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800字5篇(2)
钱锺书先生写作能力特别强,他当时在清华大学三、四年级读书,读外文系,那时候他写的一些评论非常锐利,一点不客气,我觉得他写的短评非常好。他毕业以后到上海教书,他父亲当时也在那边。那个时候他年纪轻,写的评论有虎虎生气,之后一些作品的创作的特点已经显现出来了。
浙江文艺出版社大概90年代末出过一本钱锺书散文选还是散文集,把这些短的评论这些都收进去了。那个时候我觉得钱先生一方面学问挺好,懂多国语言,另外一方面他的中国传统文字的根底特别好,在古文字还有古典文学方面的修养是超乎常人的,再加上他无比勤奋。他的笔记也是惊人的,我们有时候觉得他是天才、特别聪明,一方面凭脑子,一方面凭勤奋。他做了大量的笔记,他的中文笔记、外文笔记很多,洋洋大观,我们可以看得出钱先生的学术生涯背后的东西,很多在笔记里都可以看到。
我当时写过他早期的评论,我就觉得很奇怪,他的人情世故极其练达,为什么这么讲呢?作为年轻诗人你可以凭着你的激情写出一首好诗来,凭着你的纯洁性。但是写一部小说,凭着心地纯良是写不出来的,我不是说钱先生心地不纯良,钱先生对人心这种具像的东西非常熟悉,这个我觉得是了不起的。写小说,钱先生并不是纯粹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带来的经验,他大量的人世间的知识其实是来源于他的小说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的阅读。
我们现在说的中国古典名著钱先生很熟悉,各种各样的杂书他看得也特别多,我就觉得钱锺书先生跟现在很多研究外国文学的人是不太一样。我们经常说要读经典,钱锺书先生也是这样。我们认为比较熟知的名人经典他也会看,中国的俗小说他也会看看得津津有味,看得连吃饭睡觉都忘了。外国的通俗小说他也阅读,所以他阅读的速度是极快的,再加上他用笔很勤,把大量读的东西记录下来,最后就集成了一个宝库,这个宝库还不光是文学训练方面,还牵涉到人世,人和人的交往。
我自己在看《围城》时候,也是津津有味。我96年回国,很快过了一、两年《围城》就拍成连续剧,现在的连续剧,大家的兴趣点比较分散,那个时候兴趣点相对比较单一、集中,所以收视率就特别高,钱锺书和杨绛先生也因此一下子就闻名全国。当时黄蜀芹导演的这个《围城》连续剧是特别有名,各个角色演绎的都特别好。
钱锺书先生写的时候是在40年抗战接近结束的时候,但是他自己其实是有在大学里面教学的经验的,他到西南联大去过,后来到了上海,到了上海他很快遵父命,他的父亲钱老先生是比较老派的人,他写过《中国文学史》,他写《中国文学史》不涉及中国现代文学,不会涉及钱锺书也就是他儿子写的东西。钱老先生比较老派,那时候他在浙江大学教过书,后来到现在的湖南师范大学,那个时候他们在湖南,因为日军入侵,后来到长沙,就是现在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钱老先生是一个严父,我们如果去看钱锺书小时候的回忆或者是杨绛先生的回忆,钱锺书先生有时候吃的苦挺多的,他经常挨打,我为我们的文化感到遗憾,这不是好习惯。钱锺书先生挨打,但却造就了他强大的、和善的、有爱意的灵魂,也有的孩子挨打以后灵魂特别扭曲然后变成社会的灾害。我们看马家爵小时候的身世非常的坎坷,受过太多的冤屈自己不能消化,最终走上与社会为敌的路。
钱锺书先生小时候受过很多苦,他把这些苦变成正能量。他自己读书是有偏颇的,他特别喜欢中国的文字、文学,他到清华读的是外文系,这个我特别强调一下,我在外文所工作的时候,钱锺书先生是从外文所借调到中国文学研究所去编《宋诗选注》,外文所这些人的中文都特别好,千万不要觉得外文所的人只会说外文,完全不是这样。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人在文学创作方面要比中国文学研究所强。
围城读后感5
从出版到现在,这本书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累计发行了一千多万册,最近几年每一个版本加起来,我们的年销也到了一百万册,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经典的魅力,说明了它的吸引力。我觉得在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家里,语言经得起仔细地逐句推敲的,一个是鲁迅、一个就是钱锺书。鲁迅的语言和钱锺书的语言不一样,他们都是从中国传统汉语里面走出来的,他们有非常好的古汉语的功底,鲁迅的语言是凝练干净,钱先生的语言是幽默丰富,经得起每句每句仔细地推敲。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能不一定注意到这个细节。赵辛楣和方鸿渐分手以后,他们在香港相会的时候,赵辛楣此时已经有一个女朋友,方鸿渐就要看她的照片,然后他让饭店跑堂的侍者把他的衣服拿来,把钱夹子拿出来,原文这么说的“开矿似的发掘了半天”才把小照片找出来,就是这样的一些语言细节。我觉得大家看《围城》可能会比较累,因为里面夹杂了很多含意丰富的细节和文史典故。
这部小说,被称为“新《儒林外史》”,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写知识分子小说的代表作是《儒林外史》,钱先生这部《围城》秉承了《儒林外史》的讽刺的基调,《儒林外史》有非常丰富的讽刺性。我曾经闹过一个笑话,书里写到一个乡村小庙里,和尚煮牛肉面的情节,当时我看不懂这个细节,我觉得这个写的有悖常理,我请教邓绍基先生,我说和尚怎么会下牛肉面呢?他说这就是乡村里面的和尚不守戒律的一个表现。这些细节都有一定的讽刺在里面,但当时我是没有看懂的。
《围城》里面这样的内容很多,里面中典、西典都有,语言有很多东西需要你去仔细地挖掘。钱先生对于文学语言的比喻有一个评价,他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色,如果说《围城》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除了讽刺以外我觉得最核心的特点就是语言的比喻性。有人统计出来有600多个比喻,我觉得不止,明的暗的包括每一句形容里面细节性的东西非常非常多。所以这是钱先生语言的特点,不仅仅在小说里面,他平时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的《宋诗选注》,《前言》里面他讲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里描写的爱情到了宋诗里就消失了,被转移到了词里面,他用了一句话说: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
在写学术论文的时候,也用了大量的比喻,这是他写作的特点。所以欣赏《围城》这部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