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三章读后感800字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鉴赏性是非常高的。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写到众人被刘姥姥逗笑的情节就十分精彩。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红楼梦十三章读后感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红楼梦十三章读后感800字篇1
近日,我一口气读完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千愁万绪缠绵在心头,剪不断,理还乱。
《红楼梦》一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末世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贾府由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
书中的人物大都是伤感的。林黛玉的苦恋无果,含恨而终;薛宝钗如愿得偿,到头来却守了寡;贾宝玉看尽人间悲离,出家当了和尚……仔细品味,那些悲惨的结局,有当时社会背景的一部分原因,却也与他们的性情、人格不无关系。书中最典型的人物要数林黛玉了。
林黛玉是典型的多愁善感性格。在一次偶然散步的时候,黛玉看到了凋零的花瓣被来往的府人碾作尘土。看着看着,她便想到了自己的身世,自己寄人篱下,受尽苦闷,无人疼爱,不正如这飘零的花儿?不禁悲从中来,为花儿,更为自己惋惜。于是便有了她哭哭啼啼地把花瓣小心地收起来,用泥土掩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正是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往复循环,我们不必为此悲叹,而应用一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心态去赞美它的无私与奉献。林黛玉正是把这种自然现象看得如此伤情。在对待府中的人时,更因看不惯他们的唯利是图而显得高傲孤僻,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最后看尽人情冷暖,抑郁而终。
林黛玉,一个标致聪慧、满腹文采的天才女子。若能心胸开阔,积极乐观地处事待人,不那么高冷,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让我们吸取林黛玉的教训,真心对待身边的亲朋好友,宽容他人,收获友谊,感恩父母。你会发现,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
红楼梦十三章读后感800字篇2
一杯白茶、一把椅子、一本书,或是世界名著、或是杂志漫谈,都能让我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斜倚在沙发上,手捧《红楼》,眼里、心里缠绕的都是那集诗意、聪慧、真情于一身的女子――林黛玉。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尽现了黛玉如花般美丽温柔、如柳般柔弱多情的绝世容颜和超凡气质。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堪称群芳之冠。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面对贾宝玉的过目成诵,却能一目十行。怜花葬花泣残红、文思敏捷咏秋菊。她的艺术魅力让人心醉神往。
黛玉是聪慧的,她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寄人篱下的她深知世故却不弄世故,她爱憎分明,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却不会屈意迎奉他人。当宝玉把皇帝赏赐的一串念珠献给林黛玉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对之嗤之以鼻。
我喜欢林黛玉的性格,有叛逆、有孤僻、有对世俗的不屑。大观园里没有她的亲人、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不是这样,她就不必为玉钗受宝玉奚落而喜形于色,为两方旧帕题诗而洒泪。真情女子,为爱黛玉奉献的不仅是眼泪,更是她才华横溢的生命。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林黛玉的悲剧之所有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世人可惜了她那绝世容颜,更加震憾与她那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合上书,闭上眼,不禁长叹一口气,心头久久索绕的依旧是那清雅绝俗的身影。
