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原著优秀的读后感(2)

关键词: 童年原著优秀的读后感,童年,原著
婕音0 分享 时间:

阿列克谢的天性是淳朴的。对于善良的外祖母,他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母亲与外祖父,他表现出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看到邻居家的三个相亲相爱的小兄弟,他很想与他们成为朋友;当家里不再宽裕时,他不管同学的嘲笑和蔑视而走上街头捡破铜烂铁以换取一些戈比······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来相信这是一个懂事、善良的孩子了。当然,外祖父的不良教育观对阿列克谢的引诱也是巨大的,但阿列克谢懂得如何把握、如何控制,因而没有被外祖父影响。

《童年》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很多······它让我明白,环境很重要,但教育更重要。它还教了我如何向阿列克谢一样,做一个乐观、懂事的孩子。

童年原著优秀的读后感篇4

当我刚从童年时期跨入青春期时,便开始感受高尔基悲惨、黑暗的童年。

创作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纪实性小说,《童年》记述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三岁丧父,被母亲带到外公家生活,外公从事印染致富,后外公因大量放贷款而破产。

这本书中描写了大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其中最典型的人物代表莫过于外公和外婆。外公是第一个鞭打小阿廖沙的人,而且打完后还说这都是为他好。自己挨的打比他多多了,没有那么打骂就没有他今天事业的成就。苦难的时间磨练了他。三十年的时间使外公“媳妇熬成婆”,他练成了一副铁石心肠,认为人生在世,无时不在四面受敌,人与人之间只能以邻为壑,党同伐异,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这就是外公的人生哲学。但外婆在阿廖沙的眼中就大不相同。他说:“我一想到外婆,一切苦恼与委屈都离我而去,化为乌有,一切都变得比较有趣,比较愉快,人们也变得更加可爱了……”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外公外婆各自的上帝。在外婆的心中,上帝是大慈大悲,和蔼可亲的。她视上帝为知己,向他倾述自己的心事。实际上这个上帝的原型就是她自己_真诚老实,仁爱慈祥。高尔基将人民的一切优秀品质都体现在了她身上,而外公心目中的上帝就不同了,他凶狠残暴,心胸狭窄,有强烈的报复心。“外公跟我讲上帝的威力无处不在时,他总是先强调这种威力的严酷性:比如,有人造了孽_被洪水淹死了,又有些人造了孽_后来活活被烧死了,他们的城市也被毁于一旦。后来,上帝常用饥荒和瘟疫来惩戒世人,他历来都是悬挂在大地上方的一把宝剑,是惩罚罪人的鞭子”。他认为,既然上帝都是这样,为了发财致富,刻毒残暴一点也就算不了什么。他对几十年的结发妻子也毫不讲情义,老了竟和妻子分家。让外婆带着阿廖沙独自生活。

在小阿廖沙心中,外婆是善的象征,而外公是恶的象征。除此之外还有内心与外婆相似,最终被压死在十字架下的小茨冈;长期为外公卖命,后来双目失明而被赶走的格里戈里师傅;被大家视为“异类”,而被赶走的“好事儿”。

童年原著优秀的读后感篇5

在阳光的照耀下,我读完了这本厚厚的《童年》,心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惭愧与懊悔,想到自己与高尔基生活得巨大悬殊。

四岁丧父,跟随慈祥的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家中。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东西,也看清了许多东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粗野的两位舅舅;朴实的朋友“小茨冈”;吝啬、小气、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每一天都生活在残忍、愚昧、亲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和争吵,从善良与邪-恶之间,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与他相比起来,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幸福的;没有痛苦与斗争,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就从这一点上看来我们就与阿廖沙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我们拥有了许多,但是我们还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间更好,更多想要的东西。

是啊,我们经常对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用顾着让父母为自己遮风挡雨,从不用自己独自在“人间”闯荡。现在,我们应该悔过曾经的奢望,应该不再浪费任何东西,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便足够了。

从现在考试,我们要自立起来,遇到困难时别只想着这样退缩,逃避或走捷径,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人生中总有事或有人会令你痛苦甚至绝望,但我们应该要像一下作者是怎么样坚持的。这样,你就可以再痛苦中寻找快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的,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然保持对任何事物都有不灭的信心,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那么你的光明一定会到来,因为你懂得珍惜。

251102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