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10篇

关键词: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和杰0 分享 时间: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反复出现的“新月”意象与主人公构成一种隐喻关系,其明净、清秀和凄楚与新月的聪慧、美丽与不幸异质同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10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篇1

这个寒假中唯一不让自己堕落的项目就是读书了,还好寒假中读了三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围城》和《穆斯林的葬礼》。第一本书应该要重新读一遍,做好读书笔记。

这本《穆斯林的葬礼》是弟弟从他们班里借来的,最开始我不是很想读,因为我更像度一些方法论的书籍,不过反正在家闲来无事就读着玩,没想到还挺吸引我的。

?这本书中有很多关于玉的历史的讲解和穆斯林少数民族特有信仰,风俗和生活习惯的描写,这些知识增长我的见识。我的读后感只想写写自己对书中的故事,人物的感受。

书中用交错的手法写了?从抗日时期到建国之初一个家庭两代穆斯林的命运纠葛。虽然主角撕下一代的韩新月,但是读完书个人感觉唱重头戏的是上一代韩子奇,梁碧君和梁冰玉的纠葛。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善良也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邪恶,甚至在这本书中你找不到一个人是故意做坏事的,可是结局却是令人唏嘘。再读书的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很讨厌梁碧君也就是韩太太,前半部分的她,虽有一儿一女却是一心向儿子言语行为都透露着对女儿的疏离甚至讨厌,以至于我在看完第一节就猜测这个女儿不是她亲生的(当然我才对了,只是这个女儿的来历比我猜的还要令人咂舌),虽然能感觉到对丈夫的关心但是有常常显露出对丈夫的恨意,到了后半部分谜底揭晓,我的韩太太的讨厌变成了同情甚至理解。韩太太从小长姐如母的带大自己的亲妹妹,可是自己的亲妹妹却拐走了自己挚爱的丈夫,而在此之前自己一点点的防备都没有!现在的狗血电视剧也不过是闺蜜拐走丈夫,这可是自己辛苦带大的亲妹妹,而自己为了家庭的完整和颜面却要继续和这个男人过下去,还要一天天的抚养他们两的孩子!这,恐怕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都不能再平静安详,内心的怨恨发泄出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再说韩子奇和梁冰玉,韩子奇也算是逆袭成功,从一个流浪儿到一代玉王,如果没有战争,如果不是韩太太的固执,他或许可以继续商业上的传奇并且他还是一个人真正的爱玉如命的人,他也或许可以居家搬迁去国外逃过悲惨的战争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可是他没有。一方面是因为他爱玉如命,他舍不得将玉留下,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具有很强的家庭归宿感和责任感。从这些方面来讲他真的是很棒的。另一方面,他在感情中是一个软弱的人,他没有坚强的拒绝梁冰玉,是这一出家庭悲剧的起源,至少是表面上的起源。梁冰玉,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颜有才,但是她在感情中软弱而任性,这个角色有点像前一阵电视剧《中国式关系》中男主的第一任妻子,一辈子为爱而活,可是却爱的没有了是非没有道德结果就是伤人伤及。以我拙见,梁冰玉感情中的软弱而任性真是这个家里悲剧的源头。第一次爱错了人,第二次因为前一次的伤害而不敢再爱拒绝了一颗火热的心,当对方怀着一个火热的心死在战火中时,她几乎是奔溃的,所以她直接找了最不会欺骗她的姐夫!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许会承认人的理智是大不过情感的,可是我还是很不齿梁冰玉。两次伤害就让她如此奔溃,现在社会的中多少菇凉在感情中是伤痕累累,单身的有过伤,成对的也未必就没有伤。可是因为自己一时有伤,选择潜在的更大的错误真是不应该,而且还伤害的是自己最爱的两个人,加上自己就是三个人,不,还有下一代!如果说对梁冰玉的这些行为我是不齿还带有些惋惜的话,那么等我看到她回国面对姐姐时的所言所语,我简直是厌恶。明明是自己有愧,可是她却扛着她所理解的女权主义大旗和爱情大旗为自己辩护。虽然我也不是很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女权主义,但是为了自己伤害最亲最爱的人就是自私! 一个原本风雨飘摇中走过来的家就这么人心崩塌,貌合神离,因为特定的历史,更因为自私和脆弱!可惜。

