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13篇
推荐文章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读书笔记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13篇)!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篇1
一本红楼,承载了多少悲欢离合;一曲红楼,道出了多少缠绵悱恻;一剧红楼,演绎出了多少泪水叹息……雪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或似傻如狂、或弱风拂柳、或温婉慧黠……但这各色的栩栩如生之间,我独独钟情于那泪水漪漪的黛玉。
那是一位如水的女子,三生石前,她受神瑛使者之甘露,得已幻化成人形下世为人,仅为了报答昔年雨露之恩,但在那位似傻如狂的花花公子面前,她流尽了一生的泪,还了一生的泪,最后等待她的结局却只是香消玉殒。
永远忘不了在那沁芳闸边,黛玉扛着药锄为花儿叹息,以花灵自比,潺潺的流水边,她吟出了"花谢花飞花漫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的诗句;看着漫天飞花,她笑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在花瓣的簇拥下,她发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看到这里我不禁要落泪,或许黛玉早已猜到了自己的结局,看到了自己最终的命运是那落花绽放尽头无奈的凋零。
人人都道“宝黛之恋”,我却对此说法深恶痛绝,黛玉只有一个知音,就是宝玉,可宝玉的红颜知己却有无数,或许在他心中黛玉的位置比之其余人要高一些,可这却无法掩盖他处处留情、花花公子的本质,为此,黛玉的眼泪才会流不尽、用不完,这样的关系绝不能称之为“恋"。在我看来,若是把红楼比作一个世界,那么黛玉便是尘世之外的人,她的配偶并未出现,她就像一个世界中必不可少的过客,出现时惊为天人,消失时寂静无声……
黛玉是高傲的,初进贾府,她不曾与其他人过于热络,只和宝玉玩笑,很快贾府中人对她便有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但这一点却是红楼其他女子所没有的;黛玉是敏感的,一回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精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贾母为薛宝钗庆祝生辰,她心里感到不快,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着附和,她本来也是可以一笑了之的,但她却敏感地觉得,这样的拿她和“戏子”相比,是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嘲笑”,因此大为不满,不禁怒形于色……读了这么多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女子是如此敏感和骄傲,度量也是如此之狭小。但是谁又会注意到黛玉心中的彷徨、隐痛和无助呢?父母双亡的命运,寄人篱下的处境,心机深沉的亲人……这种种怎能不令一个二八年华的少女害怕、伤心,怎能不令她的心灵遭受折磨而变得扭曲!在这样一位少女的眼中,无论她的眼前事怎样的姹紫嫣红、百花争艳,最后被她看在眼里就都成了叹情悲命的契机。
封建的旧社会是如此的不公,初篇写道贾母看到黛玉进门就搂着“心肝宝贝、心肝肉儿”地叫,但在黛玉玉陨之时,身边却只有一个紫鹃,贾母众人在前院热热闹闹地办喜事,完全把黛玉弃如敝履,事后还假惺惺地来处理后事,我看到这里不禁要拍板叫骂。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黛玉无时无刻不在受伤,她几乎要拼劲全力才能坚强地走下去,这样一段人生,这样一位女子,怎能不让人怜爱、同情,和她一起悲哀、流泪。
“宝玉,宝玉,你好……”这是黛玉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香魂一缕随风散。但我们能从中感到她今生今世的痛苦与绝望,追求与幻灭,留恋与牵挂……
她的美、她的才、她的悲,完美地演绎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纤纤女子,完美地诠释了红楼所要展现给世人的全部。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篇2
“自古离愁谁怨多,一世红尘了此情,可恨我无缘相遇,只得后世自行悟。多愁善感林黛玉,聪明过人薛宝钗,爱恨情愁无处诉,只留千古诉佳作。云翳散,只因顽石一颗,惹起这不朽姻缘。无怨离愁,一曲歌尽《红楼梦》。”
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回味再三。
我曾感叹过结局的悲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贾宝玉中举了红尘,薛宝钗夜下挑孤灯以及贾家的衰败萧条。
我也曾抱怨过曹雪芹的狠心,为何不让黛,宝二人终成眷属,而让他们终归阴阳两隔,落得个天各一方。人世间难道就没有纯真的爱情吗?
