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700字5篇(2)

关键词: 围城,围城读后感,围城读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当时杨绛先生在文坛上已经很有名气了,主要是写剧本。别人在介绍钱锺书先生的时候,就说这是杨绛的丈夫,而不说钱锺书是什么人。所以那时候钱先生在文坛都还没有冒出来,作品也没有出版,杨先生的名气反而比他大。有一天晚上他们看完戏(这部戏就是杨先生写的剧本),在回来的路上,钱先生跟杨先生说他想写一个长篇。钱先生一直是研读文学,也一直有创作的梦想,这个梦想憋在他心里时间也很长了,加上杨先生成名的刺激,对他的创作也是一种激励。

1944年钱先生开始写这部小说,在这本书的序里面他说:“我是‘锱铢累积’地写成了这部小说”,什么叫锱铢累积呢?杨先生回忆,钱先生每天只写500字,晚上给她看,那已经是誊清的稿子了。1946年小说写完,1947年正式出版。这本书最开始连载于《文艺复兴》杂志,1947年5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从最初出版,再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它(也就是1980年重新出公开版)。在33年时间里,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围城》这部小说几乎销声匿迹了,在历史的尘埃中掩埋了30多年。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这个书的时候,我们去征求钱先生意见,钱先生当时态度并不积极。

我们知道钱先生这个人一贯很低调,他有一个比较本色的理念,就是东西好不好由历史去评价,自己不愿意搀和,他觉得这件事情他已经完成了,所以开始并不积极,后来出版社经过反复地给他做工作才使得这本书出版。出版以后很快在文坛上引起轰动,大家像发现了一个宝藏一样重新热议这部小说,紧接着就是后来电视剧的走红。

据杨先生后来回忆说,电视剧的走红给他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很大很大的干扰,家里各种读者来信几乎成麻袋地收,钱先生和杨先生属于老辈的传统的知识分子,讲老理,所有的信都力所能及要给别人回,有些读者冒失地直接找到他们家去敲门,想跟他们交谈,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是他们也很开心。

围城读后感5

初读围城,还是小学五年级的那个暑假。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在大人的书柜上乱翻,翻到一本名字看上去酷酷的、像是武侠小说的书,便拿到屋中偷偷翻读。时间过去这么久,当时便一知半解的内容已经全然忘记,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都记不清了,但是有一句话一直铭刻于心:“生离死别好过百年重逢,因为它能使人不老;不仅鬼魂不会老,连记忆中的老友都是曾经鲜活的样子。”

的确如此啊!再读围城时,当年小小的我趴在大木桌上一边查字典一边皱着眉头硬啃的滑稽模样,和曾经的旧时光,就这样一点一点在记忆中复苏,变得鲜活了起来。

时至今日,我也没有从《围城》中提炼出什么中心思想,而我读书也不是很喜欢上纲上线。在真理尚未显现出来之前,我们都在镜子上观察和猜想。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和智者大家的思想共鸣,那不如在书中读懂自己。我更喜欢和书中的惊喜与感动不经意地偶遇。也许只是一词一句,便足以打动我,点醒我,震撼我。

能够感觉到钱钟书先生真的是非常西化且开放的人了,行文风格很具有欧美作者的特点,主线剧情非常简单,但其中掺杂着大量甚至和主题毫不相关的描写记叙。而比喻句又是那么的精巧和恰到好处,不禁让人感叹这如同蝴蝶翅膀上的花纹一般浑然天成的才华。

说到主人公方鸿渐,我总是会想到另外两个“无辜的堕落者”,一个是《人间失格》中的叶藏,另一个是《德米安》中的'辛克莱。只是辛克莱幸得指点迷途知返,而叶藏和方鸿渐则一步一步走向深渊。他们都不是十恶不赦之人,但却都做了令人不齿之事,而且无一例外的都还在一片迷茫中胡乱奔走挣扎。也曾想过奋进,但没有目标的努力终是在泥塘里打滚。我觉得暂时的堕落与迷茫是每个人生命中必经的过程,而且都是在由孩提到成人,开始用尚未成熟的心智面对过于纷扰喧嚣的花花世界之时。耽于耳目声色,忘记了心之所想;追逐着表面繁华,到头来只剩一身空虚。至于最后是堕落还是回归,则完全看你是否能够认清自己的心,看清脚下的路,或者是否有人拉一把。有时只因一时之念,人生便去之千里,着实令人叹惋!

很多人迷惑为什么苏小姐会爱上方鸿渐,明明要比他优秀很多,身边还有苦苦追求的赵辛楣,却偏偏为这样一个男人倾心。记得以前听说过一种名为“情境爱情”的心理效应,在一个特殊的条件下,因为某些原因,一个人的优点会被无限放大,以至于可以掩盖他所有的缺点。而朝夕相处的人,彼此过分熟悉,则很可能对对方的优点习以为常,甚至会因为一个小毛病而完全否定对方。在轮船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苏小姐只因“他不打牌”而对实则和打牌者一样堕落的方鸿渐青睐有加;在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贵族小姐Rose爱上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阶层下也许一辈子不可能相遇的穷小子Jack。至于爱情究竟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是细水长流的日久生情,也许是某个瞬间的一见倾心,但它和婚姻,终究是两码事。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次的心动,但也总要受到道德与责任的约束,不然则与动物无异。

最后来说说《围城》本身吧,许多人会说,为什么我觉得围城仿佛在写我自己。它穿越数十年的时光,为何依然能够准确地描述着当今每个人生活中的困境与挣扎。我认为这与群体心理有关,当一段话描述了一个群体绝大部分人共有的特征时,那么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会觉得在说自己。钱钟书先生对人世百态的洞察,让他创造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犯了每个人都有可能犯的所有错误。而我们,或许没那么堕落,抑或不够伟大,没有办法在有限的生命中将那些错误都犯一遍。这些错误、迷惘与挣扎聚合起来,是著作;分散开来,则是每个人的人生。

社会有社会的围城,每个人生活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围城。每个人的围城聚合起来形成了社会的围城,社会的围城反过来,也会影响每个人的围城。从一个围城中挣脱,却跳入另一个围城,似乎是徒劳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但因害怕白费力而安于现状的生活,也是沉寂而无望的。在不断冲破的过程中自然难免头破血流或徒劳无功,可是谁知道会不会就这样看到天空了呢?

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你能理解作者的思想吗?”这个问题我其实羞于回答。因为长久以来都是作者在理解我,他们的文字包裹着我的灵魂微茫的火焰,燃烧成纷纷无数纯白的蝴蝶。而我由此,看到了更高远的彼方。


围城读后感700字相关文章:

《围城》700字读后感5篇

读后感700字-酷酷吧

高中生读后感700字5篇

巴黎圣母院700字读后感5篇

《西游记》读后感700字范文7篇

红岩读后感700字5篇

《红岩》读后感700字5篇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700字范文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大全

格列夫游记5篇读后感700字范文

30328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