下一代的生活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天星和淑颜本来就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过日子可能还好,想要知冷知热恐怕难。新月,本就是这本书的悲剧担当,失去了新月的楚雁潮,生活也不幸福。虽然这本书的明线都是放在新月的悲剧上,可是看完书,新月的悲剧在我心中到没有那么重,甚至说是排名最后。

看完整本书,我只感觉:

或许正如“成年人的生活本就没有容易”,或许是我们想要的太多,或许我们太脆弱。幸福哪有那么容易,也许要花上所有的坚强,努力和聪明。尽管如此,还是愿我和我爱的人生活的幸福。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篇2

本来写完了就想放blog里低水平自娱自乐完了,后来觉着不贴出来给绿友看看也挺冤的,万一要有人有共鸣啥的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阳光进来,视线从电脑屏幕前移开,感觉不到视线中是临近黄昏时的那种“窗外”一个下午的阅读让一部名著的最后几章印于又一个平常读者的心中。

《穆斯林的葬礼》——很早就被这个书名吸引,知道这肯定是个“很好很强大”的作品。着手开卷阅读却是因为此书是我计划中一个必读的任务。故事在两个年代穿插进行,一是抗战前后的民国时期,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故事中的主角有N位,并且大都来源于真实的曾经的生活。下面这段文字是该书的官方总结:“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这个总结真是太官方了,官方得都有点儿“中央”了。

在这个高度概括的鲜明旗帜下,俺再总结一个“地方”的哈。头几章中,作者除交代故事主线外,还对中国穆斯林的由来、传统、习俗,以及民国年间老北京的风貌,韵味甚至风味食品都进行了深入描写。尤其是对老北京东来顺涮羊肉的那段十分内行专业的描述直让我想飞回北京,甚至是飞越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直接前往几十年前的那个东来顺。除去对贯穿始终的对玉器行当的精深讲述外,这些对文中各行业的细节描述,也如出自业内人士之手一般。看过后就是一个字儿:赞!不过读到中后部分时,本读者确实也因为八十年代主流文学特有的带一点儿说教,并且事都有点儿小煽情的讲话方式而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儿小乏味。这大概是因为本人历来就不是那么喜欢读一些小男、小女、小情感,小悲伤之类的东西。然而,这小乏味并不能拦着我喜爱这部巨著。并且,看到后面几章时,先前的那一点点儿小乏味也自己个儿消失了。这出悲剧在最后几个章节真可谓是越演越悲,悲得连作者在写她的时候都止不住泪水,心绞痛一次次发作……本人属于那种看恐怖片都能看乐看开心的类型,而《穆斯林的葬礼》令我这样的人员都几度眼睛湿润。倒不是说这部作品擅长“赚取”眼泪,而是所有读过她的人都会被她触到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那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并刻在骨髓中的共有物——任年代的变换,意识形态的更迭,都不会被丝毫改变。但具体这种共有物是什么?俺也说不大清楚哈。凡伟大的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大概正是因为她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参透人性中这些说不清楚的共同之处吧。通篇文字中,一家两代人两条故事主线交替进行,最后合为一处。而两条主线衔接处并不生硬,而是让人感觉像是在看电影。能让读者置身于其中的故事是好故事,能写出这种故事的作家当然就是好作家啦。在给全书收尾的后记中,作家霍达向读者们详谈了故事的背景,写作过程和对文学的一些看法。其中很多观点令本粉丝由衷欣赏和佩服。

摘录几句如下,大家共勉:“文学,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作势,也容不得污秽、肮脏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诚与否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眼睛的,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我所憧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让人看见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必须真正理解“历史无情”这四个字。谁也不能改变历史、伪造历史。”一整部书,五十万字,一家两代那么多主角,所有这些都是为牢牢写出一个“情”字。从古至今,很多伟大的作品从开篇到结束也都是在围绕着这个字。其实早就不相信世界上有这种东西多年啦,但今天完整读过此书后,似乎俺又有点儿小动摇了哈。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篇3

