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原著读后感(2)
巴黎圣母院原著读后感篇4
在巴黎,有一座圣母院,它是神秘的,它是传奇的。
在书中,那神奇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使我深深的陶醉。丑陋的卡西莫多,“美”的化身爱斯美拉达,本来善良后来变为恶毒的副主教克洛德,命运坎坷的巴格特……这些人的性格在书中让作者表现的淋漓尽致。
巴格特夫人在爱斯美拉达小时候不慎把她给丢了,却得到了一个相貌丑陋的小怪孩,她便把这个小怪孩放在圣母院的弃婴床上,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了这个小怪孩,并取名叫卡西莫多。
十六年之后,卡西莫多长大了,他成了圣母院的敲钟人,后来在克洛德指使下,卡西莫多劫持了爱斯美拉达,卡西莫多因此受到了鞭打,在受刑的过程中,卡西莫多口渴难耐,而被他在劫持的爱斯美拉达却不计前嫌,为他送水,使卡西莫多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而副主教克洛德却想要强行占有爱斯美拉达,可她不屈服,于是克洛德刺伤了爱斯美拉达喜欢的人——骑兵队队长弗比斯,又嫁祸给可怜的爱斯美拉达,爱斯美拉达被判了绞刑,正当爱斯美拉达快被绞死的时候,卡西莫多把她救到了没有法律管辖的圣地——圣母院,并让她在那里生活了下来,可是克洛德却经常来骚扰爱斯美拉达,而一向保护爱斯美拉达的卡西莫多也不敢阻止收养他的副主教克洛德。
有一天,克洛德用计把爱斯美拉达带出了圣母院——这个唯一能够保护她的地方,又以死刑来威胁爱斯美拉达,让爱斯美拉达爱上他,可爱斯美拉达说什么也不肯爱上这个用尖刀刺伤了自己心上人的人,于是克洛德恼羞成怒,便把她交给了痛恨吉卜赛人的巴格特,巴格特在骂爱斯美拉达时拿出了她的女儿留给她的唯一的东西——一只漂亮的绣花小鞋子,爱斯美拉达又拿出了另外一只漂亮的绣花小鞋子,终于,这一对失散十六年的母女团聚在了一起,巴格特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被抓走,便把女儿藏在了自己的屋中,免得士兵把她抓走处死。
当爱斯美拉达听见弗比斯的声音的时候,便大叫起来,这一叫又吸引来了那些来抓她的士兵,抓走了爱斯美拉达,用绞刑架把她绞死了。爱斯美拉达就这样被口口声声说爱她的副主教克洛德给陷害了,就这样带着冤屈和痛苦死去了,她用她的死来捍卫她的尊严。
爱斯美拉达死了,愤怒的卡西莫多知道是副主教克洛德给害死的,便把克洛德从高耸入云的塔尖推了下去。
小说的情节巧合、离奇、怪诞,极富戏剧性,口口声声说爱爱斯美拉达的副主教克洛德的丑恶的嘴脸显示了出来,卡西莫多美丽的心灵也显示了出来,一个外表看似温文尔雅的人却拥有一个丑陋的心灵,而一个丑陋的人却拥有一个美丽的心灵。而那个无赖皮弗比斯更为丑恶,把一个少女纯真的爱情当作玩具一样戏弄,时间会证明他的灵魂的肮脏和内心的丑恶。
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运用了对比法。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是外在的美与丑的对比;卡西莫多与克洛德是心灵善恶的鲜明对比;卡西莫多形象丑陋,他心灵善良,是善与真的化身;克洛德表面温文尔雅,而内心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弗比斯与卡西莫多是虚情假意与坚贞不渝的对比。从这些对比中,映射出当时封建王朝的独裁、凶残、无人性的统治,揭示了禁欲主义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人们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会用一切肮脏下流而又恶毒的手段。这完全玷污了人间的真善美,又将教会势力的阴险和恶毒,活灵活现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
《巴黎圣母院》以其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情节,鲜明的对照,凝结成为一部浪漫主义巨著,为浪漫主义奠定了一座丰伟的文学纪念碑。
巴黎圣母院原著读后感篇5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喜欢读书,书带给我许多许多,书使我认清了整个世界。
一个美丽的少女,一个丑陋的敲钟人,一个邪恶的副主教,在庄严、肃穆的圣母院里演绎了一个美与丑、善与恶的神话。是的,这就是鼎鼎有名的维克多雨果先生写的几乎没有人未曾读过的《巴黎圣母院》。同样,它也是我的最爱。
爱斯梅拉达是书中下流社会的宠儿,娇媚、可爱、善良、热情……人见人爱,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她也丝毫不过分。而这样的美人却在圣母院前靠卖艺生活,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啊!凭她的美貌,最美的公主都比不上她,可只因为她出身贫贱,他连自己爱慕的弗比斯队长都得不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黑暗笼罩着一切,一切。
此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描绘出当时巴黎黑暗,本末倒置的社会。与爱斯梅拉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鼻子四面体,嘴巴马蹄形,左眼细小,被棕色眉毛堵塞,右眼被大瘤遮盖着,牙齿残缺不全,乱七八糟;驼背、鸡胸、罗圈腿;他出现,是个驼子;他走路,是个瘸子;他看人,是个独眼龙;跟他讲话,是个聋子。总之你能想象出他有多丑就尽情的想象吧!但他心地善良,他的内心是美丽的,是一尘不染的。他像保护宝贝那样守护着爱斯梅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但在强大的黑暗力量下,他失败了,爱斯梅拉达最终还是没逃过被邪恶势力残害致死的命运。卡西莫多最终选择了殉情,即使死也是快乐的。故事情节是曲折的,离奇的,结局是悲惨的。雨果通过这个悲惨的故事描绘出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的社会图景。借庄严的圣母院反衬出主教、贵族的邪恶与变态,也表达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