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参考(2)
推荐文章
曾几何时,我已远离了童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中,纷纷扰扰的生活中,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吧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读后感4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朝花夕拾读后感5
书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它里面装的是知识,是事业。为了我们以后的事业,我们应该去读读一些名著。在家里的书桌抽屉里我无意间翻到以前买的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便,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本书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
其中的《父亲的病》这篇让我感同身受。
提到《父亲的病》这篇文章,我们就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早》;提起鲁迅先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总是那个“早”字。年少时的他,因为父亲的病而迟到后,便在学桌上刻下了“早”字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从此不再迟到。读了《父亲的病》后我觉得,鲁迅刻下的“早”不仅是惜时的早,更是提示国人:事事都要早,都应该争先于他人,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也许医治鲁迅父亲的病在当今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那个时候,却让鲁迅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最终鲁父还难逃一死。表面上看,是当时医生水平的低下,但实质上应归咎于医学的落后,导致鲁父病程拖延,最终撒手人寰,留下鲁迅“父亲!!!”“父亲!!!”一声声悲哀的呼唤。
爱迪生曾经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为了能得到这个遗产,我们应该多好读书。
朝花夕拾读后感6
如问中国自有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鲁迅。
我至今都很欣赏鲁迅的弃医投文。所谓知识改变命运,读过《朝花夕拾》,我感想颇深。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这部作品记述了鲁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的求学历程,追忆那些难忘的人与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在10篇散文中,我最喜欢《二十四孝图》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它们与我们生活很接近。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前几天“鬼节”晚上烧纸驱邪;生病时不看医生而是先立“筷子”等等,都反映了长辈们的旧思想。现在社会提倡科学而有人利用科学在这方面大做文章。正如这篇文章的思想,对当时反对白话文,不顾他人生命,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他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泛的生活趣味和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尖锐矛盾。“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也并非无道理。
另外,我觉得我们更要学习鲁迅的“忍”。大丈夫能屈能伸,鲁迅在受日本学生的歧视时,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让不少人称绝。
总而言之,《朝花夕拾》语言亲切朴实,是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