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七章学生读后感600字(2)

关键词: 三国演义第七章学生读后感600字,三国演义,第七章
婕音0 分享 时间:

先说说刘备吧,他受将臣、百姓的爱戴。刘备的能力总是体现在用人上,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微,进而幸得忠实的徐庶,最后受此二人指点风雪之中三顾茅庐,成功请到天下奇才诸葛亮。而后又收服数位博学多才的谋士助他抗东吴,战曹操。他爱民如子,宁失性命也决不丢弃汉室百姓;爱将胜子,看着赵子龙大将抱着阿斗杀出曹军的重围,心疼得将亲生骨肉弃之于地。一个做草鞋的能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为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质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将臣的忠心。

诸葛亮是一个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但书中描绘的诸葛亮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大家一个很深的印象。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第七章学生读后感600字篇4

暑假闲来无事,读完了厚厚的〈〈三国演义〉〉,没想到还对蜀、吴、魏三国大大地感慨了一把,特别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蜀国的刘备:他曾三顾茅屋拜见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的卧龙先生——诸葛孔明。最后感化了孔明并使他心甘情愿地为刘备效“犬马之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个重情义之人,书中说到:关羽之死使他悲痛万分,领兵攻打吴国,遭到孔明和众臣的反对,但他为了情义执意去攻打。我被刘备的执意而感动,我相信蜀国人民一定会为有如此重感情的品质之君而自豪的。

那谁又是魏国最有勇有谋之士呢?我认为是曹操。他做事独断专制残酷无情,他绑持了天子,手持大权使各路诸候听命于他,但他也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也广纳贤良,招集有才之士,但他也心胸狭窄,生性好疑,使不少有功之臣、有谋之士死于他的手中,使他的臣子心中不服于他。这就是曹操虽然有勇有谋确比不上刘备的道理。

吴国虽然在军力与势力上都比不上魏国与蜀国,但孙权手下大将鲁肃文武双全勇猛、好战为吴国立下许多战功。

读完了《三国演义》,也让我认识了古时的许多英雄豪杰,也增长了不少兵法知识,收获很大。

三国演义第七章学生读后感600字篇5

怀着激动的心情,用了连天时间看完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看到伤心时我会落泪,开心是我会哈哈大笑,看到愤怒时我会暴跳如雷。

整本书围绕着“智”和“勇”来描写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和智谋;周瑜的心胸狭等,人物性格鲜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我个人认为书中旳智要大于勇。比如诸葛亮在西城用的空城计,吓退了英勇善战的司马懿,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故事中也有“智不化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让后辈耻笑的——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皇帝能做出这样时移俗易的事呢?在当季社会,也用类似的人,仗着父母有权势的富二代、官二代们,整天无所事事,到头来一事无成。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应战。吕布和颜良刘是很好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话,何必被曹操拉出去斩首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说清楚,何必被义比天大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有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居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再看看国家——魏国,曾经煊赫一时,蜀国攻无不居,吴国名震江东。从国家就能看出皇帝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遭人恨;刘备爱民如子受拥护;而孙权心胸狭窄人见人怕。

三国中魏国最厉害不是浪得虚名。曹操用兵精炼,再加上司马懿用兵如神、英勇善战,即使诸葛亮也逊色一筹。但他们也有致命的弱点,曹操疑心太大,司马懿过于狡猾。曹操如果不一心向讨伐蜀国,也不会受到诸葛亮三次埋伏导致亲自率领的七十万大军最后只剩下二十七人,损失之重大。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像司马懿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不计后果,达到目的后坐享其成。事情总有败露的时候,还是脚踏实地得来的好,哪一个假皇帝能做长远呢!

《三国演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很多,刘备的善良,关羽的义气,张飞的勇敢等等,愿我们多学习他们的优点,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248650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