的人。
那是围绕一个鸡肋发生的:当时正是曹刘二军争夺汉中的紧要关头,奈何诸葛孔明已然智取汉中,于是曹操无奈,只好退兵,以待时机。一个夜里,大将夏侯惇询问夜里的命令,曹操随口答道:“鸡肋”二字。杨修听后,竟自以为理解了曹公的念头,擅自命令大军收拾行装,欲班师回朝。此时曹操正好看见这一幕,遭已对杨修不满的他,便以惑乱军心之由,斩了杨修。看完此幕,我不胜感慨:从不因为各种原因骄傲自满的人,方可成就大事。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汉高祖刘邦做的是真不错。刘邦他可是为数不多的敢起兵与大秦朝抗衡的领袖,但即便有如此功绩,他却依旧不骄傲自满,仍能做到不耻下问,于是像什么韩信啊、张良啊、萧何啊等等等等一堆优秀人才,都觉得跟着他能干出大事业来,于是全聚在他的身边。而他也是则其善者,知道自己没啥才能,所以从来没有因为半点骄傲的心态而拒绝这些逆耳的良言。可项羽这人就不行了,虽十四岁便能举起一口大鼎,“力拔山兮气盖世”,更是堂堂西楚霸王,感觉十分厉害的样子,但最后连秦皇的椅子都没有坐热呢,就被刘邦逼到乌江边,和虞姬双双自刎。这其中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从不骄傲自满,善听良言,而项羽却以为自己武艺高超就天下无敌,将身边的谋士统统赶走了。
再看看杨修这人,他虽然不是刚愎自用,但他恃才放旷,为了显摆自己的才智,置如山的军机于不顾,一闻“鸡肋”收拾行装,最后被曹操以此为由,“推出斩之”,实在是咎由自取。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任何时代做出一番大事,不仅要文武双全,更要有着一颗永远谦卑的心啊!
#636227小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读到这一首词,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演义》中的众多英雄豪杰。
在这么多英雄中,我最敬佩的就数刘备了。刘备虽然是皇室宗亲,但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经典故事就是三顾茅庐。刘备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出山,碰巧诸葛亮出去游玩,不在。第二次去时,虽闻大雪封山,刘备还是坚持前往寻求。第三次,刘备三人为不打扰诸葛亮午休,硬是在外侍立了二个时辰。当时张飞沉不住气,都扬言要放火了……,后被关羽制止。直至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终于醒了。后来他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出山协助刘备。
刘备待人真诚,对待请诸葛亮出山这件事也是诚意十足:请了三次,而且每次邀请都还是费尽周折,但刘备始终没有放弃。正是这样的诚意,才感动了诸葛亮。试想,如果刘备只是口头说说,没有这么多的实际行动,或者邀请受阻就马上放弃了,也就不会有诸葛亮出山,更没有了后来刘备能与吴,魏对抗夺天下的故事了。
诚意,出自《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思就是使人心志真诚。与刘备三顾茅庐一样体现真诚的还有宋朝杨时,为追求学问,下雪天在程颐门口侍立。待程颐发现,门外雪已深一尺。程颐为杨时求学之诚意深受感动,于是传授他更多的知识。
无论是三国的三顾茅庐还是程门立雪典故,其实都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如果你对待别人是真诚友善的,对方也会真诚地回馈你,相反,如果你待人虚情假意,朋友们也都会离你远去,换不来别人的真心。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金钱也在驱使人们成为他的奴隶,而那薄纱般的真诚是否已被人们从跟前擦拭而去呢?不!熙攘马路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年轻人热情地搀扶着不相识老人走过;少先队员们带着一张张真诚的笑脸为空巢老人送去祝福。这就是真诚的力量。这也是我从《三国演义》中体会到的中华传统之美德。
#750432小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篇4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讲述了那时群雄纷争、英杰辈出的战乱年代。其中令我感触深刻启示巨大的要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了。
三国时期,周瑜见诸葛亮平时料事如神,心里很妒忌,就想方设法刁难他。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提到我们国要与曹军水上交战,可是紧缺弓箭,请先生十天之内赶造十万只,先生不要推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却好不推却地答应。说不需要十天,给他三天就够了。能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都简直是天方夜谭荒谬之论了,更别说三天了。诸葛亮真是自吹自大。周瑜心想。
大家想,诸葛亮造箭,肯定不会用普普通通的造箭方法,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
第二天,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多艘船,和许多青布幔子,草把子。并嘱咐他不要让周瑜明白我用这些材料,不然他的计划就泡汤了。
前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正是曹军出征的时候,那时大雾朦胧,雾就像一个白帐子笼罩在江边,根本看不清有什么东西。曹操用两眼眺望,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二十几条船,和许许多多的士兵正搭船驶向自我的营地。他就派弓箭手往那些像士兵的草把子射箭。那一瞬间,万箭齐发,弓箭像箭雨一般地打在草把子上。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仓里尽管饮酒取乐,等齐刷刷的箭雨一向下到了天亮。
早晨,一个个草把子上插满了数百支箭。诸葛亮数了数,足足有十五六万支。于是,诸葛亮派士兵把那十五六万支箭搬到周瑜那儿。周瑜一看,长叹:先生神机妙算,我甘拜下风啊!
