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读后感800字(2)
推荐文章
让爱心一路相随,就像蜡烛一样发出光芒,为你照亮前方的路。一个人拥有爱心实在难能可贵,一个人的道德就体现在行为举止上,想做个真正拥有美德的人,就必须先拥有颗爱人之心。
中华美德读后感4
“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可以克制贪心,因为他知道节俭可以使人向上。”这是《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中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的人生信条。
在此篇中,我们看到了季文子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住的是陋室,坐的是瘦马破车,穿的是久洗的旧衣。他还经常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有粗茶淡饭吃喝,衣服不脏不破就好了。’而在他三十多年的宰相生涯中,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作风,将自己的生活限定在一般百姓的水平上,这是难能可贵的。要知道,节俭难,而始终如一地节俭更难,更何况是堂堂的一国宰相!而同是宰相的司马光也非常节俭,在著名的《训俭示康》中,他就提出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俭立名,以奢自败”的主张。骁勇善战的抗日将军左权,更以一段“将军补鞋”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以上所说的三位都有一共同点,即身居显赫之位而以俭为本,以俭自约,读后不由令我们肃然起敬。
我们—校园里的萃萃学子,备受家长的呵护,好像是温室中的花朵,要吃有吃,要喝有喝,零花钱更是不断。对我们中的有些人而言,俭朴似己成为一种过时的观念,而高消费却成为一种时尚。不信,你可以看到如下几组镜头:
镜头三:用品攀比。班级是同学们学习、竞争的地方。可是这儿,却隐藏着另一类“竞争”。如你的西装是“皮尔·卡丹”,我的衬衫就买“金利来”“雅戈尔”;他的运动衫是“李宁”,她就去买“耐克”……总之,要穿出流行的趋势,要最“modern”的。甚至连一块橡皮也要攀比,东西稍微有点磨损便让其“下岗”,与之永别。有些同学终日沉醉在高消费里,用衣着打扮自己,还洋洋自得。殊不知,中学生纯真朴素的美正离他们越来越远!
当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先人季文子、司马光、左权等的事迹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颜面说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呢?
所以,我们中学生应该明了:富裕时忘了节俭,这是一种狂妄;而贫困时仍念念不忘追求奢侈,这更是一种悲哀。节俭,是美德,而不是过时的观念。我们更不能一边喊着弘扬美德、勤俭节约,一边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而要让勤俭朴素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伴随我们迈向辉煌的新世纪!
中华美德读后感5
记得肖复兴说过“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地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的尽情的飞翔。”这段时间以来,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华美德故事》。我觉得其中《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60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迫不急待地要求学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练就是十天.明明已经熟练了,可还是不肯换新曲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要把曲子练熟,而且还要通过曲子旋律来揣摩出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人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
想想自己,我感到非常惭愧.有一次,在家里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时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想不出该怎么做.这时,我想干脆明天早上到学校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写的,把答案一抄不就完事了吗?第二天晚上作业发下来,我得了优秀.老师还表扬了我.可是,现在翻开作业本一看,好像优秀上多了个黑点,今天读子孔子的故事,让我又想起了这件事,对待学习要认真,碰到困难要虚心向老师请教.
故事里的子路,他为了孝敬亲人,家里没了米,他的爸爸妈妈都想吃米饭,子路就想办法,最后想出来去亲戚家借大米,但是到亲戚家要翻十几座山才能到达,而他一心想让家人吃上米饭,不怕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地点。亲戚给子路一袋大米,这时的子路也没有忘记跟亲戚告别,到了家里,看着家人津津有味吃着米饭,而他却忘记了疲倦,另据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种孝敬亲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回忆就因为奶奶说我写作业慢,对奶奶大吼的情形,真让我羞愧不已,想想自己一时的冲动。想想自己平时和同伴的交流,都是一句“喂”开头,来代表别人的称呼,真的很不礼貌哦!故事里的子路借到米回家都不忘和亲戚告别的情形,一直闪现在我的眼前。真不亏是孔子的学生,与子路相比,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所谓不成材,先成人这句名言用在此,刚好适合。里面还有雷锋的乐于助人,尊敬师长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从现在开始我也要做一个孝敬长辈,乐于助人的人。
中华美德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