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列车读后感600字5篇

关键词: 孤儿列车读后感600字,孤儿列车读后感,读后感
陈翠0 分享 时间: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孤儿列车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孤儿列车读后感600字1

事有凑巧,当我第二遍翻开手中的《孤儿列车》这本书时,电脑里正好传来齐豫的经典歌曲《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再看到书封上站在列车车厢里,满含期待目光望向远方的小姑娘,心中竟然是莫名的一痛。“流浪”对于这首歌的词作者三毛而言,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词汇和理想的生活方式;对于当下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是文艺范儿十足而又充满诱惑力的字眼。然而,对于《孤儿列车》里那群被带往陌生远方的孩子们而言,“流浪”,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个字眼。

在这本书之前,我未曾听说过美国历史上曾有如此黑暗的一个角落。然而当我查找资料时,却被庞大的数据惊得说不出话来。从南北战争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在美国,孤儿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仅在纽约街头流浪的孤儿就有数十万之多。美国儿童援助协会发起的“孤儿列车”项目先后将20多万名孩子通过列车从纽约送到美国的中西部地区。最初的期望当然是美好的,希望他们免受流浪之苦,有一个温暖的新家庭。然而现实往往很残酷,对于很多孩子而言,登上孤儿列车未必是幸福的开始,甚至不如在美国街头擦皮鞋活得自在,可是他们被没收了勉力维生的擦鞋工具,强制送上了孤儿列车,之后不管受多大的苦也很难有人问津,毕竟用工作人员的话来说:“你们一定要表现得端庄礼貌,有教养,能有家庭愿意接收你们就谢天谢地了。”

于是这群孩子像待宰的羔羊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主人的挑选,他们甚至不能说一个不字。我一直无法忘记书中对于薇薇安在车站的一段描写,当时她还叫“妮芙”,抱着刚满1岁的婴儿麦凯恩在站台上等待挑选。当好心的夫妇想要把麦凯恩领走时,薇薇安内心的不安和忐忑,她甚至不愿去想未来的生活是否幸福美满,她唯一的担心是没有人愿意要她。(“您想要个女孩帮着照顾他吗?”我脱口而出,“我会……”我思绪狂奔,拼命搜罗着自己的能耐,“补衣服,还会下厨。”女子向我投来同情的目光。“哦,孩子,”她说,“我很抱歉。我们养不起两个,我们只是……我们是来找个宝宝的。我敢肯定,你会找到……”她的话没了下半截,“我们只是想要个宝宝,凑齐三口之家。”我把泪水憋了回去。)此后的薇薇安遍尝生活带给她的痛苦和磨难,在颠沛流离中越来越小心翼翼,直到她终于遇见善良的养父母,即便深得宠爱,也丝毫不敢放肆。往事不可追,经历漫长人生的薇薇安将过往锁进了阁楼,开始之后七十年静如止水的人生,不是不感慨,不是不心痛,只是,诚如薇薇安所言:失去一切这种事,又该从何说起呢?

《孤儿列车》带给我的震撼并不在于作为孤儿的薇薇安曾经遭受的磨难,而是即便历经如此的人生坎坷,在她身上所散发的人性光辉,她纯善的内心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深具感染力,在她身上我看到希望的力量跨越所有苦难将她带入积极丰沛的人生。有些成长充满痛苦,有些失去满是辛酸,但无论如何,都要像书中的薇薇安一样坚韧与坚强,以爱与勇气面对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以积极的信念迎接人生。

孤儿列车读后感600字2

克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孤儿少女莫莉邂逅同样是孤儿长大的老太太莉莉安,由此引出了一个“孤儿列车”的故事。

莉莉安本来是个爱尔兰人,一家人漂洋过海来纽约闯荡,家境贫苦,孩子又多,父亲酗酒,父母争吵。突然的大火带走了父亲和两个弟弟,她最爱的妹妹梅茜也不见了。

她被带上孤儿列车,这里坐满了孤儿,他们被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等待着被领养。

婴儿和小伙子总是更容易被领养。婴儿还一无所知,小伙子可以干活。她在列车上遇到了德国仔,调皮的德国后裔。莉莉安九岁,被安排照顾婴儿。

德国仔和婴儿都被领养,她因为红头发,而不被喜欢,后来总算有个爱尔兰人愿意领养她,不过他太太只想要个不用付薪水的小女工,她住在走廊里,在养父母家里缝纫女装。

虽然养父母不好好待她,也不让她上学。可她遇到了很善良的范尼太太。可是后来经济危机爆发,养父母把她赶走了。浪费粮食。

她遇到了一个猎人,猎人没有什么工作,成天去森林打猎,通常是松鼠什么的。猎人二十出头却三个孩子。并且,媳妇又怀孕了。领养莉莉安的目的也只是照顾婴儿罢了。

猎人的媳妇是个成天睡觉的女人。她或许希望通过昏睡逃避现实。她们生活环境恶劣,还好,猎人送莉莉安上学。

莉莉安遇到了好心的老师。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

有一次,莉莉安被猎人按在破沙发上,猎人想要强暴她。可是莉莉安的喊叫把女主人惊醒了。她认为是莉莉安破坏了这一切,暴风雪之夜,莉莉安被赶了出去。

莉莉安赶去了学校,被老师安置在女性公寓。房东太太很喜欢她,后来儿童安置中心的工作人员要送莉莉安回猎人家里。(想骂人)

