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章读后感600字
推荐文章
这本小说其中讲了汤姆和蓓姬离开大家独自到另一个山洞里探险,在山洞里他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钟乳石,美妙的泉水,可同时也遇上凶猛的蝙蝠和杀人凶手印第安人乔。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章读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章读后感600字篇1
最近,我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汤姆·索亚是美国圣彼得斯堡小镇上的一个机灵鬼。她父母早亡,只有他姨妈养他。
汤姆·索亚是一个乐观勇敢、且敢于跟坏人做斗争的人。有一次,他和哈克在墓地里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一个医生,又把杀人的行径嫁祸给彼得。最后,汤姆·索亚在法庭上把乔埃给拆穿了,救了彼得一命。
他还是一个有责任心,遇到困难不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想办法,永不放弃。有一次,汤姆·索亚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里面迷路了,走了三天三夜也找不到出口。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了,贝琪放弃了生存的希望,但是汤姆·索亚却没有放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了出口,救了自己和贝琪。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人要勇敢、有正义感、有责任心,遇到困难要冷静。
日常生活中我在培养责任心这一方面做的不够好。有一次,我在教室扫地,可是扫得并不干净,这儿一块垃圾,那儿一块垃圾,就走了。最后,被老师批了一顿。但是,我们班的很多同学都是有责任心的人。比如刘宇轩,刘宇轩负责在班上擦黑板的,他天天都会擦,而且擦得很干净。
但是光是有责任心是不行的,遇到困难还要冷静。比如:有一次,我被饮水机的开水烫伤了手,我很紧张,感觉手疼痛无比。杨老师看见了,就叫我把手放在冷水里冲,目的就是将手降温,还说:“没事的,你的手很快就会好的。”经过了处理之后我的手损伤不大,很快就好了起来。所以大家不但要有责任心,遇到困难更要冷静地想办法。
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章读后感600字篇2
你小时候有幻想过要去无人岛里探险吗?你有因为想偷懒不干家务而对家人“耍无赖”吗?你童年是有否有过拯救世界的理想呢?如果你有的话,恭喜你,你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值得回味的。如果你没有的话,现在享受还不晚——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将把你带到一个美国典型少年惊险有趣的童年之中。
汤姆是个调皮的孩子,这经常气得他的波利姨妈要追着他打,但是,他的调皮可爱也取得了波利姨妈的喜爱。汤姆虽然吊儿郎当,却富有责任感,在和女孩贝奇冒险到了山洞却缺乏火种的时候,贝奇急得哭了,这时的汤姆展现了他作为男孩子的勇敢和细心,尽了全力让他身边的女孩子欢笑并放心。汤姆极富正义感,他即不喜欢呆板的生活,枯燥无味的功课,也讨厌虚伪的教条。他对经常向波利姨妈打小报告的小表弟席德也是不喜欢的,尽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报复’席德。汤姆也有点小聪明,一次,波利姨妈罚汤姆去粉刷篱笆墙——这可是汤姆最讨厌的活儿。于是,他略施诡计,就把朋友和很多孩子骗去帮他干活,孩子们还得为他奉上谢礼。这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尽管汤姆性格有点高调,也爱吹牛,但,这些并不影响汤姆在人们心中讨人爱的形象。
在汤姆他们的世界里,善恶观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把海盗当作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而“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盗”,“血手魔王”,“海上霸王”,这更是孩子们向往的头衔。他们热衷于扮演“罗宾汉”的游戏。在他们三人离家出走冒险的时候,汤姆就成了他们的“领袖”——和一群海盗在一起。也是这种有点盲目的信仰和勇敢,才让他们大胆站出来作证救了穆夫波特,令坏人乔伊得到了应得的惩罚吧!
书中的孩子们,把甲虫,破罐子,甚至牙齿当宝物。在汤姆和哈克亲眼目睹了一场凶杀案时,他们俩立下血书要保守秘密……这些这些,在今天的大人们——不,连孩子们看起来,都有点傻气和不和实际。我们的宝物是最新型的遥控车,最新的卡通片,绝版的电脑游戏……可是,在我们得到这些东西时,我们却失去了汤姆他们最容易得到的快乐——自由。
当然书中写到的不少东西也是不可取的,例如迷信愚昧的封建旧俗,孩子们不认真的学习态度,波利姨妈的自作聪明……不过,这些有点沉重的话题,就让它们消失在汤姆去参加自己葬礼的积极人生态度中去吧!
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章读后感600字篇3
《汤姆·索亚历险记》内容丰富,主人公机智、勇敢、顽皮,略带一些幽默,是本好书。
汤姆有点叛逆,因为他当了海盗,汤姆也非常勇敢,因为他和流浪儿哈克约定到墓地去试胆量。《汤姆·索亚历险记》主要分为五次历险:墓地试胆、鬼屋寻宝、山洞迷路、再次寻宝。各个部分都非常有趣。
当我读到“正当这‘已故的大密苏里号’轮船在烈日下大汗淋漓地工作时,这位退休的艺术家却坐在旁边阴凉处的水桶上,摇晃着腿,贪婪地啃着苹果,盘算着如何来加害更多的无辜者”时,我不禁为汤姆鼓掌,这种方法引人上钩,真厉害。可是本·罗杰斯和其他的人就惨了:不但要给汤姆玩的东西,还要替他刷墙。整整刷了三次!有多少受害者啊!要不是刷墙水没了,汤姆控盘要弄得全村的男孩子破产。晚上回去时,汤姆已不再是上午那个一贫如洗的男孩,而是一个地道的富翁,汤姆多么聪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