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二十三章读后感600字

关键词: 汤姆索亚历险记二十三章读后感600字,汤姆索亚历险记
婕音0 分享 时间:

马克·吐温是世界文明的小说家,他擅长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因此他的作品被世人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汤姆索亚历险记二十三章读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汤姆索亚历险记二十三章读后感600字篇1

童年是个绚丽而又温馨、美好而又浪漫的字眼,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灿烂而难忘的历程,《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翁汤姆也不例外。

连续两遍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同时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很多。让我知道了汤姆是个聪明顽皮的孩子,但他足智多谋,富有同情心,不满社会现实。因此,他一心要冲出村庄,争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鬼心眼儿多,可自己又不由自主的喜欢他;可在孩子们看来,他却是一个智慧的领导者,是个英雄。而最让我难忘的是从他们身上可以寻找到自己童年时的影子:聪明而正直、勇敢而自信。

通过小说第二章的着力描写,充分显示了汤姆的聪明才智。为了能让别人帮他刷墙,汤姆睿智而诙谐的表现,不仅自己省了不少功夫,还让别人心甘情愿地送东西给他,作为劳酬。而就在他和哈克相遇的那天晚上,两人一起目睹了一起凶杀案,为了主持正义,不畏强暴的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揭发了印第安乔的丑陋面目,成功解救了波特。

终于有一天,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乔、汤姆、哈克一行三人决定追求冒险的经历。逃到荒岛上以后,人们都以为他们死了,正在为他们举行葬礼时,可他们却回来参加自己的葬礼,让他们的亲人喜极泪下,破涕为笑。而为了寻找财宝,两人又跟踪印第安乔来到了山洞找到了财宝,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大富翁。

从他们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正直和勇敢,以及在平时生活中聪明可爱,幼稚而又认真的举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部小说就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书中的汤姆的成长经历中,我更加懂得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坚信只要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就能成功。生活在充满阳光的汤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欢乐、有梦想,美梦便可以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的发挥,创造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

不可否认,我非常喜欢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汤姆,在他的身上确实可以看到许多我童年的影子。但他自由活泼的性格特点也让别人太操心了,特别是他的姨妈,为了他,经常担惊受怕,可汤姆却不明白大人们的心思,我想这或许是汤姆身上唯一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过我最欣赏的还是他对一切新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并且能大胆实践,勇敢面对,而对自由、未来的向往和执着追求,怎能不让人啧啧赞叹呢!

人们常说:童年就像一罐蜂蜜,越吃越甜。时隔越长,就越令人回味无穷。尤其可见,童年的时光不但美好,而且十分宝贵;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只要充实地过好每一分每一秒,童年就会变得更加灿烂辉煌。

汤姆索亚历险记二十三章读后感600字篇2

《汤姆·索亚历险记》内容丰富,主人公机智、勇敢、顽皮,略带一些幽默,是本好书。

汤姆有点叛逆,因为他当了海盗,汤姆也非常勇敢,因为他和流浪儿哈克约定到墓地去试胆量。《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分为五次历险:墓地试胆、鬼屋寻宝、山洞迷路、再次寻宝。各个部分都非常有趣。

当我读到“正当这‘已故的大密苏里号’轮船在烈日下大汗淋漓地工作时,这位退休的艺术家却坐在旁边阴凉处的水桶上,摇晃着腿,贪婪地啃着苹果,盘算着如何来加害更多的无辜者”时,我不禁为汤姆鼓掌,这种方法引人上钩,真厉害。可是本·罗杰斯和其他的人就惨了:不但要给汤姆玩的东西,还要替他刷墙。整整刷了三次!有多少受害者啊!要不是刷墙水没了,汤姆控盘要弄得全村的男孩子破产。晚上回去时,汤姆已不再是上午那个一贫如洗的男孩,而是一个地道的富翁,汤姆多么聪明啊。

当我读到“可姨妈真的发现,整堵围墙都刷好了,不仅仅是刷了一遍,而是认真地刷过一遍又一遍。甚至连墙角都加了一道,她惊讶无语。”时我不禁捧腹大笑。这根本不是汤姆刷的,汤姆只刷了一点,其他的都是别人刷的。

当我看到“汤姆带着哈克再次来到洞中寻宝,终于在一个刻有十字记号的大岩石下,挖出了乔埃埋藏的哪些金币”时,我感觉,汤姆有种自豪感,是啊,费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金币了!

