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菲的世界九章读后感500字(2)
推荐文章
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命的意义到底什么?我们又是为了什么而生存?我们是什么,是从哪儿来的,又将去何处?……太多太多的问题环绕着我。在看完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后,我从新思考这些儿时常问的问题,也许,人长大了真的会太习惯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位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苏菲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并且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并解开了之前的疑惑。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我们现有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我们依旧存在这许多传统的东西。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他们将一切变成可以永恒留下的东西,有时也将生活弄得复杂,将一切搞得不可理喻,难以让人明白那么无聊的问题怎么可以研究上好几百年。也许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吧
《苏菲的世界》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哲学的书,就某种程度而言,它也阐述了许多关于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他、每个读者都会在读书的同时不停地去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问题多么深懊、多么难以理解。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对生命的起源、意义等感兴趣,可因为没有机会和时间去看些专业的书籍,在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问题会慢慢在“适应”生活,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所以,所有的问题会在心底慢慢消失,我们也就丧失了对世界探究的动力。
《苏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读的,它所展示给我们的东西,并非单纯的哲学,还有更多关于生命等的真正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它将带领读者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界,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广阔。
《苏菲的世界》这本哲学史小说是由双重叙述中的人物及其互动组成。一开始是由一位充满好奇心、心地又善良、个性正直的十四岁女孩苏菲,有一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问她:你是谁?、世界从那里来?就这样,在一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开始思索从希腊以至于康德、从马克思以至于佛洛伊德等。各个西方哲学所思考的大问题。而另一方面,指涉一个父亲为女儿席德写哲学史,藉此书让他的女儿认识哲学。写作手法特别,将书中人物与阅读者(席德)拉至同一场域(时间与空间结合)。
不同的是,内容活泼生动,它有别于一般西洋哲学史平铺直叙的讲道理,而是运用苏菲和亚伯特的对话来讲叙。这种写法近似柏拉图的对话录。不仅可引发读者对哲学的兴趣,更可刺激读者的思考脉动、扣人心弦。此外,作者也十分推崇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产婆替人接生一样,产婆只是帮人接生,而他的工作也只是替别人「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因此在文章里运用了许多电影编剧的手法。
读苏菲的世界九章读后感500字篇5
寒假前爸爸在网上帮我定了一本书,名叫《苏菲的世界》,但是我一直没读,寒假到了,爸爸规定让我读一本书,我从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我觉得不读这本书,有点对不起它,于是我就开始读这本书了。
《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遇到的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我。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为苏菲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小说。直至到《柏客莱》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
读苏菲的世界让我受益非浅。
读苏菲的世界九章读后感500字篇6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我觉得自己开始试着动脑子想想生活上的问题,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和前辈的思想。虽然只是一些浅薄之见,但是这个思考之旅的开始却让我感到无比神奇。例如:有些弱小群体很可怜,但却也惹不起多少怜悯。乔布斯死,一万人哭;非洲一万人死,无一人哭。回顾历史,黑人的血泪史,又有多少白人为之内疚?一个弱小者是没有力量的。国家如此,人亦如此。又例如:有人说很多高等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变成机器,使想象力受到理性思维的扼杀。比尔盖茨,乔布斯均没有从大学毕业,我们议论纷纷。我想知识可以提高我们的素质和能力,不要让它成为我们发展的阻碍。成功之人必然要读书,不过他们读书取书中之精髓,从书本当中得到知识,得到启示,得到智慧,然后进行想象和创造。这诺贝尔奖不是教出来的,iphone4s也不是教出来的。我们大学生应该不要再埋怨在大学学不到什么,其实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老师引导,自己体会,自己摸索,自己创造的过程。
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哲学的只是,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启发思考。“我思故我在。”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那人生又有什么意义?要解决这种恐惧当中的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我想人生并没有固有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我们自己去创造的。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我们必须在一生当中不断地做出选择,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全责。尽管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唯一会思考自己存在的神奇生物。但是,我们只是一个星球上各种元素所组成的有机体,我们是星尘,人生如星尘。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创造自己人生的意义,不要让诅丧、寂寞、无聊来吞噬我们,做自己真正爱做的事,成为真实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