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五年级(2)
我觉得自己就是主人公之一,我的感情完全和他们联系在一起了。他们笑,我则笑;他们哭,我则哭;他们处于两难抉择时, 我则比他们更为难;他们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我则想竭尽全力帮助他们。 直到现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形象,音容笑貌都在我的脑海里占据着位置。如 美丽,纯洁,善良的新月;纠结复杂的韩子奇;城府极深,能与王熙凤一拼的君 璧;满腹学识,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楚雁潮;苦命的小蓉子;任人摆布,有些 麻木的天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梁亦清;敢爱敢恨的冰玉…… 小说里每个人物都被霍达刻画的有血有肉有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个人物的评价和看法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的观点都 有个人的独到之处,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在我眼中新月是个善良,纯洁,有素养的好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我很羡慕她,她的家境不错,为人好,又有机会再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读书,尤其是这一点令 我羡慕不已。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五年级篇4
看完了,总觉得有股气憋在心中,难以抒发。
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吧?
一直不喜欢悲剧,这次破例看了这本以悲出名的小说。真的很震撼,我舍不得书中的人物,我茫然若失。
这本小说以父亲韩子奇和女儿新月的生活为主线,两条主线穿插其中。让人看得那么真实。
有时候,我真的很想直接进入到那个年代,和主角对话。
一开始,我是冲着穆斯林看的。从小到大,我对少数民族总有着深厚的感情,总有着那么一份好奇。可是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开始觉得穆斯林只是一个背景,一个大前提。真正的故事是韩子奇三代的沉浮。
前半段关于描写北京大学的生活的,让我心生向往。那时候的北大,真的很吸引人。如果,早几年我看到这本书,或者会对北大产生强烈的情感,或者会激发我的斗志考取北大。回来。这一部分,很清新,将一个大一新生,与一个刚为人师的老师的感情描写的很细腻。那种爱,但有不懂得爱,懵懂,好奇的感觉如跃纸上。我甚至可以感受到那种纯洁无暇的感情。
新月的母亲,准确的说是后母。从一开始她对新月的态度我就大概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不喜欢这个人物,这个悍妇似的女人。虽然是生活使得她变成一个这样的女人。但是,她不应该这样子对待自己的亲人。逼走儿子的爱人,害死自己的女儿。有时候,我真的很想给她几巴掌。
新月的死,让我很震撼。虽然一开始就知道她会死,担我仍然无法接受。这种感觉,无疑是像是自己的亲人过世。我真的无法想象一个这么美丽聪明的女孩就这样,才活了20__年,才初尝了爱情,就无常了。她应该得到更多的,她母亲的错,不应该报应在她的身上。她是多么好的一个女孩啊!我真的很舍不得这样一个人。
书中还有另外一个人物,便是楚老师。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个深爱新月的人。他的才气让我折服,或许,所有的女孩子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吧?新月的死,对他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还没来得及疼爱这个女孩,还没来得及为她做事情,她就走了,永远的离开了自己。
新月的父亲,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爱玉如命的人,一个屈服于老婆,不敢追求自己真爱的人。他的日子过得苦,苦到我这个旁观者都替他难受。
书中基本每一个人物都是悲剧的,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这些悲剧,或是因为自己造成,或是因为他人而造成。他们永远都无法摆脱一个结局,便是无常。
人是世间的匆匆过客,躯体是灵魂临时的依附之所,或者只是短暂的一瞬,死后才能永生。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我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只是觉得很乱,总有一股什么东西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离去。这就是这本书的力量吧!
拥有生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请珍惜生命吧!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五年级篇5
我用九天时间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在读完后的第三天我就记不清作者的名字,还得专门查了一次:霍达,对,是霍达。
《穆斯林的葬礼》背景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奇特的经历,不平凡的人世生活。
韩子奇、韩太太(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韩天星、楚雁潮……几个不同身世背景的人联系在一起。
韩子奇,一生跌宕起伏,从孤儿到学徒,再到响彻北平的“玉王”称号冠之首。随后的战争摧毁了宁静祥和的生活,也使韩子奇一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乱伦婚姻使他得到一个聪明乖巧的女儿,也使他矮了韩太太一截。由此,韩太太成为“博雅”宅内真正的主宰,压抑着韩子奇、韩天星、韩新月……
一部书的字里行间压抑气氛外溢,新月考大学、天星娶亲、新月恋爱……一系列事件都在韩太太的操控影响下,韩子奇一次次的出击,一次次的妥协,无人能去撼动韩太太的威严,她已不是当年那懂事、善解人意、温柔的壁儿了。
楚雁潮,一个父亲身份不明而在那特殊年代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才华青年,与韩新月在理想上产生了共鸣,相互走近,燃出爱情的火花,无奈造化弄人,疾病使他们生死相分。
文章以梁冰玉的海外归来,望着“博雅”老宅而徘徊不知进退何好开始,又以墓地黄昏楚雁潮在新月坟前一曲小提琴《梁祝》,梁冰玉伫立听琴结尾。一个丧女,一个失去恋人,悲凉。
一部书反映出作者因生活在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而显现的特殊心理感情。后面几篇文章《红尘》《沉浮》亦有此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