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读后感600字范文
《时间简史》中的重大基本问题:关于宇宙我们究竟知道了什么?我们如何知道这一切?宇宙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宇宙运行的规则是什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欢迎查阅!
时间简史读后感1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考。史蒂芬霍金写的《时间简史》就是这么一本好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其中的哲理,细细品味让人耳目一新。
霍金在20多岁的时候得了卢伽雷氏症病,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到后来他得了肺炎穿气管手术,剥夺了他说话的功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虽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却用惊世骇俗、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胆提出了目前最伟大的宇宙学说,解开了许多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达到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在这本书中,他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特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示踪”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的宇宙学的奥妙。
记得在整本书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再重复一下,由于时间和空间是相关的,一个和逆时旅行紧密相关的问题是你能否进行的`比光还快,这一点也许不会使你惊讶。很容易看出,时间旅行意味着超光速旅行,在你旅程的最后阶段做逆时旅行。
令我最感兴趣的是虫洞、我是在一部电影《星际穿越》中看到的,原来虫洞其实就是一个球形空间,能让你不必走直线达到,而是通过扭曲路程来达到快速跳跃的过程,so interesting!甚至里面的主人公回到地球之后已是过了1000多个地球年,而他自己还跟之前一样年轻,多么奇妙啊!
在感叹霍金教授带给我们的庞大科学信息之余,更多的是敬佩他敢于质疑、敢于想象、更勇于论证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代教育引导学生应重点保护的,万万不可有意无意的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这本书,不管我们是否能真正理解这本书中的科学原理,但只要你用心阅读他就总会让你受益匪浅。让我们捧起书本来,徜徉在其中,感受宇宙的奥秒,你一定会觉得其乐融融的!
时间简史读后感2
其一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在书中作者并没有在具体细节处给予精确数字,我将帮作者来完善.比如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发生1秒种后温度降为100亿度,而我将补充为在宇宙大爆炸前的温度为10的32次方绝对温度.这是经近代高能物理学家所证明的温度.
其二是对于天主教批判伽利略的问题.这其中有一个常识错误,很少人发现. 宇宙大爆炸理论现在为多数的科学家所承认,可是,知道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原型的是谁吗?是一个普通的医生,有一晚,他在家中看星空,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那么天空的星星应该互相吸引而越来越近,可是为什么人们却没发现星星都聚在一起的现象呢?于是他提出,一定有一种作用力在抵消星球间的引力,于是,这就是宇宙在膨胀扩散理论的第一位提出者.
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后,因为他在一开始不敢于真正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使他自己放弃了一项伟大的发现,那就是宇宙大爆炸,因为在他的相对论里面,说明宇宙不是在扩大就是在缩小,于是有学者向他提出疑问,他没有面对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中间加上了一个宇宙常数,于是,他的相对论便成为了宇宙是恒定的结论,而在若干年之后,另一个天文学家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200英寸)观测到了宇宙是在不断膨胀扩散之后,爱因斯坦这才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误,而又修改了相对论,其实当时他只要真实面对错误的话,会很轻松地计算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当然这个错误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而是他的宗教观念.这是非常可惜的.
后来贝尔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们合作,发现了宇宙的大爆炸后造成的辐射仪谱,于是他们同时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奖. 那么,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否完全成立.经过很多的高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证实,在宇宙大爆炸后要形成现在的状况要满足24个条件的成立,一个加拿大的天文学家,叫"那斯",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造物主与天文",这本书写得很深奥,而语言却比较简单,没有天文学的知识也能看得懂,建议大家看看,他把现在的高能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发现的要在大爆炸后形成现在的宇宙要有24种关系必须要处理得非常好,精调到非常细致的位置,否则就没有今天的宇宙,第一个是强核子力的常数,(提外话,我们知道宇宙的四种秘码,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电磁力,万有引力)如果这个强核子力的常数比现在要大一点,就没有现在的氢了,如果没有氢的话,就不会有生命存在,如果再小一点,就只有氢而没有任何别的元素,第二是弱核子力常数,如果在大爆炸前弱作用力的核子常数大一点,就会把所有的氢变成氦,以致于星球就会产生太多的重元素,如果小一点,那么大爆炸产生的氢就太少,而导致无法形成现在的星球.如果引力常数比现在再大一点,星体就会太热,就会太快太不均匀地完全烧尽,如果这个引力常数比现在再小一点,就永远不会发生核子的溶合.
