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论语读后感400字(2)
#640247四年级论语读后感400字4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533034四年级论语读后感400字5
2500多年前,曾有位先哲,他一生命运多舛,但是他的思想却很可贵。他有芸芸数千位弟子,其中又有72贤人。没错,他就是孔子。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儒家思想历经波折。然而,在2500年后的我再打开儒家文化的典籍;《论语》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碰撞呢?
我记得上个星期有位老朋友问我借一本很难买到的书,而我;一个对书籍和电子产品珍爱有加的人,是不会随意出借这两样东西的。更何况那是我;1节一个人空着肚子挤着公交绕了一大圈才买回来的。我将书双手抱在怀里,站在房里来回踱着步子,时不时亲吻一下它,时而又仰头看着墙壁。经过一番思想较量,我决定将书出借,因为孔子教会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这位朋友比较粗心,所以我在借给他时,反复叮咛他要好好保管,这才放心的把书交到他手里。其实,我觉得这也是在传递一种信任,如果没有信任,又何来“施于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种思想,让中华民族变得慷慨,热情,大方;就是这种思想,让中华民族懂得彼此信任;就是这种思想,让中华民族站得巍峨,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论语》中有许许多多经典的言论,受益终生的句子。它交我的是人生的哲学,而且它以它独有的魅力渲染中华民族,更感染着世界。然而,我要进一言的是:“《论语》毕竟是孔老夫子的一言,也会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仍然是这个例子,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真的不能借给别人吗?如果自己的东西恰恰是别人所需要的呢?自然界的生物链恰恰就是最好的反例:动物的废弃物不是植物最好的肥料吗?
我觉得言行就是我读完《论语》最大感受的体现,而人的感受可能也就那么微妙,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只能依靠行为艺术来传递思想。至于《论语》我就觉得它是我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依照它来“三省吾身”,但也不被幻想蒙蔽,时而也要坚持自我。这就是我的《论语》!
论语读书感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