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第九章读后感

关键词: 呼啸山庄第九章读后感,呼啸山庄,第九章
婕音0 分享 时间:

《呼啸山庄》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浪流中的一个小小漩涡,即乘风,但无“浪淘尽”之势,欲托水,但没“接远天”之威,却显玄机,揭本质,袭人心。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呼啸山庄第九章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呼啸山庄第九章读后感篇1

花了三天时间将《呼啸山庄》再看了一次,有人说看得太匆促,但对我来说文学名著并不是拿来膜拜的,每读一次就能获得新的见解才是看书的真实意义,所以看一本书与时间长短无关。

很小的时候,似乎是看过《呼啸山庄》的,以及《三个火枪手》、《简爱》、《巴黎圣母院》等等,但记忆里仅限于这些很著名的书名,内容很模糊。再读一次于我的感觉是:这些文学名著不愧为文学名著,非常值得看。

说到《呼啸山庄》首先得说到它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导读说艾米丽·勃朗特出生于英国一个牧师家庭,有兄弟姐妹六人,其中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就是另一部名著《简爱》的作者,她还有个妹妹安妮·勃朗特,合称“勃朗特三姐妹”,在当时的文学界声名鹊起。

可惜艾米丽·勃朗特在人世间仅仅度过了三十一个春秋,所以让后人记住她的也就唯有一部《呼啸山庄》而已,或者说《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勃朗特生命的延续。就这样一部小说,足以让我对艾米丽·勃朗特这样一个人有很大的兴趣。——她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吗?或者说起码有这样的生活原型?答案是否,因为艾米丽基本上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人,所以写出这样的小说就不能不让世人惊叹。

我喜欢“呼啸山庄”这几个字,从名字里就能嗅到一股风暴的气息,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是疯狂、野性而热烈的。与之相反是附近的另一座山庄——画眉山庄,沉闷保守、谦和理性是它的特色。生活在两座山庄的人因为女主角凯瑟琳有了交集,贯穿始终的是希斯克利夫的仇恨,从他来到呼啸山庄到生命逝去离开呼啸山庄,这仇恨如此强烈而深刻。

故事以第三者口述的方式展开,女管家奈丽是这两座山庄兴衰的见证人,也是希斯克利夫仇恨的见证人。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是真正的风暴式的,他来历不明的身世和童年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他后来疯狂报复的根本原因,而他和他相爱的凯瑟琳嫁给画眉山庄的林顿先生,不过是一条斑斓的彩带,虽然,这种爱才是折磨男主角的精神和肉体的根本因素。

正因有了这样热烈的爱,才会有这样疯狂的恨。希斯克利夫用卑劣的方式教导着呼啸山庄第三代主人哈尔顿,用欲擒故纵的手段娶了林顿家的小姐,又不顾自己儿子的死活逼他诱使自己的表姐——画眉山庄第三代继承人凯西嫁给他,这样子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都是希斯克利夫的家产,从而达到了所谓“报复”的目的。

但实际上复仇了的希斯克利夫并不快乐,他的精神遭受着来自地狱的凯瑟琳的折磨,几乎没日没夜地让他不得安宁。凯瑟琳是他这个世界上唯一爱着的人,她也爱他但却嫁给了次序井然的画眉山庄,因此他恨画眉山庄的所有人,包括凯瑟琳的女儿凯西。如果她活着,他可以让她去到他身边,可是她死了,无论怎样都不能再醒过来,希斯克利夫只能把这种绝望加诸于活着的每一个和凯瑟琳有关的人。从这一点看来,与其说希斯克利夫恨林顿、恨呼啸山庄的人,不如说是恨凯瑟琳——她怎么可以趁他不在的时候嫁给了他罪讨厌的人呢!她怎么可以没和他相亲相爱就死去了呢!