在房东太太的帮助下,她成为了大超市老板的女儿,并开始用“莉莉安”这个名字。(老板以前的女儿生病去世了)

莉莉安还遇到了德国仔。他们结了婚,甚至要有孩子了(莉莉安怀孕了)。不过德国仔去缅甸打仗,战死沙场。

孩子一出生,就被送了出去。(很多读者表示费解,其实我也不懂)

她和德国仔的战友认识了,结婚了,不过因为莉莉安的坚持,再没要孩子。

最后他们卖掉了超市,旅行,最终来到了另一个主角的所在地。

莫莉也是孤儿(算是吧)

她父亲车祸去世,母亲沉迷吸毒。

她是个印第安人,因此有的段落可以引发对印第安问题的思考。

她因为叛逆的行为,换了好多家寄养家庭。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处处散发着对莫莉的不满。

莫莉偷了图书馆的《简爱》,必须做50小时社区服务,否则就要蹲局子。

在男票杰克的帮助下,她开始帮杰克妈妈的雇主,已经九十多的老太太莉莉安收拾阁楼的杂物。

故事就这么展开了。双线叙事,一条莉莉安,一条莫莉。最后借助互联网,莉莉安了解了当年一列火车她怀里的婴儿,还有她的妹妹梅茜。

最后,莉莉安见到了她的女儿。

我听说在不是自己的书上写写画画很不道德。所以感觉比较好的段落被拍了下来。

萝卜书摘搞得我很蛋疼。次数都用完了,也不想给它充钱 。

评论负面居多,说是畅销书套路,并不感人,我觉得还好,翻译确实,谈不上出彩。不过莉莉安的许多片段还是很让人有所思考的。

昨天下午到今天晚上,至少五六个小时吧,虽然结局确实有点尴尬,作者不会想说科技造福人生吧?

很大感触是莉莉安的年少老成,当一个少女看到太多人情冷漠,所幸老太太一生圆满。失去的都用别的形式补了回来。

孤儿列车读后感600字3

这是一本讲述女主人公在悲欢离合的命运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如何成为懂事、会做事的孩子。因少女莫莉在书店偷了一本书引起的故事,在接下来的社区服务中,遇到了91岁高龄的薇薇安。2个人不同年代的人,却因都是孤儿,相似的经历使她们彼此感到信任,互相了解对方的心情,在莫莉替薇薇安整理阁楼箱子的时候,那些尘封已久的箱子慢慢使薇薇安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她向莫莉娓娓道来了自己的故事。

克兰运用双时间轴展开故事的叙述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并且有条不紊地同时推进各自的进展,把这个故事讲述地更加生动饱满。一位是生活在2011年的女孩莫莉,一位是在1921年的9岁女孩薇薇安。

一场大火,使微微安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亲人,从而使她踏上了孤儿列车的这段旅程。这列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而这一现象,也像我们展示了在当时光鲜亮丽的美国中孤儿这个团体背后的冰山一角以及当地社会中低层人民的生活。那些孤儿没有选择权,而只能被别人选择,命运都不能被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被领养的家庭带走之后,有些人会被当作孩子抚养长大,而有些则是回去充当免费的劳动力并且有可能没有办法继续接受教育。

薇薇安在之前被收养的人家中那些不幸的经历,在遇到尼尔森夫妇之后,终于得到了改善。继续在学校读书,回家之后在店里帮忙。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重新遇到十几年前在孤儿列车上的“德国仔”,结婚,幸福地生活。只是命运并没有那么眷顾在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之后的两位。薇薇安之后的70多年生活又归于风平浪静。

当莫莉在网上找到自己母亲的下落之后,也开始在脸书上帮忙寻找薇薇安的家人。最后在薇薇安的女儿莎拉一家赶过来看她的母亲,在68岁时开启全新的生活。在莎拉这个年纪可以再次见到亲生母亲,也是充满了激动吧。在那时,薇薇安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将女儿送人,在91岁高龄时与女儿重聚。她的一生,注定不平凡。最后的重聚,太完满。书中多次提到薇薇安的那条挂着克拉达十字架的项链,在这条路上一直陪伴着她,赋予了薇薇安,爱、忠诚和友谊。

我们的经历比她们幸运一些,从小到大都有亲人的陪伴,有些事情都不需要我们发愁。而她们要在一个个陌生的环境中,去融入,去伪装自己适应那些家庭,一步步都是如此的小心翼翼。这本书很细致地刻画了少女薇薇安在人生前20年那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但是,尽管这生活如此颠沛流离,她依然坚强,依然有着希望,成长为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

