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第七章读后感(2)
这个故事让我们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是否也这么由天真无邪变成现在的样子?童年总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因为它没有罪恶,也不懂得罪恶。在它的眼里,什么事都是最简单的,没有什么复杂之处。所有人都是善良的,哪怕那个人是强盗,是土匪,他也有真诚的一面,他的心底也有最纯洁的地方。如果一个小孩子做一个极其简单的事,他不会往别处想,就会用最简单的方法做这件事。可在我们的眼里,什么事都复杂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实在懂得太多,明明很简单一件事,非要用复杂的眼光去看它,看着看着,就把自己也让绕糊涂了。就算它很简单,我们也总是怀疑它是不是有什么不易察觉的精巧之处,从而花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来解开一个花一分钟就行的事,这不知在浪费光阴吗?
也许我们该学学那些小孩子,用童眼去看世界,因为这也是有太多好处的,就像英子那样,如果她当时和其他人一样认为秀珍是疯子,也不会拥有这段珍贵的情谊;如果她当时遇见小偷是慌忙逃跑,说不定就没有下面的故事了。一件事不要把它看得那么复杂,先用最简单的眼光看它,如果看不透,再一一解开它的秘密,这样会轻松许多。来吧,让我们以后用童眼先看这个世界!
城南旧事第七章读后感篇5
最近应孩子要求,仔细读了林海音专集《城南旧事》中的《我们看海去》这一短篇小说。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其时,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小主人公英子缘于偶然的事情,与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成了朋友,在身为儿童的英子看来,他是个和善的老实人,关心弟弟的好哥哥,孝顺父母的好孩子。英子喜欢听他讲故事,与他约定一起“看海去”。但他们的约定永远没法实现了。为了赡养老人,供养弟弟上学,他以收破烂为名,入户盗窃他人财物,虽屡得手,但最终英子的这位“大朋友”被警察拘捕。
小说通过小英子与这位“大朋友”的交往,展示了20世纪初北京的生活画卷和深刻的社会矛盾——为了生存,穷人甚至被逼走上了偷盗的犯罪道路,透过朴实无华的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幽深的忧虑,对下层百姓深刻的同情。文章简短,叙事明快,但涓涓流长,色彩丰富。读后我也有了自己的感慨。
感慨一:优良的环境成就人,恶劣的环境毁掉人。恶劣的社会大环境,使普通民众食不果腹,为了生存只好鸡鸣狗盗,老实忠厚者变成了盗贼小人。国泰民安了,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环境是那么捉弄人啊。学校是个小社会,一个小环境。一所好的学校,一个好的校风,可造就更多优秀的学子;一个早恋成风,放任散漫的学风,就会使孩子恶习成灾,光阴虚度,老来伤悲。可见孟母三迁故事不虚。
感慨二:人具有善恶、美丑等两面性,应当抑恶扬善。“大朋友”是个好儿子、好哥哥,又是个盗贼;他可能是个孝顺儿子,可亲爸爸,又可能是个社会蛀虫,贪赃枉法;他可能是个优秀的表演者,又可能是个肮脏的下三滥;他在校是个勤快的好学生,在家也可能是个懒惰的毛孩子。人性难测?非也!人之本性与角色转换使然。我认为人应该尽量表里如一,严于律己,互敬互爱,向善向美,抑恶扬善,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造就美好的生存环境。
感慨三:人不可随波逐流,应有道德底线。“大朋友”偷盗是为了家庭的生存,但我反对偷盗行为。再恶劣的社会环境都不是作恶多端的借口,再严酷的威胁利诱都不是追腥逐臭的理由,再穷困潦倒的困境都不是堕落沦丧的滑梯。我们没法学屈原世人皆浊唯我独清而愤而投江,但应该学欧阳修身居庙堂仍独善其身;你可是陈胜揭竿而起,不可是盗跖打家劫舍;你可以是蔡文姬三嫁四婚,不可是李师师尽人可夫;你可以是方舟子专揭人短,不可是宋祖德大嘴喷粪。人应该有做人的道德底线,分清善恶与美丑。
高尔基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我们就多读书读好书读名着,多感想多回味多升华吧。
城南旧事第七章读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