读了故事后,我深有感触。诸葛亮真是足智多谋。如果想要用草船借箭,必须先算计好天气、时间等事件。而诸葛亮把这些事件都计算得准确万分,才导致了他的借箭成功。如果没计算好的话,不明白曹军什么时间出征,不明白那是什么天气,借箭能成功吗这就说明诸葛亮谋略过人,诸葛亮的借箭计划能够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形容。一般人想到达这种境界都是很难的。诸葛亮的谋略、智慧真值得我学习。
周瑜其实也是以为挺聪明的统帅,他担任着吴国的大都督,这可是一个很高档的职位。他以往用连环计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这么聪明的统帅,就是嫉妒心太重,才导致老是比可是诸葛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三气周公瑾(为周瑜字),那时周瑜连用了三次破蜀之计都失败了,导致自我身体里的毒素加深(被毒箭射的),最终气绝身亡。那时的诸葛亮只是稍微地动动手指头哇。就是因为周瑜度量小导致的。周瑜我真想送你一句话:宰相的肚里能撑船,做人必须要度量大啊。
#714120小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篇5
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三国演义》主题曲飘进我的耳朵时,我被它荡气回肠的旋律深深吸引,于是我利用暑假看了这本书。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天下之间发生的故事,在这段时间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
在书中我最欣赏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又称伏龙,从“草船借箭”与火烧新野“等可以知道他是足智多谋的。他的智慧塑造了他的淡定,“谈笑间,羽扇轻挥,强橹灰飞湮灭”。我长大了也想成为一名军事家。我要好好学习,因为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靠不断地学习积累而成的。
在书中我还喜欢刘备,其实许多人都觉得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实际因为他有很强的管理才能,不然赵云、黄忠这些猛将怎么会忠于他?不然诸葛亮这样有胆略,才智的人怎会竭力辅助他?并还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我们从“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这句话里看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和拥有高尚的品质,这句话也是我今后的行为标准。
我最厌恶的是吕布,其实吕布的武功是《三国》中最强的,“三雄战吕布”中就可证明。但他不仅没有干出一番大事,也没名留青史,还背上了“三姓小儿”的骂名。这都是他一次又一次背信,失信所造成的。吕布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不能失信于人。
看过《三国演义》后,我想到了“乱世出英雄”这名话,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法制社会里也需要英雄,但更需要许许多多诚信,守法有能力的人。大家和我一起努力吧!
#714164小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篇6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自古出虎种”。果然,在《三国演义》中虎父虎子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大家熟知的曹氏父子、孙氏父子、司马氏父子,还有关羽、张飞和他们的儿子,无一不文韬武略、智勇双全。但也有例外的,那就是可怜的刘备、刘禅父子。
让我们先来看看父亲刘备,三国中赫赫有名的“天下英雄”、蜀国主君,连曹操都认为当时的英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两人而已,可见刘备是名符其实的龙凤先辈。然而悲剧的是,他的儿子刘禅却最终成了扶不起的“阿斗”。难道是刘备的运气特别差,生了一个傻儿子吗?在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我发现,刘禅出生时绝对是一名健康的BABY,而且书中描写当时的天相吉祥无比,完全是王孙贵胄啊!但是为什么刘禅不能子承父业、有所作为呢?我个人觉得主要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
一是教育环境有问题。众所周知,刘备为了复兴汉家天下,常年在外东奔西走,有时甚至寄人篱下,儿时的刘禅几乎见不到父亲。刘备死后,虽然把16岁的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但即使诸葛亮竭尽全力也爱莫能助,分身乏术的他只能把困难和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揽,没有让刘禅独立去面对、思考、实践,关爱过度,从而导致了蜀国少主好吃懒做,毫无治国经验可言。
二是自身成长有问题。在刘禅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由于父母的溺爱,基本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从未跟随父亲或那些厉害的叔叔伯伯们上过战场,也没有正式学习过如何处理政事、治理国家,所以在刘备和诸葛亮去世后,“阿斗”便乐不思蜀地甘做阶下囚,父辈们一手建立的蜀汉江山就断送在了他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