放下这本书,却难以忘却颦儿的泪,颦儿的笑,颦儿的悲,颦儿的苦······她有闭月羞花之美,却“娇袭一身之病”更显得她如此弱不禁风。
她本是一位冰雪聪明的奇女子。她有“魁夺菊花诗的潇洒,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的聪颖,凹晶馆月下苦联诗的寂寞,至今历历在目,她的才情无人能比,令数万人垂怜倾倒。但细细品来,那一句句感伤的词句,背后却又有多少的泪水,惹我轻唱低吟。
三月,花开怒放,满天飞舞。那黛玉却用锄将那绯红的瓣儿,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这芬芳的香冢之中。“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虽不懂黛玉的词句,但在这此词此句之中却领悟了她内心的苦涩。
好一个怡红公子,好一个潇湘妃子。他们本该长相厮守,最后却被贾母的一言落的阴阳两隔,可却不能空凭怪罪,只怨他们本生无缘。回想起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愁,真是不忍以襟拭泪:宝玉初见黛玉时便要摔玉砸玉:那年夏天把袭人当做黛玉又说了好些私心话儿;紫鹃的玩话便把他弄得死去活来。然黛玉却也如此矣:宝玉挨打,颦儿偷拭泪;黛玉探宝玉,叫门不应,黛玉伤心落泪;凤姐设奇案,颦儿迷本性,宝钗成大礼,黛玉断痴情。哪一个为情而死为情而终。我无不感叹他们的爱情悲剧。真是应了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只因今世有梦,梦中人影蹉跎。寒塘闲来渡鹤影,冷月忙去葬花魂。可怜此人无处诉,只留哀怨病一身。自知生命不久矣,忙却衣襟拭泪干。或喜或悲终不好,只是难忘情中人。可怜,可怜,一曲了却《红楼梦》。”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
青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你一般素雅。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啊?
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语。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篇3
有一本书,常年摆在我的书案上,它像一块磁石,用无形的强大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引得我一有空便揣摩其中的人物的心理,研究它写作的手法,好多理解它一点。这本书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我自认为它应该居于四大名著之首。它以宝黛爱情与贾府盛衰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梦从出现当幻灭的全过程。全书结构完整,贾府兴衰都在前文埋下过伏笔——甄家的小荣枯预示着贾府的大荣枯。它一共塑造了九百多位性格迥异的鲜明人物,栩栩如生。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金陵十二钗正、副等册中的判词,也暗暗指明了这些奇女子最后悲惨的结局。
除了这些构思巧妙的故事引人入胜外,书中的诗词也深深地令我着迷。每位姑娘的诗词都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性情与为人处世的态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吟诵着黛玉的《葬花辞》,我不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首诗是黛玉访宝玉不遇,以为他故意不让丫头给她开门,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心中悲恸时吟出的。黛玉的多愁善感也在此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花谢花飞花满天”、“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我仿佛看到了暮春时节,柳条和榆钱散发着幽幽的芳香,桃花花瓣飘落满地。一个清瘦的背影扛着花锄,用锦袋收集起春天的残花,用一捧干干净净的黄土掩埋。淡淡的忧伤弥漫在这暮春时节,为全诗哀婉而深刻的语言奠定了基调。“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我读懂了黛玉对世态炎凉、人人自顾不暇的愤慨。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告诉我现实的残酷,黛玉作为一介弱女子,只能做无力的抗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似一尺素笺,寄托了她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尤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如明镜一般映出了一位洁身自好、清高孤傲的小姐。后文又从宝玉的感受与理解,从侧面烘托出了这首诗的震撼力以及文学魅力。
可惜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却在最后忧愤而死。而她气绝时,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一边极喜,一边极悲,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这欢腾热闹的景象更加衬出黛玉之死的凄凉,总让我忍不住流下眼泪。
《红楼梦》向我铺展了一幅封建社会中大家族的生活画卷,批判了当时“人吃人”的丑恶现状,以社会的污浊衬出黛玉等的高洁品质,引发人们深思。
尽管我总是抽空自己研究或是与同学讨论,但是对《红楼梦》理解仍然过于肤浅,只有读透《红楼梦》,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学会作者写作的方法、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只念木石前盟。空对山中晶莹雪,不忘世外寂寞林。“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或许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才是宝玉与黛玉爱情最好的归宿……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篇4
中国四大名著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而做为一个女孩子,虽然前三部都很吸引人,不过最让我爱不释手的莫过于《红楼梦》了。
在《红楼梦》书中人物的塑造、刻画生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是那么深入人心,可以让人为之研究一生。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我读到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她,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仇恨,自己的伤心往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更替。她都会黯然泪下。也许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她切实地向人们显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我很喜欢林黛玉,我对她真是又爱又恨那!爱她那学富五车的才能,爱她那乖巧美貌,恨她那不开朗的性格,恨她那总是暗自落泪的自卑心理。
相对于书中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宝玉厌恶他人“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当他失去迎春、晴雯、黛玉时,他比任何人都想挽回这一切,但是他追求完美,他追求独道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在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他更像一位愿意拯救那些女子“美”的勇士。与其他两相比,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让人发指!