这是一种浓烈的爱,也是一份变态的恨。爱到这样浓烈,恨到这样变态,最终只有毁灭。最后他绝食而死,将身体葬在了凯瑟琳旁边,成全了终其一生的念想。

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可爱的人,如白瑞德。可惜他的世界已经没有了他爱的人,只有恨才能支撑他,成全他。当恨也没有了,可以报复的对象也没有了,没有爱也没有恨的活着也索然无味了,这也就是到了故事的末尾凯西和哈尔顿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原因,因为,希斯克利夫越来越多地发现哈尔顿和凯瑟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他怎样否认都不行。他绝望了,越来越孤独,最终绝食而死。

希斯克利夫被称为“恶魔式英雄人物”,我想是当之无愧的。当我为他处心积虑出谋划策打倒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人们而痛恨时,也不能不为他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折服,尤其是他对凯瑟琳超越时空的爱,让人动容。抛开人物本身不谈,艾米丽·勃朗特塑造这个人物是相当成功的,比那些奶油小生更耐看,更有吸引人的魅力。

看这样一本书,不仅仅是看这样一个故事,还可以对当时英国的社会风气有一定了解,当时的文学流派、文学环境等等。

不论如何,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呼啸山庄第九章读后感篇2

《呼啸山庄》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和其它十九世纪初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充满温文尔雅的贵族气派,弥漫着浪漫温馨的庄园气息,带着典雅和小资品位,展示着俊男靓女的谈清说爱。这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传递着绅士和淑女理应准循的爱情原则。象奥斯丁,象夏洛蒂.勃郎特的作品,都是美好而幽雅,但或多或少,我觉得有那么一点乏味。

可是,《呼啸山庄》却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或者说,它不仅超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和欣赏水平,即使在今天,评论家也将它作为蕴藏着无数谜团,出自天才之手的世纪经典。

它完全不同于十九世纪初的大众文学,在《呼啸山庄》中,你看不到浪漫的品味和高尚的生活,看不到阳光、草坪、洋伞和咖啡,看不到值得效仿的得体举止,也无法领略英国贵族特有的典雅气质。相反,你只看到狂风肆虐下的荒凉原野,只看到因压迫和虐待导致的刻骨仇恨,只看到跨越生死、超越天地的激情,只看到人性的撕裂、堕落和冰冻……。

这就是《呼啸山庄》,爱和恨极端对立,又统一和谐;这就是《呼啸山庄》,象一把利剑,直接刺穿人性的本质。

关于这样一部作品,可以领悟地实在是太多太多,但是,正如一名翻译家所言,许多人在看过第一遍后,就再也没有勇气看第二遍。我也是如此,每次阅读,都会害怕深陷激情而无法自拔,害怕被那源于生命、连死亡都无法宽恕的爱燃烧殆尽。

这就是小说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动人心的内核——爱与恨的纠缠反复。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爱到彼此的灵魂合二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欢欣,承担彼此的灵魂和生命;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恨,恨到宁愿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中期待团聚。

很难想象一个十九世纪终身未婚,保守、内向、沉默寡言的女性会写下如此惊世骇俗的爱情宣言。难怪自小说问世以来就倍受争议:在女作家活着的时候,恶评如潮、骂声不绝;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却被评论界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十部作品之一。

小说之所以被不断争论的关键,就在于男主人公克厉夫的角色定位。这是一个内心阴暗狂野,耍尽手段报复世界的魔鬼。

他从出场就是个被欧肖家收养的,没有来历的街边叫花子,在老主人去世后受到凯瑟琳兄长亨得利的长期虐待和压迫,性格扭曲变态,仇视人类,甚至仇视世界。在他得知深爱的凯瑟琳嫌弃他而选择嫁给富有贵族林顿后,愤然离家出走,三年后重返呼啸山庄,开始了邪恶的复仇计划。最终,他用龌龊卑鄙的手段毁灭了两个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惩罚下一代的生活,在这片野风肆虐的平原上,把所有人的心冰封。

用原著中一句话来形容克厉夫的人格最为贴切:“克厉夫先生他可是个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疯了?如果不是,他可是个魔鬼?”

呼啸山庄第九章读后感篇3

最近,我无意中翻开了一本名叫《呼啸山住》的书。

它讲述了在一座山上的一个山庄里的故事。弃婴赫斯克莱夫在山庄里长大,却因为心爱的人要出嫁而远走他乡。三年后,赫斯克莱夫再度出现,展开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

初读这本书时。里面的内容很吸引我,但我还是觉得这本书有些丑陋。因为它涉及了太多的憎恶。可隐约中,我还是感到了它的美丽。尽管我这是在细细品味后发现的。这本书,这本十分吸引我的书。它的美体现在赫斯克莱夫那对爱情的不渝,体现在凯撒琳那段维美的爱情与凯撒琳的身世的不幸

228014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