红楼梦十三章读后感800字篇3
可是每当要下笔的时候总有一个纠结的问题,就是我在文中写下一点什么像是红楼术语的东西让人看起来我是看过红楼梦而有感而发的,我想有了红楼术语做门面,写出来的感想不和常人相同也不用拿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做掩饰。要么我就应该在文中写出大众的感想来,毕竟我只是想写一篇读后感而已。有人觉得我纠结这个问题实在是多余。我想也是。但是这个问题所在实在出自我内心里的自卑,我作为一个假文艺青年的自卑。
我读的书实在是少的可怜,而在少的可怜的课外书籍里面有百分之九十多是盗版的,我读过的所谓正版的书大概只有杂志占的比例大些,而我的阅读速度极慢,就连杂志读得也不多,再就是一两本在高中图书馆短暂的开放时间所读的篇篇章章,加上此后在井大借的十余本没读懂的书。盗版,我一度认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错,就连我所读的第一本红楼也是草纸糙字的盗版货,所以当我决定要写一篇读红楼后感的时候是不敢随意造次的,反而要找一些红楼术语来丰富读后感的门面。
我想写读后感莫不是从原文中摘来一段实在经典的文字,或者不怎么经典,然后加一段虚假而不可推翻的情感,最好用辞藻表现的淋漓精致的感觉,就这样吧,像捏小泥人一样捏出一篇八百字作文来。实在是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就从作文书里找一篇出来早葫芦画瓢,也是不错的。
可是,我想我并不是想写作文啊,我只是想写出自己读完之后的感受,到头来竟被一些杂想给扰乱了,就像一首美好的音乐被刺耳的锯铁声给打搅了。就是上面那一堆夹杂了红楼字眼却毫无关联的废话。
我在写之前就找了一些读后感看,其实不算读后感。不看还好,看了之后着实另我这样的假文艺青年羞愧不已。为什么我没看出来叫二爷的贾琏没亲哥哥!为什么我没有看出来金陵十二钗不全是金陵女!为什么我没有看出来草包一样的贾环竟是才华横溢的竖子!等等
后来想想,这些也在情理之中,我只不过是一个看客,全只当后楼梦只是一本小说,甚至和那些玄幻类的文学界下脚料书籍一样作娱乐消遣的读物,读得时候心境没那么高!也不对它斤斤计较,我对红楼梦斤斤计较实在是我开始着手写一篇另人耳目一新的读后感开始的,可是我又不愿意再一次一字一句的再咬嚼,尽管我认同后楼是一本好书,甚至我认为后楼梦是古今中外,旷世古今最好的一本书,这不是我的奉承,而是我的目光短浅。所以我想像和以前写作文一样,从别人的灵感中获得灵感,成为自己的灵感。
哈哈,在别人的灵感中我终于获得了我需要的术语——《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单纯的看过后楼梦的人未必全知道这些全都是后楼梦的曾用名。我想我可以好好的写下一篇后楼读后感了。
在摇转钢笔抓耳挠腮许久之后,我没有写下我所要写的读后感,我决定不写了。因为我在之后的忙碌中已经对当时闭上盗版红楼梦书页是的冲动情怀忘得一干二净,我想我如果要写一篇读后感应该叫做《读【读(红楼梦)后感】后感》。
那些流走的感觉的消失突然另我感到惋惜,早知道如此,就把那些幼稚的想法写下来,只做自己的读物噱头罢了!现在也只好做好一只马后炮了!
马后炮有话要说,不管你听还是不听,我还是要说的。
不要在读红楼梦之前读其他有关红楼梦有关的任何书籍,这是对红楼梦的尊重,要知道,其实每一本红楼读后感都是马后炮要说!或许他们说的都对,对的话我们不一定都要听的是吧!
我依稀想起,我读完红楼梦之后对秦可卿在十二钗中地位产生了怀疑,甚至一度还撰文说秦可卿为金陵十二钗为古人误解,然后我把开始寻找文中的另一位值得当十二钗之一的人来顶替秦可卿。我否定秦可卿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她在后楼梦中占据的篇幅太短,我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秦可卿不是自杀的!于是我在秦可卿出现的章节里仔仔细细的看了几个来回,几个来回之后我相信现在流通的版本中秦可卿不是十二钗之一。在后楼梦开头就曹老就写到了他是为了纪念比男儿高贵的女儿!就这一点在后来找来的一系列资料更令我坚信秦可卿不是十二钗之一,倒是墙木这一细节先让我否定我所认为的观点,而后来更令我否定她无疑了,墙木说是皇族才能用的棺木,莫非秦可卿是皇族?那更说明不是了,如果是皇族,这说明秦可卿不是金陵人氏,如果要归册,那该归别的册子去。还有有资料说脂本删除了秦可卿与贾珍通奸的部分,这个脏女子并不高洁,不足与妙玉等齐名!突然,我自己安排了尤三姐这高洁的女子为金陵十二钗之一。我想每个人都可以读出一个哈姆雷特,我所认为的金陵十二钗就没有秦可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