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33回读后感
红楼梦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林黛玉从小就体弱多病并且她常常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放在心里,不说出来在贾府中常常默默寡闻,因为她多猜疑。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红楼梦第33回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红楼梦第33回读后感篇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场红楼梦中的梦事,写尽人间的悲欢。
这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开卷词。在这本书中我喜欢的人物也是最具有叛逆性格的三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丫环晴雯。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代表作,《红楼梦》这本书的原名叫做《石头记》这本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衩三个人的爱情婚姻的悲剧为中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蕴含了封建社会的婚姻悲剧。
故事里,金陵十二钗中的林黛玉最为悲惨。小的时候,她的妈妈死了,于是她舅母接到家里。她寄人离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是在那冷漠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她只能姜婉地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生活中的无奈把她变成多愁伤感,变得“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又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然而,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最终成为悲剧,正应了那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在那个父母包办婚宴的时代,他们之间的感情最终只能成为了泡影。
有道是: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天下大有痴人在,还有那痴人说梦。
红楼梦第33回读后感篇2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得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地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像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像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红楼梦第33回读后感篇3
《红楼梦》应该是读的第二遍了,很多字任然不认识,很多情节依旧领会不了,仅仅对其中的人情世故感知了一点点。能够读完第二遍,自己半途而废的事情又少了一件,心里很轻松、开心。
这次是朗读完《红楼梦》的,很大声地朗读。原来是利用上班前的二十分钟朗读前九十回回,后三十回是挤时间朗读的。后来朗读的时候,隔壁有同事,老是怕打扰他们,现在终于不用担心了。以后想继续提前十分钟来办公室,最好八点钟吃完饭就开始朗读自己想朗读的东西。
贾宝玉是有福的人么?我觉得他是有福的人。万千宠爱于一身,锦衣玉食大楼阁,眉清目秀,开窍较早,又有自己喜欢的人。虽然后来家道中落,可是皇恩浩荡能够官复原职。虽然受了一段时间的苦,可是压力并没有压在贾宝玉身上。最后,贾宝玉能够科举如意、知天命,也是他的造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