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茶馆读后感600字参考(2)

关键词: 茶馆,茶馆读后感,茶馆读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全剧的人物复杂多样,却简单到从陈设的古朴变为新式,最后沦为简陋,昭示出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时代特征。

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不可救药是全剧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要反映的现实社会的特点。为此,老舍先生精心刻画了各色人物。从旧社会小资产物、小商人的典型人物王利发的经营方式的改变,充满爱国热情、最后沦落为卖菜的常四爷……无不时刻在步步深入文章的主旨。我们可以从这家老茶馆中的精彩演出,看出就制度的必然灭亡。

老舍行云流水的笔法在语言特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浓烈的“京味”语言笼罩了整个剧本,代表了中国的艺术剧本。精练而又个性的语言,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廊来更能突显老舍的戏剧特点。当然少不了像“将!你完啦!”这样一语双关的潜台词,让人读了很有味道。语言中蕴藏了老舍先生高超的写作手法。

茶馆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人,一个茶馆的兴衰,更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浓缩的典范。

茶馆读后感5

这部剧运用对京城中裕泰大茶馆里人们的谈话,体现了国家的兴盛衰败。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到解放战争的前夕,时代的变迁让茶馆里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变成了一部历史剧,而这部历史剧的主角当然就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了。

王利发是个精明而正直的人,年仅二十岁就出来替早逝的父亲打理生意,他生在一个混乱的、战火连绵的年代,最后因为不能忍受自己经营了几十年的茶馆被人强行霸占而上吊自杀。是啊,用戏中的话说,那是一个人们“一堆一堆给洋人送钞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当起了汉奸,特别是戏中的两代小人——刘麻子和小刘麻子。

先说刘麻子吧,他见利忘义,干着给人说媒拉线这种不正当的生意,不论双方愿意与否,只要有钱赚他就干,有时甚至还卖人儿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贫苦的农民——康六的女儿康顺子以十两银子的价钱卖给了给了一个太监。

而刘麻子的儿子小刘麻子呢?他非但没有“改邪归正”,反而还“发扬光大”,要创办一个专给美国人提供女招待的“花花联合公司”,甚至想方设法霸占了王掌柜的裕泰茶馆,把它改成了一个“取得大量情报,捉拿共产党”的地方。

现如今,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人还在少数吗?有些奸商,为了谋求暴利,用偷工减料制成的东西来蒙骗消费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费者的性命!

不过现在,随着人们的意识不断增强,理解那些为祖国作贡献的好心人越来越多,这是让人们欣慰的一点。不管怎样,茶馆这篇局本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读出了一位语言大师的爱国爱民,善解人意。

茶馆读后感6

乱世里的百姓要的很简单,活下去有饭吃。

王利发为了茶馆倒腾了一辈子,生意不景气,开公寓,建仓库,再到破了祖宗规矩请女招待。

他说:咱不就为了活下去嘛,当个顺民,见谁给谁请安磕头鞠躬的怕啥,然而,到头来,茶馆却是越来越破。

能怎样?只怪时代太乱,生不逢时。

秦二爷一生为国,为国变卖家业大办工厂,说“我要办一个顶大顶大的工厂,救救穷人救救国家。”

最后呢,国民政府一句“逆产”全没了,从二十多岁的年轻力盛大兴实业救国到最后连棺木都买不起的垂目老人,衣衫褴褛,完全不像是个人,他的一生为国奉献,而然最后“咱为了国,可谁来管咱?”一句痛斥,惹多少心酸。

为国奉献有如严覆,荣氏家族那样风光的,然更多的是像秦二爷那般无奈的。受欺凌的小资本家,有梦想,却无处施展。

常二爷早年间一句“大清国要完”然后蹲牢。

和洋人干过仗,却因为是旗人,被汉人打压。

结局呢,这个现在看来忧国忧民,正直的小人物,就因为是旗人,做什么也不成,化缘来的棺材给了好友,自己年过古稀,别说棺木就是纸钱也是捡的。

茶馆的最后一幕,三人再次在那家破茶馆里见面喝茶,大喊着“一百二十吊!”干嘛,自己为自己送终,一辈子为国家忙活,一辈子为下一代活计生路,最后自己有谁来管?心酸之极,无人懂。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生不逢时,乱世里连想苟活都困难。

宋恩子,吴祥子说“谁给饭吃听谁的”其实这才是乱世中百姓的心声。

为活命,才是根本。

读来,甚是想哭,老舍先生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心声,是实实在在底层受压迫受欺凌的百姓的呐喊!

 

30425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