穆斯林的葬礼,还是之前朋友推荐我看的,当时并没有很看好这本书,因为书名太过悲伤了,况且,在我伤心难过的寝食难安的时候,不想自己更难过就没有看。后来康熙大帝看完了,就又想起来这本书开始看了。

故事的开始是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带着年幼的孤儿韩子奇引出,结束在新月的墓地前楚雁潮缓缓的琴声与天上的新月相交辉映的美景之中,至此,所有喜欢的不喜欢的故事角色,都结束了,如同天星所说,您想看见的不想看见的都看不见了;所有的人物,都在此终结了。

书中‘玉王’韩子奇承受着巨大压力艰辛创业,迫于现实而对感情的妥协,从一个气度非凡的王子,到一个佝偻的老人,一生对玉的执着,都化为灰烬,他一无所有的到来,最后一无所有孤独离世,也许作者正是在借这么一个人物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生可带来死又能带去的。设想,如果子奇享受生活,不视玉如命,抛弃身外物跟冰玉在一起,将会是一个大圆满结局。

子奇跟冰玉的爱情,彻底的扭曲了君璧,使她从一个坚强独立的女人,变成了一个固执,执着,心中充满了恨与报复的女人,更因为他的固执,最终决定了他最爱的女儿新月无法幸福,君璧为了虔诚的信仰,为了门当户对,亲手毁掉了儿女的婚姻和爱情,直到丈夫离去,她才幡然醒悟,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没有任何东西比与她一生厮守的那个人更重要。“她无法遏制心中的哀痛,把脸贴在丈夫的手上,眼泪冲刷着这双为了奇珍斋,为妻儿老小操劳一世的手,不舍得放开。”

受了高等教育的梁冰玉,大胆的追求自由和爱情,脱离信仰与现实的枷锁,但最后的结局不过痛苦的漂泊他乡,就连自己日思夜想的女儿也未曾再见最后一面,冰玉虽是一代新青年的象征,但直到现在,能够接受她的作风的人,又有几个。文中最可怜的莫过于辛勤劳苦,等待奇迹到来,会有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妈,她一直默默的守候着韩家直至最后的暴病而亡。而天星和淑彦这一对被妈妈强拼硬凑的可怜夫妻,不正是我们大多旧时夫妻的象征,不相爱,但又不能分开,只能彼此都带着痛苦悲伤活着。

那个永远定格在十九岁的花季少女新月,因为先天性心脏病而早早的凋谢了生命之花。“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然而它来了,来的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然而和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情,这又是不被允许的。不过他们不怕,什么也不怕,连死也不怕了,更何况爱情的阻挠呢?”“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这是她的宿命。她离去的时候,他那疯狂的吻,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死亡可以夺走生命,却带不走爱情。”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一位脸色沉郁,神情凄楚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一动不动的拉出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文中曾描述新月跟楚老师的小别,他走了,一步三回首,把自己的心留下了,把新月的心带走了。但最后,新月走了,不仅带走了楚老师的心,把他的灵魂也带走了。不能完美一生,何不壮烈来去,人生难得一知己,但得一知己却足以。

这本书,跟百年孤独有所相似之处,但自认为比百年孤独更符合国人的口味,珠玉世家出身作者通过对一个从繁华到落败的穆斯林家族,讲述了几十年间,几代人的爱恨情愁,人物形象刻画地很生动,故事发展也扣人心弦、前后呼应,作者对人性的描述,葬礼的描述,都是极好的。看了这本书,更加明白身边人,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必坚持。但那些与我缘分已尽的人,是切切实实的该放手了,我不能也不会做第二个楚雁潮。“去死,去睡就结束了,如果睡眠能结束我们心灵的创伤和肉体所承受的千百种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也许会做梦!”的确,去睡会做梦,而且,会一次又一次的哭着醒来,那又如何,时间是最好的良药,而且,一点都不苦!

