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六十三章读后感600字(2)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施耐庵先生的代表作,也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一书,这本书以农民起义为背景,描述了梁山上的108位“好汉”。说实话,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很喜欢施耐庵先生对故事的生动描写,也喜欢他的遣词造句,这些都让我学到了很多。
但正是这种生动的代入感,让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些难受。看《水浒传》的时候我仿佛也置身于那样的场景之中,满满的压抑、血腥、残酷、戾气,这些都让我感到难受和不安。从以往的看书经验中,我每次都很容易和主角共情,甚至把自己带入到主角的身上去。但是这次却完全不同!我的代入感完全不是来自于这些“英雄好汉”们,而是自动带入了那些平凡的百姓身上。我以为我看到这些主角们的“侠义之举”会感到热血沸腾,但是并没有,我在这些“英雄好汉”身上只看到了他们肆意妄为后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
他们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却让更多的普通百姓遭了秧;他们所谓的替天行道拔刀相助,伤害无辜......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场景,都让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感到由衷的不适,我甚至很是感激我们伟大的祖国,他让我生活在这样平静安全的环境中。我也开始感激那看起来有些严苛的法律,有了它才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公平。
说实话,虽然我自知没有资格评判什么,但是出于个人而言《水浒传》是我在四大名著中最不喜欢的书。我想也许是我没读懂,或者是这本书不适合我。
水浒传六十三章读后感600字篇4
记得我以前看过一本书,名字叫《水浒传》,从字面上来看,可以说是武侠小说一类,但深刻理解的话,可以说是揭露当时朝廷腐败黑暗的一面的。我认为那些口口声声说为国家效力,对皇帝忠心不二,而背后却贪污勾结对国家有威胁的人,他们就没有一点羞耻之感吗?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去残害对国家最忠心的臣子,难道他们不觉得自己是罪该万死吗?再看看那个皇帝,整天听信谗言,受_臣的挑拨,不理朝政,听不得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话,专听自己心悦的话,而事后又感到后悔,他不认为自己昏庸无道吗?再想那个宋江,为了做官,竟宁愿牺牲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做什么都依赖他人,最后害死了102位兄弟,他不觉得自己无用对不起兄弟们吗?
我想不管谁看完了这本书,心中都为那些英雄们不平,而对高求,庞太师等人恨之入骨。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这种人呢?不就是为了争权夺利,享尽荣华富贵,甚至想当上皇帝吗?即使得到了,他们会从心里高兴,或者他们会因此而收手吗?不,事实告诉我们,那是永远也不可能的!再反过来想想,那些贪官污吏都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钱权,是钱权一点点吞食他们的良知,吞食他们人性的一面,而吞食完了,他就会变得残暴无仁。
不错,爱钱爱权,人人皆有,但大多数人都有理性,知道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俗话说的好,不义之财,不可久享,那些死有余辜的贪官,在九泉之下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了,他们会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付出应有的代价!而那些忠臣,也可以仰天长笑了。如果这世界没有贪官的话,我相信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那世界都会变得无比的美好!
水浒传六十三章读后感600字篇5
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它讲述了北宋徽宗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被逼上梁山,打起“替天行道”的旗号除暴安良起义的故事。但可惜,他们只反权_不反皇权和朝廷。宋江,虽是头领,却不顾众人反对,最后受朝廷招安。一百零八位好汉最后归隐的归隐,出家的出家,惨死的惨死。
合上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悲痛和愤懑。
我的感受是:做任何事情,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
是啊,不正确的选择让昔日威风凛凛的梁山泊毁于一旦。设想,如果当初宋江没有错误地决定受朝廷招安,而是继续做着除暴安良的事业,虽然草莽名声,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结局也许不会这样悲惨?
《水浒传》这本书,其实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智慧启示。
小朋友面对糖果的诱惑,选择不正确,可能被拐骗,导致家庭破碎;青少年面对电脑的吸引,选择不正确,致使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老年人面对骗子的花言巧语,选择不正确,可能让自己省吃俭用一辈子积攒起来的钱物被骗一空……这些,足以说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多么重要。
小鸟不贪嘴,可以免去多少危险;人类不大兴土木,可以存活多少森林;科学家不研究毁灭性武器,可以让地球减少多少危机……正确地选择很重要,这是《水浒传》给我最深刻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