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小学三

关键词: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读后感
戴衔0 分享 时间: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三国演义读后感1

在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讲元末明初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忘的历史画卷。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如: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骁勇善战的张飞、重情重义的关羽和纳贤的刘备~~~

先说一说关羽!他长着一双丹凤眼、一股卧蚕眉、面红如枣、手拿青龙偃月刀。关羽在书中占了很多回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单刀赶宴会、后来又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他忠于主人,有情有义。一知道主人的消息,就不顾一切的去找主人。后来,又得到一匹“赤兔马”就如火上加油,再增添他的一份风采。

再说诸葛亮,他是一个为了主人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空城计~~~~~~这些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重情重义,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聪明,我更加要学习

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因为有了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才能在那个混乱时期立足。有一回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意耍计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是周瑜故意刁难自己,但他没有生气。那时,只是东吴和蜀打算联手打败曹操。如果这时挑破周瑜的诡计,必定要伤了两军和气,所以诸葛亮便答应了这屋里要求。可十万支箭,即使从早做到晚,也未必能做好,怎么办呢?这时,诸葛亮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耍个草船借箭,轻松拿到十万支箭,周瑜的计谋没能实现。诸葛亮的沉着冷静,顾全大局真是无人能及。一次数学期中考试,我遇到一题不会写的,急得满头大汗,浪费了不少时间在那道题上,好不容易匆匆忙忙把后面的题做完了,再回过来做这道题,依然是整不出思绪,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不仅这道题错了,还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如果,我能像诸葛亮一样遇到问题是沉着冷静,或许那道题还有些许希望;如果我能像诸葛亮一样顾全大局,或许那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题目就不会错了。

读《三国演义》,让人收获万千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我终于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读完了。《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一个世纪。读完了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等128人,其它176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智圣诸亮和常山赵子龙。

我非常敬佩诸葛亮,因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胜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国,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善于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书,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轻松”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提心吊胆,如果司马懿打进来怎么办呢?当看完之后我村不住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对他的胆识和自信非常佩服。

我也非常敬佩赵云的勇敢和忠心。在长坂坡他为救后主,七进七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忠心。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正是他赤胆忠心的生动写照!你知道吗?在汉水时,黄忠、张著被魏军围住,赵云前往救援。他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和张著回到营中。曹操亲率大军而来,赵云只身在外;威风凛凛吓得曹军不敢向前,最后赵云与埋伏的士兵一起进攻打败了曹操。有诗赞曰:“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每次读到这,我全身热血沸腾,就好像和赵云并肩作战一样,沉浸在战斗的氛围里。他的勇敢只有一句话能形容----常山赵子龙浑身。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男人看‘三国’,女不看‘西厢’”。我认为是男人就要读《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其中人物的优点,如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勇敢,也可以引以为鉴,如马谡骄傲自大、纸上谈兵失街亭,曹操讳疾忌医最终病死。这样一部可以学习、借鉴的好书,我们能不读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3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赏和喜爱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32739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