恋爱是什么,我不懂,也无法形容,更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恋爱久了会为了无法脱离那个两个人的小圈子而放弃跟别的朋友的大圈子,也不知道为什么昨天还开心的依偎在一起打算结婚发誓永远在一起的那个人第二天就像魔鬼附身想要马上跟你分离,不知道为什么人会变的那么快,你认为比亲人还要亲一百倍的人突然就变的一点都不想跟你有任何关系,不知道为什么人要有七情六欲,不知道为什么要有喜怒哀乐,为什么要有做这么复杂的事情,难道单纯的感情不好吗~噗~我想当个机器人!当然不是大白那么萌的,也不是像T-800那样的大帅叔,还是我这么美的的就好,只是没有了感情那便是极好的!呵呵,你们只需要记住我是机器人!我最喜欢对那些自认为能力出众的人出手!你若是感觉有实力跟我玩,我,不介意奉陪到底!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篇4

《穆斯林的葬礼》简直让我的心都碎了。新月揪着我的心,让我几乎不敢再读下去,我和韩子奇一样害怕失去新月,和楚雁潮一样舍不得新月,和韩天星一样心疼新月。

《红楼梦》里贾宝玉把女孩子比作无价的宝珠,待结婚、苍老了便渐渐成了死鱼眼珠。《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新月便是如林黛玉一样的女孩,无价的宝珠,而且永远的是一颗宝珠,全然没有得到结婚、苍老的折磨,没有变成死鱼眼珠的机会。这是诗意的愿景,却是命运的残酷。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贾宝玉希望美好的都不散去,他贪心的可以,全然只顾自己的喜乐。他哪里想过,黛玉竟是来还泪的。他哪里想过黛玉凭什么不该得到世俗的幸福,他根本没有那份给黛玉幸福的自信!《穆斯林的葬礼》里,韩子奇可否想过,新月怕也是来还泪的,全然是因为他的贪心和他的懦弱。

新月死了,我悲伤极了,我在韩子奇身上看到了如贾宝玉一般的贪心和懦弱。贾宝玉没能救下晴雯,未来他也肯定救不下黛玉。而韩子奇守护不了爱情,害了女儿!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韩子奇啊,你执着的玉,离你而去。你爱着的玉儿,也离你而去。因为你太贪心了。你被玉控制着,离乡背井。而你又被玉控制着,锁死在博雅宅!你的玉,离了你,它们还是国宝,你的玉儿离了你,还是独立的人。那么你算得什么?你的儿子未被你呵护,你的女儿未被你守护,你的妻子被你辜负,你的爱人被你息去了爱的光火!我知道你为什么那么害怕见到安拉了!

《穆斯林的葬礼》用诗歌一样美丽的文字,述说着两代人的命运和情感。我被优美的篇章所吸引,被动情的故事所牵绊,四个下午,我读完了这本书,就好像跟着这些个人,度过了好几个别样的人生。

合上扉页,我好想抱怨,但是读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有一句话:众生皆苦!我无法去苛责梁君璧,也无法苛责韩子奇。因为我发现他们都是真诚有爱的人,尽管他们的缺点会带给别人伤害,甚至为自己的命运埋下隐患,但我也不能苛责他们。因为他们就像普罗大众一样,有真有善有纯有美,也有缺点。

韩子奇执着心太强,他到了失去一切,才认识了自己。

梁君璧性格强势,是一个难以认错的人,她像一把弓箭,总是把自己撑的满满的。少年丧父,家中长女,母亲病弱,幼妹太小,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长姐了,她硬惯了,因为她知道温柔换不来温饱、换不来安逸,她把自己撑的满满的,就好像这样能让她凭白多出很多力气,便可以撑住小小的家,保护得了妹妹和母亲。哎,寻出她许多的好处,便对她也心疼起来了。她最后为新月所做的便可以看出,她其实是爱新月的,是真心的。只不过她硬惯了,她强势惯了,她不知道女人该像水一样温润,润泽她的儿女。她伤了女儿,其实也伤了儿子。叹叹!

