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范文
《三国演义》它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读三国演义有感范文,欢迎阅读!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1】
《三国演义》是我百看不厌的一本书,不同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时看《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
在低年级,看《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故事,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侠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他们无一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他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气死周瑜,空城计,锦囊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战斗失利。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苟求别人和自己不放错误,也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丧气,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在现在,当我的指尖划过书的最后一页,我似乎有了新的感触。
不可否认,一个心底清澈,内心不污浊的人,他的灵魂才是一个真正的灵魂。但是,在如今这个真真假假的世界,不仅仅需要的是一个纯洁的灵魂,更需要的是计谋,是揣测。心中不可有贪念,却不可无计谋。拥有足够的智谋,你才能保存心中那一份不可或缺的宁静,才可以笑看人生百态,做到宠辱不惊。
我欣赏像陶渊明那样淡泊名利,内心如明镜的隐士,但我更欣赏有谋之人,他们内心同样清澈。在这个复杂社会,在任何岗位上都需要计谋,你有察言观色,会息事宁人,我认为这是一种生存之道,是一种让自己更好的屹立在这个群体间的计策。所以你需要用你的计策,你的智慧维持自己的价值。吕布无谋失天下,所以我坚信十个猛将敌不过一个诸葛亮,计谋对一个人的前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会给你带来更多勇猛之士。计谋未尝不是证明你存在的方式,它也许会给你带来的不是猜疑,而是一条无比清晰的阳光大道,让你看透人间,在未知的大海上扬帆起航,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而为之奋斗。
《三国演义》使我大开眼界,人物更是各具其态,不同年龄读它的感受也是森罗万象,《三国演义》,值得一看。
读《三国演义》感人生百态。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2】
寒假时,儿子的老师给家长布置了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在儿子的督促下,我又一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人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3】
《三国演义》乃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由明朝的罗贯中根据当时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主要介绍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景象,讲叙魏、蜀、吴三国的交战故事。其中以蜀为正统,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器量狭窄的周瑜;厚忠的鲁肃;勇者张飞、许诸、典丰;还有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型态各异。
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蜀国的诸葛亮,它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熟知天文地理、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集聚于一身的忠臣。他是一个大人物,作者用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斗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等事例证明了他的的能耐,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的位置,其中,许多故事都使人拍案叫好,包括:草船借箭、空城计、大意失荆洲……。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属——三气周瑜了,一气周瑜,据说当时周瑜与刘备约定,由周瑜攻打曹军把守的南群。周瑜率兵出战,曹仁见周瑜,令军士破口大骂,周瑜于是口中喷血进营。第二天,周瑜到南群,见赵云在楼上大喊我奉军师之命,已收复此城,周瑜大怒,正要攻取荆洲、襄阳,忽听哨兵报告,诸葛亮派人拿了魏军兵符,连夜赶赴荆洲、襄阳,谎称曹仁求救,诱骗守城军出城,后被张飞、关羽乘机袭取了两个城,周瑜听了,大叫一声,气得伤口迸裂昏死过去。
二气周瑜,周瑜醒后,大骂诸葛亮,后让鲁肃说服刘备归还荆洲,可任未答应,最后诸葛亮才答应攻下西川,才还荆洲。周瑜为此而愁,忽闻刘备丧妻,生出一计,又用主公的妹妹许配刘备,将其骗来,囚禁他,用他换回荆洲,可是赵云破坏了此事,刘备带妻逃到江边,这时,诸葛亮与周瑜都领兵上岸,但在黄州周瑜遭关羽、黄忠、魏延阻击,大败而归,江上军士一齐高喊:“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一气,又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在船上。
三气周瑜,周瑜当上南郡太守后,报仇心切,要鲁隶做说客,告诉刘备:“孙权愿派兵相助,取西川做为嫁妆,送给皇叔,然后你把荆洲还给东吴,因此吴军过荆洲,希望提供粮食”,诸葛亮一听连忙说好,而又秘密吩咐赵云行事,周瑜听了,派兵直去荆洲,糜竺奉刘备命令通告周瑜:“刘备已准备好,在城外等侯,周瑜信以为真,哪知中了计,赵云在城上喊到:“军师知道了都督的诡计,派我来镇守,周瑜慌忙退兵,这时,张飞、关羽、黄忠、魏延从四面而来,“活捉周瑜”的口号响天震地,周瑜气极败坏,大叫一声,伤口复裂,跃下马,被众将救上船。
虽说诸葛亮是三气周瑜,可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感叹不已,因为他又失去了一个知已。
这则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诸葛亮虽有机智过人的头脑三气周瑜,可他对周瑜的死有些遗憾与悲叹,诸葛亮也不愧是蜀国一大人物也。
看了《三国演义》,完全改变了我对它以前的认识,它的文学是博大精深的,故事的连续性,让人不得不想把它一鼓气看完,其中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的人物,让读者与剧情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回味一下,《三国演义》确实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多读一次,感融就越深,理解就更透彻,使自己的文学素养就更有提升。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4】
读了《三国演义》,它让我获益匪浅,《三国演义》是说东汉末年,由于汉献帝无能,使吴、蜀、魏三国鼎立,其中我最钦佩赵云和张飞,最瞧不起袁绍。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连战几十员曹将,救出糜竺等将。他武艺高强,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张飞一喊,声如巨雷,曹军吓得个个两腿发软,又一喊,吓得曹操不由自主地后退一步,又大喝一声,竟把曹将夏侯杰吓得胆肝破碎,一头栽到在马下。而袁绍却没有一点主见,在官渡之战中,竟然会听郭图的建议,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大败而归。从此一病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