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十二章读后感

关键词: 童年十二章读后感,童年,十二章
婕音0 分享 时间: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它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一个叫阿廖沙的孩子的童年故事。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童年十二章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童年十二章读后感篇1

我惊异于高尔基的勇气:他这样详细甚至于带着一种自嘲幽默的口吻回忆他黑暗肮脏以至于令人绝望的童年.

那个年幼时就丧父,寄宿在外公家里的小男孩阿列克谢从小就生长在人类一切的罪恶之中:暴力、辱骂、报复还有各种各样不堪入耳的肮脏事情。这里仿佛是一个连阳光都避之不及的黑暗角落,罪恶泛滥成灾,蔓延成一条散发着恶臭的河水。三岁的纯洁的未经任何罪恶污染的小男孩阿列克谢,天使一样的阿列克谢,似乎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而触犯了上帝,使上帝一怒之下无情地将他扔进了这肮脏的臭水里,让他在充斥着荒诞与野蛮的境况下生长,颇有些自生自灭的味道。

于是,三岁的小男孩阿列克谢便蹒跚着开始了在黑暗生活中的寻找。能够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自生自灭的阿列克谢身边出现了一位慈祥的守护神,多年生活在这样黑暗的角落里,所幸没有使她的心灵变得一样黑暗。她所终生敬仰的上帝使她至死都怀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外祖母出现在阿列克谢充满苦痛的生命中,带来一朵黑暗中灿烂的阳光,照亮了小阿列克谢的生活。每当暴力和罪恶侵入,试图腐蚀他纯洁的心灵时,外祖母总会适时地出现,用上帝和一切光明美好的事物将黑暗的阴影驱赶。外祖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外孙的心灵,希望他能在恶劣的生活境况下茁壮、健康地成长。当看到她就算受到莫大地痛苦时仍然诚心地赞美上帝和圣母时;当看到她在火灾中临危不乱、镇静地指挥灭火时;当看到她逆来顺受地接受老伴的毒打时;当看到她捧着外孙挣来的几个钱币而落泪时,我彻彻底底地被感动了,我知道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除了母爱还有外祖母的爱。

这是我在阿列克谢黑暗的生活中寻找到的第一朵温暖灿烂的阳光。

事实上我在惊异与高尔基的同时也惊异于我自己,因为这样一本催人泪下的名著我居然没有理所当然地泪流成河。是吧是吧,我越来越没心没肺。但是在读到“好事情”一章时,心里真是很感动呢。我想“好事情”应该是一位辛勤敬业的科学家,由于种种原因,生活变得穷途潦倒,只得住在阿列克谢家的简陋的小屋里。他每日醉心于自己的科学研究,无暇理会他人的闲言碎语。阿列克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和“好事情”成为了朋友。品德高尚的“好事情”向阿列克谢灌输着纯洁的思想,教导他要成为一个对祖国热爱,将来为祖国所用的人。然而这位优秀而孤独的科学家在世俗人们的眼中被冠以各式各样丑恶的名号,最终不得不在卡西林的驱逐下独自离开了阿列克谢的家,阿列克谢也为此而感到伤心不已。“好事情”与外祖母都净化了阿列克谢的心灵,不同的是外祖母的净化是建立在虚无的信仰之上,“好事情”则是用先进的思想和知识对其进行教育。阿列克谢在他们悉心的关怀下,内心对这肮脏的社会抱以极大的希望和感恩。

我找到的第二朵阳光充满智慧和希望。

对于“好事情”,我感到的是可悲。作家在这里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想要向读者展示十九世纪沙皇统治下人民的愚昧无知,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是惊醒我们的书”,的确如此。

但是,这本书更多地带给我的,是感动,感动过后,是深深的震撼。震撼于在如此肮脏的社会中,还有这么善良的人们。他们用他们的善良来感化身边的人,感动身边的世界,尽管被打被骂,他们从无怨言。这是一种灵魂的高尚,他们是上帝的天使,他们是平凡的伟大。

善良,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品性,一个民族的高度!

童年十二章读后感篇2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高尔基《童年》,我的收获很大。书中说,高尔基出生于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去世了,他和妈妈住在外公家。在学校里,同学们都取笑他。他为了上学,不得不捡破烂换钱,并用这钱交学费。有钱人的孩子不理他,还欺负他,但他并不难过,反而发愤努力,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他的童年相比,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可我还常常在吃饭和穿衣上挑三拣四。从今以后,我决心勤奋学习,向高尔基学习!

星期天爸爸带我去拔牙,一进门我就看见一面大大的镜子。没过多久,一位医生走过来,亲切的问:‘‘小朋友,是要拔牙的吗?’’我说:‘‘是的。’’医生叫我躺在椅子上,拿来一面小镜子在我嘴里照来照去。这是爸爸对我说:‘‘等一会儿,会有一点点的疼,你可要忍住了。’’我自信的说:‘‘没关系的。’’开始拔牙了,一开始一点都不疼,之后就越来越疼,越来越疼。之后我好想哭啊!但是我答应过爸爸不会哭的,我就忍住了。终于拔完了。医生赶紧拿了一个棉球塞到我嘴巴里。爸爸说我:‘‘真勇敢!’’我开心的笑了。小朋友们注意保护自己的牙齿哦!不然就要受一点皮肉之苦了。

童年十二章读后感篇3

不久前,爸爸帮我买了些课外阅读书刊,其中有本是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此时外祖父的家业已经开始衰落,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阿廖沙的母亲由于不能忍受这种生活,便抛弃一切,离开了这个家庭。

后来,外祖父迁居了,母亲突然回来了。开始,她教阿廖沙读书认字,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得她经常发脾气。由于和后父不和,阿廖沙又回到迁居的外祖父家中,但是此时的外祖父已经破产。为了养家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其他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独自一人在社会中生活。

从《童年》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乐观、坚强的阿廖沙。

还记得我刚学打篮球的时候,投球根本投不进。这时,爸爸对我说:“沅鑫,跳高点,再用点力,我相信你能行的!”听了爸爸的这番话,我的斗志被点燃了,双手捧着球,半蹲着,瞄准球框,然后向前一跃,用力的把球扔出去,球进了!我高兴的欢呼着。现在回头想想,这不正是这种不屈不饶的精神,驱使我认真掌握好投篮技术的吗?

相比阿廖沙,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一直无忧无虑的生活着。如今我们的生活质量与他当时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知足过,一直想要更多的东西。

23895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