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五章读后感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敏感的小王子因为玫瑰的一次恼怒,他离开了B612小行星,抛下了玫瑰,开始了自己孤单而又奇妙的旅行。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小王子五章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小王子五章读后感篇1
人在童年的时候总是盼着长大,长大之后总是盼望着再次回到童年,人生总是在矛盾中反复。这本书用小王子那孩童式的眼光看成人的世界,成年人的空虚、盲目、愚妄与孤独。
看完这本书,心里酸酸的,有暖暖的,抱在胸前,突然心里也想有这样一个小星球,独属于自己,上面只有一朵玫瑰花,我仔细照顾她,然后坐在一个椅子上,天天能看日出、日落。一个日落看完,稍稍把椅子往前移一下,就又是一个日出、日落。
狐狸说,用心灵才能看清楚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到的。
如果你不看清你的心,你又怎能去看清楚你真正重要的东西。有可能在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你那珍贵的东西就已经悄悄溜走。
同样,当你意识到你真正珍贵的东西时请紧紧地抓住它,不要在失去后才追悔莫及。小王子是幸运的,因为尽管他离开了他的玫瑰,可当他醒悟了之后,他还来得及回到他的玫瑰旁,来得及挽回他真正珍贵的东西。
或许你真正珍贵的东西本身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你已经和他建立了关系,那么你就要负起责任。
羡慕小王子,羡慕那朵玫瑰花,他们最后都还可以呆在那个小星球上静静的看日出日落,玫瑰花仍然可以用她的柔弱来享受小王子的疼爱与保护。
我会住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在某一颗星星上微笑着,每当夜晚你仰望星空的时候,就会像是看到所有的星星都在微笑一般。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玫瑰与王子,陪你一去看日出日落。
小王子五章读后感篇2
作者写出小王子,也写出了他一直无法了解的大人世界,利用小王子的这趟旅程来反映某些大人荒诞的想法和不智的行为。直到故事尾声,小王子告别了地球,告别了作者,准备回到自己的星球,我们都不知道小王子是否回到了故乡,是否与玫瑰花重逢了,但是我深深的相信他做到了!
小王子这本书的作者是圣修伯里。这是他在一次飞行中写下来的。作者原本的梦想是成为画家,但是他的父母劝他放弃这幼稚的梦想,因此他才会去开飞机,也才因此写下了小王子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角小王子是个金发灿烂、笑脸迎人,问问题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小朋友。由于跟自己心爱的玫瑰花产生争执,所以离家出走,到了很多的星球参观,也遇到了许多的人,以国王、自大狂、酒鬼、企业家、点灯人和地理学家,最后他来到了地球,遇见了作者,这趟旅程使小王子觉得大人们很奇怪,但也让他想读起小玫瑰,想读起他的家。
作者写出小王子,也写出了他一直无法了解的大人世界,利用小王子的这趟旅程来反映某些大人荒诞的想法和不智的行为。直到故事尾声,小王子告别了地球,告别了作者,准备回到自己的星球,我们都不知道小王子是否回到了故乡,是否与玫瑰花重逢了,但是我深深的相信他做到了!
希望借由小王子这本书,读者们能和小王子一样保有天真、好奇心和善良,来面对将来发生的种种困难,不要因为别人而放弃了梦想,并且从成长路途中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
小王子五章读后感篇3
《小王子》中的小狐狸是智慧、爱的化身。其实在许多外国著作中,狐狸不像中国作品中描写的那么狡猾,无耻。他们充满了温情,充满了智慧。《金色的脚印》中的狐狸一家,它们懂得爱,懂得知恩图报。虽然小狐狸是被铁链拴着的,老狐狸也分明知道这样做是徒劳的,但它们还是一有空就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它们不在乎累吗?不,它们在乎。但是为了救出自己的孩子,它们宁愿上刀山下火海,这点算得了什么?这种生死相依、爱子情深的亲情怎能不让人感动呢?《小王子》中的狐狸是智慧的化身,它善解人意,有爱心,驯服了小王子。教会了小王子责任、耐心、规律、责任是什么,教会了小王子学会等待,学会信任。正如狐狸向小王子描述它的心声时说:“如果你驯养我,那我的生命就会充满阳光,你的脚步声会变得跟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的脚步声会让我迅速躲到地底下,你的脚步声则会像音乐一样,把我召唤出洞穴。你看到那边的麦田了吗……你有一头金色的头发,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也会喜欢听风在麦穗间吹拂的声音……”小狐狸教会了小王子“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它给小王子带来了快乐。使小王子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是什么。
动物尚且知道感恩,知道责任,拥有耐心,动物尚且知道维护亲情,生死相依。动物尚且知道沟通与理解。我们人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很难建立,多疑,猜忌,隐瞒……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又复杂。尤其是很多大人,他们忘记的“驯服”,忘记了生活中很多美好需要等待和耐心。他们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忘记了很多眼前以外的东西,忘记了:久未看望的白发父母,近处远处的朋友,有着血缘关系的亲朋好友,久未走动的旧邻,还有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在追寻什么,又在忙碌什么,恐怕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我还记得我一个亲戚在看望一位长辈时,泪流满面地说:“我整天在单位忙碌,伺候领导,对我的姑姑生病了,直到住院我才知道。我还不能伺候一天。我到底在忙些什么,我做的到底有何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