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五十四章读后感600字
推荐文章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大国相互斗争为主要的题目,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三国演义五十四章读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三国演义五十四章读后感600字篇1
《三国演义》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年的历史。这本书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经过罗贯中的大胆创作而完成。作者运用生动、有趣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历史以另一个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仔细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巧妙用心,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七擒孟获、借东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并让人深醉其中、觉得妙趣横生。
翻开这本书,就如同翻开了一副巨大的历史画卷。文中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那朴素直白的语言却更打动人,就像那点点笔墨绘出这幅画卷中的朵朵奇葩,让人沉醉不已。这里不仅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兄弟之间的情义,也有尔虞我诈的阴谋,还有情深意长的爱情......纷繁复杂的内容让人震撼不已,宏大的故事架构让人唏嘘称叹。这也许就是经典之作的不同之处吧,也难怪学者们将这本书列为“四大名著”之一。
品读三国,你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震撼力量,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品读三国,你能体会到其中深藏的魅力,那栩栩如生地人物形象让人敬佩不已。掩卷沉思,脑海里都是书中的场景,我忍不住惊叹作者巧妙的构思与精巧的安排。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情不自禁的一口气看完,然后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读三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段历史,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发生碰撞,产生串串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奋斗。
虽然,时间流逝,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故事俱已化成尘土。但是《三国演义》始终是我心中的经典,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它就如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永存心中。
三国演义五十四章读后感600字篇2
我读了这本《三国演义》小说,这部书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令我喜欢的就是其中的两位英雄――刘备和诸葛亮。
先说说刘备吧,他受将军、百姓的爱戴。刘备的能力总是体现在用人上,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微,进而幸得忠实的徐庶,最后受此二人指点风雪中三顾茅庐,成功请出天下奇才诸葛亮,而后又收服数位博学多才的谋士助他抗东吴,战曹操。他爱民如子,宁失性命也绝不丢弃汉室百姓,爱将胜子,看着赵子龙大将抱着阿斗杀出曹军的重围,心疼得将亲生骨肉弃之于地。一个做草鞋的能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为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质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将士们的中心。
诸葛亮他不仅善于用计,而且用兵如神。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的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但书中描绘的诸葛亮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作所为给大家一个很深的印象。
读完了这本小说,使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五十四章读后感600字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站在长江岸边,回顾那几千年前的三国,也不禁感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个年代,那个三国,虽然民不聊生,但是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但是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时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这就是《三国演义》。
这本书记载了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谁是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厉兵秣马,野心勃勃,想成为最终的霸主,尤其是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个老大。然而这场打了八十多年的仗分出胜负时,赢者竟不是魏、蜀或者吴,而是新崛起的势力晋。可怜一代枭雄,谋划一生,打下大片江山,到头来却是白为他人作嫁衣。
我从三国中得知,不管是大事小事,皆要用心,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能妄图一步登天。更不能有心而不做,譬如孙权。由小到大,从无至有,一步一努力,才能成事。
三国也用每个人物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道理。曹操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心计。刘备说一个人只有贤德、仁慈,方可得民心,成大事。诸葛亮轻摇羽扇:“一个人只有做事小心,谨慎,才有成功的机会。”关羽惭愧地说:“你可别像我那样,心高气傲,做不成事。”赵云来了,吕布来了,孙权来了,他们用自己一生的故事告诫我们。
三国演义五十四章读后感600字篇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