这本书我已看完,我还意外的发现了它还有着续篇。有机会可以找来读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二十三章读后感600字篇3

这的确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看得忘记了思考,只沉浸在这趣味纵横、惊险迭生的情节中去,便逐渐失去了自我,而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印象中的马克吐温,是以幽默、深刻、现实、讽刺为标签的美国大作家。而其最为成功的两部作品,题材居然是儿童文学(另一部为《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但从主人公汤姆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任何沉重、严肃的意味。全书的轻松活泼、情节紧凑的叙述基调,以及圆满皆大欢喜的结尾,很难从中挖掘出些许深刻的意义象征,或是社会丑恶现象的反讽。也不忍如此去思考,怕是破坏了此种单纯的故事氛围。

汤姆是一位失去父母的孤儿,由姨妈抚养。他是典型的调皮捣蛋的坏男孩,贪玩、逃课、叛逆、拖沓,冒险心、好奇心极强,不服于管教、不安于束缚,真是伤透、气煞了姨妈的心。他偷吃,在鞭子下逃脱;他逃学,报复告发的弟弟;他打架,被罚周末刷栅栏;他爱慕,被用整盆水泼醒;他装病,试图逃避周一的上学;他缺课,与坏少年玩耍;他欺骗,让校长丢尽颜面;他贪玩,深夜与哈克潜入墓地;他失恋,遭尽折磨而离家出走......他几乎成了姨妈、老师心中的小魔鬼,却是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大概也是我们童年时代的向往。

但这些都无法让我们难过,反而认真喜爱起他来。他的每一次错误,都受到了小小的责骂与惩罚;他的每一出恶作剧,尽是我们孩童时犯过或是想要而不敢的;他的每一个想法,也全透露着纯真与稚气。就连绝望过无数次的姨妈,也依然对他充满着怜爱。

甚至还有些许的片段,让我们不禁为其动容。汤姆在礼拜天被罚粉刷栅栏时,居然假装津津有味并意义非凡,惹得小伙伴们用大量的玩具,换取片刻享受劳动的快乐。汤姆对贝姬一见倾心,立刻痴迷起来,竟卧躺在她家的花园里,像是殉情,却被冷水泼走。汤姆成绩极差,却用粉刷栅栏得来的玩具,换了大量的成绩票据,从而唯一地获得了学校至高无上的荣誉--《圣经》,却瞬间让校长在全镇面前丧尽颜面。他因心爱女孩的在场,竟然忘了撒谎,获得了一顿责罚,却因祸得福,向女孩表达爱慕,并信誓旦旦订婚,充满纯情与稚趣。

马克吐温是一个故事高手,他似乎揣摩透了男孩的心理特征,并更加生动、真实的表现出来,让我们为这些片刻喝彩、欢乐。

终于,冒险开始了。在姑妈与失恋的双重折磨下,他选择了离家出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海盗汤姆.索亚!--加勒比海盗的黑衣复仇侠!”。带领着海上恐怖乔.哈帕与红手哈克芬。他们偷窃了小木筏,并驾驶它航行到了一座孤岛,享受彻底的自由。孩子们在毫无拘束的胡闹与嬉戏中,得到了由衷的幸福。这当然无法长久,第二天傍晚便开始想念河对岸的家。汤姆夜色中潜入家里,听到了姨妈与哈帕太太的倾诉的伤痛,他默默地站立在睡熟的姨妈面前,哭泣着吻了她。但另一“天才计划”即刻在他的脑海中形成,并作为终极的秘密,以平息伙伴们因思乡之情而即将引发的“叛乱”。五天后的周日,他们竟然神奇般的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中!牧师与全村人民从极度的悲伤中立刻充满了喜悦,那是来自上帝的赐福。当然,除了亲吻与感激,还有无尽的巴掌,这都是对他关爱的由衷体现。

212844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