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原著的读后感

关键词: 围城原著的读后感,围城,原著
婕音0 分享 时间:

围城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唐小姐是没有染上被嘲讽调侃意味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掺杂任何的世俗的东西,可以说是给人新鲜纯真的感觉,好像让人们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围城原著的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围城原著的读后感篇1

对《围城》慕名已久,在这个暑假中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

《围城》是钱先生1946年的作品,如今已过去了六十多年,然而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却未感到晦涩和隔阂,相反却产生了很多的共鸣。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对话,或调侃或咒骂,与当下现实生活仍有着太多的共同点,因此初看此书,通过诙谐的语言,我发现了很多的乐趣。

这本小说共五章,情节并不复杂,取代离奇故事的是功力深厚的语言以及形象鲜明独特的人物。作者文笔从不落入俗套,无论是引用或是比喻,都可谓匠心独具、妙语连珠。他的语言并非深奥晦涩,相反,常常通俗浅显,然而读过后往往要再次品味,方能令人拍案叫绝,仔细回味,实在精妙绝伦。作者用心深刻,书中处处可见。

开篇方鸿渐留学回国,在回国的船上"遭遇"了苏文纨,被视为爱慕者,然而却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犹犹豫豫中被赵辛楣当成头号情敌,展开一番口舌之争,在情感事业双失败后,受赵辛楣的举荐,前往三闾大学,又被看似柔弱单纯的孙柔嘉"千方百计"变为丈夫,被辞退后回乡与妻子争吵不断,受到双方家庭的排挤并最终导致离家出走,不欢而散。这样一看,主人公方鸿渐在故事的发展中始终是被动的,本性善良正直,却又懦弱寡断,不甘心受旧社会礼教拘束,却仍要买文凭遮羞;面对包办婚姻的长辈、苏文纨、唐晓芙以及三闾大学,总选择逃避而不敢争取。他始终受周围人左右,常为自己看穿别人心思而自鸣得意,却最终落入孙小姐的`"圈套"中。小说中,主人公的感情线索贯穿始终,而这也成为了他的围城。

即使如此,他也算是小说中,除却遥不可及的唐小姐外最正面的人物了,面对迂腐的父辈、伪君子李梅亭、招摇撞骗的韩学愈、猥琐小人陆子潇等种种人物,仅有的智慧和志向也被消耗殆尽,陷入丑恶人性的"围城"中,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自拔。在我看来,这个新旧文化交融的社会,这个令人们迷惘混乱的时代才是的围城,圈住了所有的人,无论善与恶,都可能成为牺牲品。

在读《围城》的过程中,有笑有骂,然而看完后便只有感慨。书中的各种人不断地在欺骗别人,逃避自我,一方面奋力要逃出围城,一方面又在自己建造城墙。作者的幽默一经品味便令人感到酸楚,不仅为书中人而无奈,更为在其中发现了自己或是周围人的影子,如面对挫折的自我欺骗式的安慰,或是如今购买假学历的等等事件,无不是围城的缩影。看来,想冲出围城,我们还要努力。

围城原著的读后感篇2

距离上次初读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了。回忆起当时,我大概总共花了四十三天才读完这本书,其间我有放下过很多次,自然也重新拿起过很多次。《围城》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不是书中所讲的爱情道理,而是钱老先生笔尖的灰色幽默,以及全书好似阴暗角落那潮湿不已的环境氛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一点不假,对于一本名著来讲,每个人读出来的感觉自然也是不同。比如,有过婚姻关系的人看过这本书之后,会感慨于其间对于婚姻关系的剖析是否到位;又比如,像我们这种二十左右的青年在面对所谓感情的选择时,或多或少每个人都有的胆怯和冲动。我其实不知道怎么去确切形容出这种感觉,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胆小鬼吧。比如方鸿渐在丈人的资助下出国留学,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得到毕业证。他因为心中的胆怯,害怕回乡之后脸面全无,倒落个把柄,便挖空心思在办假证的人那里买了个“德国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现在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了得到那其实似有若无的尊敬,而昧着自己的良心去做一些莫须有的事情。我从来都认可一句话:“一个谎言从出现开始,便就需要无数个谎言来圆了。”不知道那时候年轻的方鸿渐又是否会知道自己竟会用一生的幸福为代价来逃避这个谎言呢。