有些孤儿可能会在成长的路上,发生偏离的性格,而导致人生走进了岔路。相信现在的社会会比那时已经好很多了,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使孩子们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下长大成人。

孤儿列车读后感600字4

刚开始读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的《孤儿列车》的时候并不觉得这本书有什么意思反而觉得有点无聊,但在接着往下看的时候,却看到了命运多舛的孤儿名字从妮芙到薇薇安,年龄从九岁到九十一岁,这中间岁月所经历的辛酸苦辣。 惊恐慌乱又冷又饿的坐在装满孤儿的列车里,薇薇安是其中的一个。从这一站到下一站,像商品交易一样把孤儿摆放在想要领养的大人面前,让他们仔细打量认真挑选,以收养的名义或是打扫或是缝纫或者帮忙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有被收养的孩子,坐上车继续前往下一个地点等待着被收养;被收养之后的孩子也很少能找到有温暖的家庭。 服装商伯恩夫妇是收养薇薇安的第一个家庭,他们以收养当孩子的名义让薇薇安做他们免费的缝纫工,又黑又冷的走廊上有一张草垫就是她的床;孩子众多的格罗特夫妇是收养薇薇安的第二个家庭,他们以收养当孩子的名义让薇薇安帮他们照顾四个孩子还要做全部家务当个免费的全职保姆,脏乱不堪喧嚣黑暗漏风漏雨的小房间是她与四个小孩一起睡觉的地方,在一天夜晚遭受格罗特先生的性侵犯之后年仅九岁的薇薇安奔向迷茫的大雪中逃离了这个无底洞。几经转折终于遇到了尼尔森夫妇——一户好人家,才开始了相对自由温馨的生活。

“我的一生,感觉处处偶然,一次次偶然地失去,一次次偶然地相遇。然而生平第一次,我感觉眼前仿佛宿命。”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了九岁那年在孤儿列车做在一起的“德国仔”汉斯。命运总是为经受苦难的人准备一个惊喜哪怕很短暂。十个月后,他们结婚了。后来汉斯在战争中丧命,薇薇安再嫁。 “薇薇安抱有一个念头——我们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人,将始终守在我们身旁,与我们共度平凡的时刻。我们在杂货店时,他们相伴左右;我们绕过街角时,他们相伴左右;我们跟朋友聊天时,他们相伴左右。他们从地底飘起,我们一抬脚就与他们交融。”九十一岁高龄的薇薇安,或许对之前经历的一切苦难都淡然释怀了吧。 薇薇安以坚强与善良面对遭受的一切苦难,在一次次痛苦与绝望中挣扎逃离,在看似冷漠无情的外表下仍然藏着一颗向往爱与温暖的心灵。这本书以细腻的手法,用小小的视角展现在悲苦的生活里隐晦又坚韧的人性。

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温柔以待。

孤儿列车读后感600字5

《红楼梦》里黛玉进贾府之时,写道“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黛玉即便有着贾老太太的疼爱,在贾府也是处处小心,处处留意,尚不能融入其中。生活中,一个人要进入一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更可谓难上加难,在英国作家克兰的《孤儿列车》里,能深切得感受到这种游离于家庭外的孤独和寂寞。

小说《孤儿列车》交替叙述两代人薇薇安、莫莉的故事,虽然出生于不同的年代,后期的薇薇安看似生活富足、心态平和,莫莉看似穷途潦倒、离经叛道,但两人孤儿的身份和寄养于不同家庭的经历塑造了她们相同的内心,那就是永远感觉自己是个局外人,无人怜爱、无人关怀,常常封闭自己的内心,“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身受”,在寄养家庭小心翼翼生活,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家的那份归属感和温暖。也正是这种归属感的缺失,最终使两人有了忘年友谊,心心相惜,彼此给了对方最后的归属。

作品试图平行叙述薇薇安和莫莉两个生于不同时代、命运相似的孤儿故事,甚至安排了很多相似物件,比如薇薇安爱读的书《绿墙上的安妮》、莫莉爱读的书《简爱》;薇薇安脖子上一直挂着祖母送的吊坠,莫莉身上父亲给的吊坠项链,但通读下来,给人留下印象的多是薇薇安的故事,莫莉似乎成了薇薇安故事穿针引线的人。薇薇安的命运一直揪着读者的心,在孤儿列车上的忐忑不安,对自己命运的未知;在伯恩家受到的排挤,夜宿黑暗走廊的孤寂;在格罗特家的穷困,险遭侵犯的惊惧;最终薇薇安遇到好老师拉森小姐和房东墨菲夫人,被尼尔森家收养,但即便如此,薇薇安仍然没有找到心的归属,直到又重遇“德国仔”,她才开始卸下自己伪装的面具,做回真正的自己。

寻找归属一直贯穿这部小说始终,就像封面上的小女孩,在列车上一个人孤独地向外望去,只有深深的寂寥,对自己无法把握的未知命运的忧虑。心的归属并不是找到一个家庭,供你吃穿,而是要找到能给自己归属的那个人。


孤儿列车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257145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