《穆斯林的葬礼》中写了几段爱情,韩子奇和梁君璧、韩子奇和玉儿,他们三个人,谁也没把自己整个奉献给爱情。韩子奇更爱玉,玉痴!梁君璧更爱面子!玉儿呢?她是理想主义者,她更爱纯粹!

年轻一辈的爱情:楚雁潮和韩新月,是纯爱式的。但其实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不能说,有太多善意的谎言了。韩天星和陈淑彦,只能说韩天星是一个好男人,但他和陈淑彦没有爱情,他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没有得到爱情。

这本书里,没有一个爱情是健康的。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虽然感人,但未经烟火气的考验,我难以把深情当成真正的爱情。楚雁潮在二十年后依然会去墓地给新月拉琴,我不能否定这是爱,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女主角,她后来一生幸福,不是因为她忘记了Jack,恰恰是因为她要努力把Jack的那份幸福也活出来。所以,爱,能够成就人。但我又不能去肯定rose只爱Jack,因为她结婚生子,一生太长,一个女人怎么能忍受自己不爱的男人!所以,我相信为了不辜负jack的那份爱,rose怎么能不全力以赴的去爱自己的伴侣!看呐,爱情是多么的复杂!所以,在我看来与Rose烟火一生的爱人,才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爱人!rose在烟火气里全然爱着伴侣,便可以在死后把灵魂全然献给jack了,我想这大约才是不辜负,才是真诚,才是纯粹!

因为新月的死亡,让我无法去评析她和楚雁潮的爱情。因为他们的民族不同,因为他们的信仰不同,他们的结合势必困难重重,但新月的健康情况,把这些难题给解决了,因为他们的爱情只在于心里、在于灵魂,无需去经受现实的磨难了。

新月如此完美,却又仿佛必须去死,为什么呢?

为的是让人借着这一份对新月的心疼去思考,思考真诚与纯粹,思考爱情与忠贞,思考平等与信仰,思考灵魂与彼岸,思考执着与自我,思考亲情和关爱……

要是梁君璧是个男人就好了,她够硬,要是韩子奇是个女人就好了,他够柔。这一对夫妻,满拧了,于是这个家庭里,天星和新月都没有敞开心扉的喜乐过。

《穆斯林的葬礼》读起来感人肺腑,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是一部佳作,而且特别好读,真的难以读到这么美的小说,句子像诗一样美。可惜我这么晚才读!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篇5

读完本书也有一段时间了,一方面是自己忙着到工作,还有一方面是,自己的功力不足,老实说我心中不知道给这本书一个什么地位。

这本书讲述了三代人的颠沛命运,两条线相依相成,一气呵成,但是有时又显得臃肿;该书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为第一代,并描写其作为玉器作坊奇珍斋的主人,收留了同为回族的懵懂少年韩子奇,作为师傅的唯一传人,韩子奇在师傅劳累死亡后,忍受着欺辱和辱骂,去敌家作坊学习本领和经营之道,而后回来振兴了奇珍斋,才不使奇珍斋消失在莫大的京城中,作为一家的顶梁柱,他肩上有他的责任,这也包括了对小姨子的责任,与妻子梁君壁和小姨子梁冰玉发生了一系列的感情纠葛。作为第三代的主要代表,与小姨子生的孩子,韩新月,她是那么的纯洁,那么优秀,一切都那么出色,但还是抵不过疾病的恶魔。