再者,我想到了方鸿渐乘船回国途中遇见的鲍小姐。那位鲍小姐可真是个尤物,用现在网络上的话来讲,就是那种“很会撩人”的女人。在船上的风情万种,热情又抗拒,自然是让男人欲罢不能的。鲍小姐代表肉体和诱惑,在方鸿渐自以为是的世界里,以为自己就可以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了,可是鲍小姐却匆匆道别,给他冷不丁地留下了一个决绝的背影。其实,这个时候,另一个女人也早已经出场,那便是苏文纨。方鸿渐假文凭的秘密在她眼里便是一眼就能看穿的事,可恰恰好,是她这样优秀的女性没有看懂的是:就算握住了一个人的把柄,就算自己优秀至极,该不会喜欢你的人,还是不会为你动情。而赵辛楣作为苏小姐的仰慕者,我也丝毫看不出他的真情。似乎,也就好像对一个感觉自己永远得不到的东西的贪恋,一旦有了白玫瑰,红的便也是墙上的蚊子血了。不过,有一点我是十分赞同苏小姐所说的:“长期的认识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日的气候罢,你没法将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她和赵辛楣之间的朋友之情,永远不会再有什么别的变化了。有好感其实是一瞬间的事,日久生情的情其实很少是爱情,日久不能生的情便就像一池秋水了。后来,方鸿渐阴差阳错地遇见了唐小姐。在他眼里,唐小姐是完全不同于鲍小姐的火热,也不同于苏小姐的清高。唐小姐是可爱的,就像一团火点燃了方鸿渐心里爱情的导火索。但是,他又害怕,害怕自己的付出会无疾而终。最终,因为他的胆怯,而让洞察事理的苏小姐从中作梗,让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在唐晓芙眼里的另一半,应该是空白的。她有权利占有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未免对男人来讲太不公平了。唐小姐未免也是少了思量,多了一丝冲动,但若不是她这么直白和敢爱敢恨,自然也少了方鸿渐的青睐。可是钱老先生又说了:“爱是曲折又伟大的情感,绝非那么轻易简单,假使这样就会爱上一个人,那么,爱情容易得使自己不相信,容易得使自己不心服了。”

有人说,男人是先暗恋过白莲花,亲吻过红玫瑰,最后选择了康乃馨。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方鸿渐认识了孙柔嘉,孙柔嘉其实给我印象并不很深刻,有的便是她在婚前婚后的变化。也许那句人们认为所谓写爱情与婚姻的金句“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却想出去”就是从这里发掘的吧。孙柔嘉在婚前的楚楚可怜、不谙世事,都在婚后变成了精明与算计。那流泪沾湿的枕头,是她的不甘和不安以及占有。从恋爱到确定关系到结婚,他们一切都进行的太快了,后来的后来,方鸿渐才渐渐看清了她的本性,其实我不怀疑方鸿渐真的喜欢过孙柔嘉,因为孙柔嘉最后的扔梳子,一定是伤了他的心。可惜,方鸿渐根本没来得及审视自己,没来得及懂得什么叫soulmate的意思。伴侣,在我心中,不应该只是会过日子的。更重要的在确定终生之前_不离十地了解,以及精神的平等和契合。我不了解婚姻,这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可我相信爱情。更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因为爱情而结合在一起的婚姻。也许钱老先生想说的是:要想一个人永远爱着你就千万不要与其结婚,结婚就如同身陷围城,娶到的总不是自己的意中人。

所以,“一些人总想看看这座山的后面是什么,然后翻过了这座山才发现后面不过又是一座山,而且那边似乎还没有这边好。”

而,“我们一生对最亲爱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还不到一分钟,此外,不过是年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

城里城外,各色行人匆匆。我们有理想,不知道理想会不会归于现实。钱老先生把几十年归于方鸿渐的几年里,就好像一个人的灵魂死在了三四十岁的时候一样。这样的灰色幽默,其实我是暂时不怎么懂的。就好像我在城外,真的很想进城去看一看。而进城之后,我会不会又想出来了呢,又不可知了。人真的是很孤独的动物,会虚伪得说不出完全的真话,会为了生活而隐忍委屈只为不丢了脸面,会为了陪伴而仓促地以为自己爱上了一个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方鸿渐,每个人心里也会有一个苏文纨,每一个人心里都住了个唐晓芙,每个人也有着孙柔嘉,这就是人性。虚伪胆怯,嫉妒强势,直白任性,精明算计。每一样都逃不过钱老先生的眼睛,太深刻了。

欲望,对于我们而言也许真的太虚妄了,有时候你的得到就是另一种失去。这样无止境地追逐,我们总该是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也许我们看透的越多,会变得更脆弱。沙盘里的城,置身其中自然难以进进出出,但若是抬起头俯瞰全局,自然就更容易找到那所谓的路了。

欲望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的欲望究竟是什么,你看不透,自然会害怕。看清看清自己的心吧。

247725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