我们就先提出一个更难完成的概念----质子与电子数目比例,如果这个比例不合适的话,那么电子的引力就会远远超越万有引力,这个精确比例是10的37次方比1,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拿一分钱的硬币来说明10的37次方这个概念,如果把这么多的硬币放在一个空间内互相叠压为立体三度空间方式,就必须有十亿个北美洲那么大的平面,立体高度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只有这么大的空间才能放得下这么多硬币,而我们把其中的一枚染成红色再投入到硬币中去,然后一伸手就准确地拿到这枚染色的硬币,这样的成功率才能形成质子与电子的相对称比例,大家想想,难度可想而知.
然后我们再说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物质的能量不能产生不能消失的,可是宇宙在大爆炸前是一个极高温极密集的火球,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那么这又如何能实现大爆炸呢?他怎么从无到有呢?与自然规律不符.
时间简史读后感3
之所以叫读后感,而不是书评,是因为这本书我是从头读到尾的,有声,而不是无声,因此就叫读后感,而不是书评。
这种科学著作,如果只是看看,很容易犯困睡觉,不懂在讲些什么,光是那些艰涩难懂的名词,就要理解大半天,更不用说理解文中想要表达的意思了。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那就大声读出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读,确实可以大体理解文中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至少细枝末微,能懂就懂,不懂就过。好读书,不求甚解!
科学与哲学是相通的,有时通过解决科学的问题,可以间接地解决哲学的问题,而哲学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开启一个人的思想,就是平时所说的想通了,当一个人想通了一个问题时,生活也就豁然开朗了。比如说,书中说了实和虚的问题,那是看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你可以把实的看成是虚的,也可以把虚的看成是实的,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才构成了世界。读懂这句话以后,让我明白,其实平时的对与错并没有那么重要。对对错错,错错对对,我们认为是对的,在他人看来或许就是错的,而我们认为是错的东西,在他人看来或许就是对的。因此,许多事情,并不需要争个面红耳赤,有时理解就够了。用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以及他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本一直以为人一定要勤劳向上,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不然就会有种负罪感,感觉又浪费了这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却没有做出多少有益的事情。只知工作,不知娱乐,是这类人的典型特征。当然,这跟一个人的经历是息息相关的,这里并不想探讨这个问题。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有的,也不说好与坏,但是这种生活状态,确实比较辛苦,没有多少欢声笑语。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既然都是过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地过一天呢?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读了书中一个章节后,才发现,原来在生活中,追求快乐才是顺应规律的事情,而苦苦坚持反而是违背规律的。书中用的专业术语叫做熵。可以这样大概理解,事物发展总是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进行的。比如说,我们很容易把杯子打碎,但是却很难把打碎的杯子复原,原因就是原来的杯子是有序的,打碎的杯子是无序的;再比如,喜欢打台球的朋友都知道,刚开始发球时,用一个球就可以把那些堆积好有规律的球打乱了,但是却很难用一个球把那些打乱了的球打回到原来有规律的状态。再举一个跟人有关的例子,这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人偷懒是自然天性,并不一定要披上道德的外表。好吃懒做,是人的天性使然。书中表明一个观点:阅读本书使你头脑中有序信息量增加了。然而,同时由你身体释放出来的热增加了宇宙其余部分的无序度,这个效应将要大得多。我建议你现在停止阅读。
这个道理跟科学是对应的,既然科学已经证实了,那么就要适应这个规律。当然,并不是鼓励人们啥事也不干,好逸恶劳,而是说,人们一定要学会劳逸结合。而且,当感觉生活得比较辛苦时,就放下那些让人辛苦的东西,休息一下,学会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求到快乐,可以是物质上的快乐,比如吃吃喜欢的东西,喝喝下午茶,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快乐,比如听一首喜欢的音乐,看一部喜欢的电影,读一本喜欢的好书,写一篇好看的书评。
当读完这本书后,发现宇宙是如此之宏大,人类是如此之渺小,而人类想要了解宇宙,又是如此之艰难。尽管如此,总是有一些牛人,会提供出一些可以参考或部分印证的模型,让我们试着了解宇宙。先大胆假设,再小心求证,既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可以让问题朝着解决的方向前进,而不是止步不前。当一种新的方法出现后,往往会取代旧的方法,站在今人的角度来看旧的方法,会觉得旧方法是那么老土且错漏百出,但是,我们不应该嘲笑旧的方法,而是坦然接受,甚至对其进行详细研究。因为这是发展变化的,今天的一切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的,了解其发展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前人的不易,以及今天的成就。这又跟历史挂上钩了,历史的观点也在此处得到了良好的印证。可见,科学跟历史,一个理,一个文,可以有机统一,也能说明一个道理:万物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