为什么说我不知道给一个什么地位呢?首先,得承认它很吸引人,让人很想读下去,我也是很快得就把此书读完了,但是,当我翻完了最后一页,它并没有给我多少震撼,就想一本故事会,故事很吸引人,可就是没能引起多少反思和共鸣呢?就像是别人给我讲的大道理一样,听的时候你狂点头,可是下来后,你并不会铭记在心,更不会对你所犯的错误有任何帮助;可是回头一想,这是一本获得过矛盾奖的小说,是不是我的功力不够呢?刚读完时我不敢给一个结论,现在20天过去了,心中的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看法。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韩子奇,家中的顶梁柱,肩负着对奇珍斋的责任,个人感觉他在本书并不是一个主人公的角色,更多的只是一个做决定的徒弟、丈夫、父亲罢了。他的第一个决定,是要去敌家的作坊学手艺,觉得这是一个很需要勇气的决定,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人,也会是一大丈夫,起码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小说中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很少,更多也是在摆事实,以至我从他做这个决定,作为一个读者的我,就猜到故事的情节就会是讲怎么复兴奇珍斋了,现实的活动过多描写,忽略了心理活动的波动,使得读者觉得后面的复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没能引起读者的多少敬佩之情;

后来他作为一个丈夫,所做的决定我更是不能理解。在国内发生战争之际,不得不转移他的宝贝——玉。可是在妻子表示不愿意同他一起去英国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带上他心中的宝贝离开了,当时可是还有一个儿子啊!对,这时作者的笔墨还是在摆事实,说国内多危险,玉很可能被毁掉,但我却没有感受到他做的决定有多么难受。后来在英国,韩子奇和小姨子玉儿好上了,并还生了一个女儿,可是这时,他们却选择回国!韩子奇知道,回国意味着他必须在妻子和小姨子中做选择,可是韩子奇在出发前并没有想清楚该选择谁,其实到最后他也没有想好该如何选择。他说他对妻子并没有感情。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他们结婚的时候并没有多少的感情基础,只是他对奇珍斋有责任,对师傅的家人有责任,他们也才结婚的。这也很容易明白了他为什么那么狠心抛下妻子和儿子远走英国。

可是,在他有了爱的权利后,他没什么还要回来,而且还选择了一个不爱的人呢?最可恨的是,还苦苦哀求一个母亲离开她的女儿,这是多么让人可恨。

最后是他对他最爱的女儿,在给他女儿上大学等一些事中,我再也看不到作为一家之主的魄力了,因为他做完选择了,他可以退场了,作者好像也是这么觉得的,后面就去写下一辈的事情了,如果他能担起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也许那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不会那么快熄灭。

如果说刚开始韩子奇做的那个忍辱负重的决定,多少还有让人佩服,甚至还觉得他有点可怜,因为可供他选择的道路并不多,他还得担起那么重的责任,可是到后面,我就越来越不能理解他,甚至有点对他不满,很多次他是有能力让事情使好的方向走的,可是他没有做。

他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想想我们的社会,多少可怜之人,他们不去努力争取不去改变,等着别人去给他们帮助,当然不能排除外界的情况确实让他们很难改变,我这里想说的是很大的一部分,也包括我自己,有时他们是多么的可怜,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可是你再去看看他们平时都在做什么呢,打牌?聊天?玩?有哪一件是为了预防突发事件啊,如果你上前去跟他说,你该学习啊,他会回你说:这又没有用,学它干嘛。是的,我也是经常这么跟我自己这么说的,让自己麻痹,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多可恨啊!

切记,切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自己也是这样。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00字篇6

一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执著与顽强,一本书让我感知了一家人的多灾多难,一本书刻画了一个时代的剪影,一本书浓缩了一群人的生活状态。

终于没有懈怠的一口气看完这本书,泪眼婆娑,但心里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大约远在公元7世纪,一些头上缠着白布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了东土大唐,神州大地富足的水土,终于让他们停留。历史的辗转,岁月的蹉跎,一个新的民族在东方诞生了,并以“回回”自称。由于历史上难以避免的融合,回回民族当中也揉进了一些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和犹太人的成分,但回回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不融入汉人或其他民族之中。幅员辽阔的中国,是汉人长期生存繁衍的地方,回回不可能像土生土长的民族一样拥有整块的、大片的土地,他们不断地被派遣被迁徙,甚至被征讨、被杀戮,为了生计,他们流落四方……他们始终是少数,这少数的人艰难地、顽强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信奉着自己的主。

208989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