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章节读后感600字
推荐文章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傅雷家书章节读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傅雷家书章节读后感600字篇1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它给予我许多启发,引发我对生活的无限思考。
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培养着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这本书,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浓浓父爱的倾注。父亲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亲昵的做作。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父亲,在我眼里,父亲的爱,是沉沉甸甸的,不会直接表达,有时倒觉得是在惩罚。读了《傅雷家书》,我才渐渐领悟,父爱如山,他的严厉,他的恨铁不成钢,都是源于对我们浓浓的爱,只是换了一种需要我们慢慢感受的方式。
另外,傅雷与他们孩子的相处方式也是让我极其羡慕的。有一个女儿对她的妈妈说考试失利打了六十分。母亲扬手便要打她。这时女儿拿出考试试卷,上面的一百分很醒目。母亲转怒为笑,各种奖励。女儿这时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只是想知道你是爱我多一点,还是爱我的成绩多一点。是啊,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我们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开始萌芽,因为某些原因,母亲对我的误会、斥责,我会理解为她的无理取闹,莫名其妙,我会眼角泛酸,甚至某一天会生恨。难道这些是家长想要的吗?为什么不能坐下来以平等的方式,从朋友的角度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为什么不像傅雷那样,用浓浓的爱搭建起与儿子之间稳固的桥梁?“棒槌底下出孝子”,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他们可曾想,我们在郁闷烦恼的时候,能向谁倾诉?又有谁可以倾诉?我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和父母成为最贴心的朋友。
傅雷家书章节读后感600字篇2
一气读完《傅雷家书》,深切感受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孤诣,谆谆教诲。那一封封家书,一段段文字,是用最伟大的父爱,用最殷切的期盼凝聚而成。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儿子傅聪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1954年,傅聪出国学习钢琴,孤身远在他乡,孤独枯寂,傅雷夫妇以家书来鼓励儿子潜心学习,报效国家。多年来,傅雷夫妇的家书一直伴随着傅聪的生活,学习,乃至恋爱,结婚生子。傅聪后来成为钢琴大师,傅敏成为一名优秀的英文老师,都是与傅雷夫妇的的悉心教诲分不开的。
傅雷是儿子思想的启蒙者,傅雷教导儿子: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一个人的机会、享受,是以千千万万人的代价换来的,那是多么宝贵。让儿子抓紧时间,苦修苦练,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
傅雷虽是一位翻译家,但却不能不令人佩服他的博学多才。他给儿子的家书中涵盖了哲学、音乐、美术、文学、历史、戏剧等多方面的内容,用及其开阔的眼界让傅聪去感受人生的博大,壮阔,让他用这些营养去滋润自己的音乐艺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他经常给儿子寄唐宋诗词,元明散曲,让他了解唐宋人如何唱诗,唱词,他还经常鼓励儿子多读作品,去看美术展览,听自己的弹奏录音,以此丰富学识,加深修养。
他希望儿子对于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受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希望儿子常常用这个步骤来巩固他得来的新东西。长此做去,不但演奏风格可以趋于稳定、成熟,而且智力也可大大提高,受到锻炼。
傅雷是儿子事业的支持者,在1954年12月27日的信中,他这样说:“一位匈牙利小提琴家的演奏,从头至尾都是拿出谱来拉的,我个人总觉得“差些劲”。周伯伯前晌谈到朗读诗歌,说有人看了原文念,那是念不好的,一定要背,感情才混成。我觉得这话很有见地。诗歌朗诵尚且如此,何况钢琴、拉琴!我自己教恩德念诗,也有这经验。凡是空口背而念的,比看着原作念得,精神更一贯,情绪更丰富。”他希望傅聪能背下乐谱来演奏,这样才能驾轻就熟,更深刻地表达作品。
他常鼓励儿子多写信谈音乐问题,谈自己的感想和心得,还有老师和别的教授们的意见。说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和速度。在1955年12月21日早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道:“多写信讨论问题,就是多些整理思想的机会,许多感性认识可以变作理性认识。你一边写信一边整理思想,一边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新观念,无论对人生,对音乐,对钢琴技巧,一定随时有新的启发。” 傅雷常常鼓励傅聪,把苦闷写下来,相信能凭一些经验安慰儿子。让傅聪多多来信分析自己,发泄情绪,让儿子有健康的心理。他有足够的勇气担受儿子的苦闷,也有足够的力量帮儿子摆脱烦恼。
在傅聪彷徨时,他鼓励儿子说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勃勃的明证。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
儿子的每一次比赛,他都会给以鼓励。在取得成绩的时候,祝贺的同时,他不忘鞭策。他说:“多少迂回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换来你今日的成功!可见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加倍努力,同时也得期待别的迂回,别的挫折。人生本是没有穷尽的马拉松赛跑,你的路程还长得很呢:不过是一个光辉的开场。”
在傅聪的生活上,傅雷如同唠叨的老人,提醒儿子的生活习惯,生活细节。在1954年8月16日晚写给儿子的信中,他提醒儿子到别人的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不要还留着围巾;二是不要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方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在儿子的恋爱问题上,傅雷希望儿子不要凭借一时的热情去选择爱人,而要考虑性情、品德、品格、爱好。
傅聪从未从事过音乐,却对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经过的心路历程体会得多么细致,多么深刻,儿子的事业倾注了最大的热情和期望。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呕心沥血,高度负责,在儿子远赴他乡,留洋在外,孤独落寞之时,送去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滋润孩子的精神,时时给他以指导、鞭策和鼓励,使他有勇气去面对迂回曲折,坚强地走自己的理想之路。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应该向他致敬,向他学习,傅雷的教子思想也将永放光芒!
傅雷家书章节读后感600字篇3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