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初三600字

关键词: 童年,童年读后感初三,童年读后感
戴衔0 分享 时间:

高尔基在《童年》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童年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童年读后感1

曾无数次在闲暇之余忆起童年。彼时还未上学,只知玩闹撒娇的我,最大的烦恼也不过是该要回家了,不能继续玩耍了。

那时候一切都很纯,包括烦恼。后来我知道了,童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所以在翻开高尔基的《童年》时,我本以为将看到一个极尽美丽与纯真的故事。享誉全球的高尔基,他的童年,会是怎样的幸福呢?

然而……

“快,跟爸爸道别吧!孩子,他还不应该走呀,可是他死了,你再也别想见到他了,亲爱的……”一种瞬间的惊愕,主人公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

我深吸一口气,终是小心地窥探起了那悲惨阴暗得令人发指的童年。

母亲把阿廖沙寄养在外祖父家。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舅舅们为了分家不停的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人与人之间都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孩子也不例外。一次他犯了错误,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从此,阿廖沙对周围一切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不堪这种生活,丢下他,离开了家。

这令人窒息的感觉,这简直不敢想象的画面。

人性最为阴暗的面在眼前被完全地揭示出来,我的心在颤栗,有时甚至不由得紧紧闭上眼睛,心如刀绞般的痛。

阿廖沙他,只是一个才五岁左右的孩子啊,却不得不每天,一睁开眼睛,就置身于这之中,咬牙坚持,却不由得发抖。

心里凉凉的,我我了握拳,才继续读了下去。

扯开一抹笑容,那些湮没于污浊中,却仍在奋力照耀着的温暖,更让我从心里感到忧伤——乐观、淳朴的茨冈人,却被舅舅们的自私所害死;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力,最后眼睛却仍是瞎了。在节日的晚上,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可最后,外祖母却是凄冷的躺在床上,闭上了眼睛,但她的唇角却仍在上扬着……心酸之余,却是从心底喜欢上了外祖母——她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光明和正义的。我对外祖母的感觉,就像是对漆黑夜幕中那一颗最亮的明星的感觉。正因为周遭太暗,更使得我能一眼看见她。

不由的想起我的外祖母,她也是那么地慈祥和蔼,然而我却极少去拜访她,总是借口有学习任务,太过繁忙,而伤了她的心。一次,明明已经答应了去她家。却因为临时又有了事情而告诉她不去了,听着她那失望的声音,心里又何尝没有内疚?婆婆,我只能在这里写一句:对不起!

在书中,母亲再婚了,她的婚后生活很不幸福,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侵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的心境不好,经常对阿廖沙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但是阿廖沙仍然很爱她。又惭愧的想起我对父母的态度,他们严格的要求我,我却因此而埋怨他们,实在是不应该。其实,我是多么幸福。因为我的周围,有很多份至深的爱。

小说的最后,外祖父全面破产,外祖母病逝了,母亲也继着离开了。阿廖沙擦干眼泪,走向“人间”。

我看见了阿廖沙他从纯真,到害怕,到痛苦,接着坚定得面对,却又夹上了忧愁,最终成长的过程。而这之中的每一环,都夹着心酸的眼泪。但是他毕竟成长了。或许这也是一种成长的方式罢,而阿廖沙,没有在途中放弃,而是能坚定的走下来,这便足以令人惊叹。

下午的阳光透过玻照进来,我合上手中的书。它令我窒息的感觉我不会忘,但也因为那样的冰凉彻骨,我才能从心底体会到阳光的温暖。

黑暗过后的光明,是最令人难忘的。

童年读后感2

世界文学巨人高尔基的小说《童年》是作家的自传体小说,它是高尔基成长的第一个足迹,书中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俄罗斯的社会生活画面。

今年暑假,我认真地阅读了这部作品,有太多的感受和感悟。说起童年,在我的眼里,是阳光、幸福和快乐,可是,读罢高尔基的《童年》,我发现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真是太艰辛了!阿廖沙童年时寄居在外祖父家,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外公严厉而暴躁,经常打他;两个舅舅更是不喜欢他;幼年丧父,十一岁时母亲去世,外祖父破产,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似乎一切的不幸都降临在阿廖沙的头上。只有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的心。她常常给阿廖沙将好听的神话故事,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乐观、善良,富有同情心但不向丑恶现象低头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又是一个热爱学习的童年,他在书中说道:小的时候,我想象自己是一只蜂窝。各种各样普通的粗人,全像蜜蜂似的把生活的知识和思想送进蜂窝里,他们尽自己所能,慷慨大量地丰富着我的心灵。这种蜂蜜常常是肮脏而味苦的,但只要是知识,就是最好的蜜!

这段话充分表达了当时俄国的孩子多么渴望学习啊!当时的学校少得可怜,大多数孩子只能在街上玩耍,虽然很想上学,但条件不允许啊。他们只能像这样,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习,充实自己。相比起来,我们现在简直和他们是天壤之别。我们的学校,一栋栋教学楼拔地而起,操场平坦宽阔,一间间教室宽敞明亮,窗明几净,空调电视,投影仪电脑,各种各样的现代化装备一应俱全,再加上认真负责,循循善诱的老师,我们现在的条件当时的俄罗斯儿童闻所未闻,估计想都不敢想,但我们很多同学却还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珍惜学习机会,不求上进,得过且过,虚度光阴。

读完《童年》这部作品,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们的童年,看起来平平淡淡,有时候还有些小小的不如人意,但是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来,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不知要幸福多少倍!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低头,做一个乐观、向上、充满信心和勇气的人!

童年读后感3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3185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