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
《苏东坡传》充分表现了传主苏东坡的个性、才华和魅力。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1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轼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轼,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轼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志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轼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轼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轼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轼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初中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2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轼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轼,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轼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我敬仰苏轼,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轼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轼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轼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轼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初中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3
那是一阙词换一壶酒的朝代。多少风流雅士、绝色佳人,于宋朝的春风亭园,杏花酿酒,松针煎茶,即兴填词,岁序安然。
而正因苏东坡生于这个一首词可换一座城的朝代,他才可过的快乐,无所畏惧,似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却不得不说,他这一生,很是精彩。在烟尘飞扬的世间,犹记明月清风;在颠沛流离的境遇,学会随遇而安。他遭贬谪,被放逐,一生辗转流离,得意太少,失意太多。
苏东坡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他曾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虽无意仕途,却不能彻底做个散淡闲人。他的一生,一半江湖,一半山林,一半忙碌。他喜欢翠竹杨枝,却舍不下酒肉佳肴。他在浓郁中追求清淡,于深沉中品出清欢。而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许多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的故事,也留下了他的诗词,更留下了他的悲欢离合。他在密州的烟雨丛林,竹杖芒鞋,感悟“一衰烟雨任平生”的况味。他在黄州偏远的乡间,咀嚼几碟素菜,品味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薄。他在惠州的陋室,隔帘听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意境。他在杭州西湖,看桃红柳绿,吟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雅。
苏东坡,他于简洁的茅檐草舍,一壶清茶,几碟素菜,悟出了人生的境界与禅意。林语堂于书中曾曰: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这个他,当然是苏东坡。他的一生,堪称奇迹。
从凄美的“只恐夜深花睡去,股稍高烛照红妆”,到豪放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再到,洒脱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最后是哲思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一句句诗一首首词,承载着苏东坡的人生,起起落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