《红楼梦》,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果然内藏真经,对情节的描述荡气回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管谁看了都会像我一样爱不释手的!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篇5
闲时再读《红楼梦》,我对里面的人物形象有了另一番见解,想也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也渐渐长大了,偏执任性的心也自然安静了些,对事物见闻有另外的见解也是应该。令我另眼相看的人物是凤辣子——王熙凤。
当初,王熙凤在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虚伪做作、泼辣贪婪、心肠歹毒、胆大妄为、作恶多端的蛇蝎美人;她对自己的女儿关爱有加,但对仆从下人们却毫不手软,她口口声声不稀罕钱财,但骨子内里却利欲熏心,她又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亲手制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是我心中纯碎意义的坏人。
现在,王熙凤在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善于管理,胆略气魄,办事周全得体,有心计口才好的美人儿。无论是家世、相貌、头脑、皆人中翘楚、这样的女子很现代、那个年代少有、如果活在现在那才叫精彩。喜欢她。
她不同于一般豪门贵妇们的性格特征与作风做派。她从来不相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之类的鬼话,敢于拍板定案,任何事情,决断之后立马施行,绝不拖泥带水;她读书不多,但聪明颖慧;她豪放开朗,但心细如发;她因灵活机变、巧舌如簧,、雅语村话、风趣幽默、尊敬长辈,深得贾母宠爱,她因能干深得夫人老爷赞赏,她因关心后辈,深得宝玉和后院姑娘喜欢。好一个良人!
她敢于抛头露面,从容得体地应对宾客,丝毫没有封建淑女们的羞涩与胆怯。贾家唯独她能撑得住场面,做事情确实有时候是太不择手段,不过她想达到的目的都是为“家”着想。她不凶狠些这个家谁还可支撑?王夫人?邢夫人?这两位身在高位只享荣华富贵的弱夫人何以担此任!李纨?探春?一个是佛爷、一个是待嫁的闺女又有何能?独剩一个凤姐,她头脑冷静,观察细致,分析深刻,管理到位,是封建大家族中不可多得的干才;但她稍稍有点小错就被邢夫人怒目相视、被王夫人质疑。好可怜的一位佳人!
她虽是制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直接参与者。但凤姐面对痴傻的宝玉、年迈的贾母、无助的王夫人、重病的林姑娘,她又能做什么呢?她只不过为她们排忧解难,作一个好的决定而已!如现在让你选一个媳妇,你是要选病恹恹的美人儿还是要选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呢?再说林姑娘本是重病谁能保证她有多长命?假如结了婚便死,岂不是害了宝玉。失恋而已至于死吗?还害凤姐背上千古骂名!
她做了一辈子的女强人,是出了名的“脂粉队里的英雄”,临到终了,她这一介弱女子连像样的葬礼都没,带着对女儿的忧思离开人世,“哭向金陵事更哀”成为了她最终的归宿。你是可怜的。
但,我想说:凤辣子——王熙凤。我佩服你!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篇6
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明白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可是转念一想,又何必计较呢,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并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可是贾母的一语定音。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明白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最终,最终,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终明白了真相,悲痛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明白他去了哪里,后人只明白,原先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是十分疼爱宝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她有她的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再去看王熙凤,她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年轻情侣,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主角,并且最终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终被所有亲人背弃,死得也确实可怜。
贾府的丫鬟们也是构成红楼的重要元素,虽说是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哪一个,不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在最终的结尾诗中结束了……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篇7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本《红楼梦》写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道尽了女性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犹如一场声势浩大的梦,指引着我一次次不可抗拒的走进,在一处处美奂绝伦的场景中穿梭,以探索之眼观看每一丝飘过大观园的微风,也怜惜每一轮皎月下的花影,每一位倾城的红颜……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便是它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机智干练,阴狠毒辣的凤姐;有气质脱俗,坚韧干练的探春;多愁善感,心性高洁的黛玉;同情心强,平易近人的宝玉;大方得体,圆滑隐忍的宝钗……
木石前盟是前世的机缘,神瑛士者无心之举结下了一段风月奇案,说是前世注定,只怕造化弄人,有缘无份,有缘无份,亦未可知,毕竟,这“宝玉”本是顽石不通灵,“假作真实真亦假”,这其中的前缘种种,谁人辨得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