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读后感800字范文(2)
推荐文章
在经历了这一次话剧的表演之后,克劳狄斯开始不安,将自己的侄儿哈姆雷特视为眼中盯,肉中刺,恨不得囚禁他或者最好让他永远消失,以除去心腹之患。哈姆雷特恋人奥菲莉娅的父亲波洛涅斯想要讨好国王,因而告诉国王哈姆雷特与自己女儿的恋情,并推测哈姆雷特发疯可能和此恋情相关,他设下计谋,令自己的女儿与哈姆雷特见面,但聪明的哈姆雷特并没有表现出欣喜,反而显得非常无情,这让门后偷听的国王和波洛涅斯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后来,他又提出令王后与哈姆雷特单独见面,并自告奋勇藏在暗处偷听他们的谈话。哈姆雷特在与母亲单独相处时,拷问母亲,让母亲无地自容,良心受到了极大的谴责。藏在衣柜中的波洛涅斯在慌乱中暴露,被哈姆雷特刺死,这让国王心惊胆战,为了自己的安全,他立刻决定将王子送到英国,并要求立马启程。
奥菲莉亚由于父亲波洛涅斯的死亡以及恋人哈姆雷特的抛弃,失去了心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也因此非常痛苦,并发誓要为其父亲和妹妹报仇。而这种报仇心切,恰被国王所利用。奥菲莉娅失足掉入了小溪,不幸被溺死,这让雷欧提斯更加痛心。哈姆雷特在送往英国的途中看到了他的叔叔写给英国的国书,要将他处死,他改写了国书,并设法逃脱,回到了丹麦。于是国王与雷欧提斯设下计谋,邀请哈姆雷特比剑,要致他于死地。
比赛开始后,国王在酒里下了毒,并赐给哈姆雷特,但王后偷听到了国王的计谋,因而替儿子喝下了毒酒,雷欧提斯看到毒酒计划失败,于是按计划偷偷将毒药沾在剑上,并刺伤了哈姆雷特。受伤的哈姆雷特反击,将雷欧提斯也用毒剑刺伤。就在雷欧提斯将死之时,将真相告诉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用尽最后的力气,杀了国王,为父亲报了仇。
哈姆雷特深明大义,忍辱负重,不屈不挠,不贪图富贵,一心一意为父报仇的行为令人敬佩,他的正直与勇敢,体现了一个王子的担当与责任。因而在他死后,受到了英国军队的尊重。
哈姆莱特读后感4
《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后来看了电影,不知为何只对美丽的奥菲利亚感兴趣。她有一头金色的长发,从鬓角两侧向上分别搅成两个麻花辫,垂在耳后,她长的美如天仙,有着一张最纯洁的脸,和最灿烂善良的笑容。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年轻的逃跑一直都是把长长的头发,在耳侧搅成两个麻花辫。
再后来,看了一幅油画,奥菲利亚落水时,她巨大的裙裾和着鲜花野草树枝托着她,像小船一样悠悠的飘向远方,飘向再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爱的奥菲利亚,还张着她美丽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着歌,从容,从容的赴天国。
那印象太深了,至今鲜明历历。甚至痴想,如果一生中,有值得像奥菲利亚那样牵挂的人,让自己牵挂,让自己在乎,他也一样牵挂在乎自己,哪怕自己垂垂老也,也不会担心红颜消失,即便走尽红尘之路,也会如美丽的奥菲利亚一样,从容赴天国。奥菲利亚,给了我那么多美丽的联想,因为她的美丽和纯情。奥菲利亚甚至让我觉得死也是可以如此美丽动人的。
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对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奥菲利亚只能如一条自生自灭的小船,能让她从容美丽的香消玉损,已经是作者的仁慈了。在那样的时代,在那个特定的典型的环境里。
奥菲利亚的命运只能维系在王子身上!王子爱她,至少曾经爱过。她也确信王子爱她。连她的哥哥、父亲都看得出来。可是,王子背负着替父报仇,为母雪耻,为国除害的大任!这些都比对一个女人的爱情来的重要!他在复仇的火海中挣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构陷中抗争,他在对母亲的失望中奋斗,他在对周围人的围追堵截中,像个猎豹一样左躲右闪,伺机反攻,这一切,让他没有时间再去关心爱情,关心一个爱着她的女人。
这个女人甚至成了试探他的筹码,这个单纯的姑娘被人利用了来试探自己的爱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是受新国王的指使。不得已中,王子杀掉了偷听的老臣——他心爱的姑娘的父亲,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可想而知,奥菲利亚,这个孤苦无依的姑娘,在父亲被情人杀死、情人不在身边,哥哥在外流浪的情况下,疯了。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过的椅子上,嘴巴里念念有词:“这是给您的茴香和漏斗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别致一点。这儿是一支雏菊,我想要给你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他们全都谢了。”
作为大臣的女儿,她必须谨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还要她跟王子保持距离,她这样做了,因为她是个乖女孩。父亲让她试探王子是否真的疯了,她也做了,因为她是个乖女儿。现在,她可以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给自己所爱的人采花,跟他对话,在王宫里出出进进。甚至,按自己的意愿,去编织花环,爬到高高的树枝上,唱歌远望,那结果是,树枝断了,连同她一起,顺水漂流、顺水漂流,带着这个美丽的姑娘回到了天国。
没有她的世界里,男人们的血腥的角斗,更加肆无忌惮!
哈姆莱特读后感5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是四大悲剧之首,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莎士比亚的骄傲。
《哈姆莱特》主要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王复仇的经过。后来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概括了他的复杂性。
莎士比亚在剧中说:“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不错,彼时丹麦国的状况是:婚礼紧接着葬礼;敌军压境,宫中却仍在纵欲狂欢;朝廷里众大臣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社会上民众群情激奋。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生活的时代与环境,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与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整个人都笼罩着悲观主义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后的眼中,人类本体是丑恶的,他对人的这种认识带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还值得斗争吗?人活着还有意义吗?
这种种的考虑,无不造成他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就这样白白地放弃了。或者有些时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劳狄斯所说,“因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生枝,这些都会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情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该做!
哈姆莱特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