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精选大全【5篇】
推荐文章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鹿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鹿原》读后感篇1
前不久,我在电视上无意中听到导演王全安要拍摄电视剧《白鹿原》,并且在紧锣密鼓的赶赴各地取景拍摄。《白鹿原》好熟悉的名字,在高中曾听到老师简略的介绍过文中的故事情节,但真正的内容细节则需要我慢慢的品味咀嚼一番了,感受一下民族厚重与沧桑的鸿篇大作了。在充满喧嚣与浮躁的生活中,平心静气的感悟生活,领悟人世百态,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阅读之于生活,犹如灵魂之于人,就在于它能以人性的力量和艺术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中给受众以有力和有益警示、启悟、激励和教益,并使之获得精神的给养,点燃思想的光焰,从而使我们走向睿智与理性。
提起《白鹿原》,人们会油然想到该书的作者——陈忠实先生。他出生于渭河平原的西安灞桥,高中毕业后便到农村插队,虽历经农村的艰辛与磨练,却一直钟爱自己的文学写作,未曾放弃。他试想,一个不了解农村的人,又怎么能写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充满农村气息的文学作品呢?他从容自若地选择素材和开掘历史事件的细节力量、情感内涵和眼光,使作品外部沧桑浑厚、细部严谨精致,让人在不由自主地在品读中产生钦佩,在钦佩中发出喟叹,在喟叹中仔细品读。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一个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能玉汝于成、磨练意志。在生活实践的大熔炉中华丽蜕变,毕竟是“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每念及于此,方知我成长的道路莫不也要如此!
《白鹿原》一轴反映中国农村生活变迁的斑斓画卷,一篇描绘关中地区动荡纷争的雄奇史诗,一段唱响古老大地新生的神秘序曲。小说围绕白鹿两家三代人的恩怨离合展开,浓缩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文中重要而关键的人物当属白鹿村中的族长白嘉轩,高大的额头、突出的颧骨、挺直的腰板、执拗的脾气。尤其是一生娶过七房女人,更为主人翁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特殊的背景。作为封建礼仪维护者和守护者,主持村中重大事情,充满凛然大义。对长工鹿三视如兄弟,情深而义厚;对子女要求苛刻,甚至是在儿子触犯族规的情况下仍狠下决心鞭笞儿子;在村中重大事情面前临危不乱,不论是在土匪动乱、灾荒饥馑、瘟疫肆虐,还是在时代变迁的关键时刻,都以他独特的思考方式、执拗的性格特点化险为夷,从而在白鹿原上树立威望,也使“仁义白鹿村”声名远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此堪当重任、充满个人魅力的典型人物,的确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楷模、学习中的榜样。尽管他也是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与实际的农民形象,但让我们肃然起敬的是他的凛然大义,桀骜不驯,这也是我们所缺少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独立思考而不特立独行,行为果断而不鲁莽行事,坚守原则而不墨守成规,得之泰然,失之坦然。也许就是嘉轩为人处世的生动写照,这大概为整个原上树立了一种精神,一种魂灵,使这个苍老的大地虽历经多次纷争与磨难,却坚强而执拗的在欲火中重生,这无疑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白鹿原》读后感篇2
我觉得我可以看懂其他那些人物,就唯独没看懂鹿兆海,先是共后是国;先是与白灵的非你不娶,后是他媳妇带着孩子回家认祖,他找了个像白灵的女人;还有先是中条山抗倭,打赢了,被撤,“茹师长说:‘就因打赢了才撤’”,后是打红军,被打死了,他自始至终要的是什么,他真的是为了抗倭吗?那为什么不坚决统一战线,茹师长最后的那句跟北边停战,可以看出茹师长确实是想抗倭而已,那鹿兆海呢,所以,最后看到鹿兆海的坟被糊赃物,有点诧异,好歹曾经白鹿原有多少人为他送葬,朱先生亲自为他守灵,是以抗日英雄的身份呀,不知道作者写坟墓的那一段是想揭示什么。难道自始至终真如鹿家家传祖训那般,官瘾真大呀!
那那些头发的那些是不是就在暗示着什么呢,那是倭寇的头发吗?我愿意相信是。我觉得鹿兆海也是那场内外战争里外不是人的牺牲者。好歹抗倭英雄,最后却是那样的下场,那时候的人是有多迂腐。
红卫兵小将的厉害,我就不想说了,朱先生是这里面神一般的人物。
这本书很好,重温了一遍历史。
《白鹿原》读后感篇3
断断续续看了很久,今天终于看完了。伴随着每晚10.30-12点的白鹿原电视剧。
鹿子霖的结局让我很出乎意料,但是看到他把白生生的羊奶奶递给白嘉轩吃,让他和他好的时候,又有些不忍。或许这样便印证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全书看下来,让我对每个人物都有很矛盾的感受,这大概就是陈老这本书的经典处之一吧。敬佩博学多识又一心为民的“牛人”朱先生;喜欢一生挺直腰杆却有点封建的白嘉轩;觉得作恶后归正的黑娃鹿兆谦感觉很厉害,为他最后的惨死很遗憾;对白灵,鹿兆鹏为新革命做出贡献很佩服,却很不喜他们的性格,过于冷漠自私。气田小娥的不自爱又可怜她身为女人的无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