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故事读后感800字范文(2)
作为一个人,总会死的。却也有“不死的谷神”,比如老子,他把他是精神思想,从他的躯体里分离开,成为一部《道德经》,这部书就可以成为“玄牝”。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信奉老子思想的后人。
《道德经》为什么会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的天地根,就在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老子当年遇到的困惑和对困惑的思考,到如今,我们依旧有那些困惑,依旧需要思考。一旦当初“老子”遇到的困惑,如今已经不成为困惑,《道德经》就寿终正寝了。
一个百年家族屹立不倒,也可近似“玄牝”,百年家族源源不断地产生优秀人才,支撑这个家族的长盛不衰。
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是什么?“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百年家族的天地根,就是百年家族的立根之本,在于“优秀的家训”和能够严格履行家训。
不像更多的家族,还没形成一个可以源源不断产生人才的“母体”,就瓦解了,第二代就忘掉了第一代赖以成功的根本,结果富不过二代。
历代统治者,都想把“政权江山”打造成“玄牝”,让自己的政权可以长盛不衰。当这个政权可以源源不断产生维护这个政权的优秀人才时,这个政权就会有勃勃生机。否则,就会被推翻,或者复辟。
比如无产阶级政权,如果能源源不断产生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接班人,那么无产阶级政权就能长盛不衰,否则只会被复辟。
什么样的政权才能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就是要看这个政权的“天地根”,政权的立根之处,也就是政权建立的初心。
所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保持政权不褪色。
许多政权忘记了初心,很快就被当初推翻的政治阶层复辟了,于是又回归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里去了。
老子读后感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春秋时期,老子著述5000字,西出函谷关而去,经尹喜整理而成《道德经》。《道德经》是我国道家的经典著作,在此书里老子详细的给我们阐述了在德、治国、育人方面道家的思想理论。而今《道德经》成为我国古典文化的经典,它奠定了老子在历史上无可争辩的地位。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道德经》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地位。
《道德经》里的德。“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万物资始。天仁、地义、人信”在老子看来,德是同天地万物共存,道乃天地之根,德是这个母体下诞生的一个胎儿,是每个人都不可舍弃,穷尽一生应该追求的。德不是从一开始就发展得很完善的,它在发展中也分几个阶段,《道德经》里老子分了德之初、德之范、德之本、德之实、德之象这几个章节给我们详细讲解。相比儒家的“以德治国”,“德”的思想,他们在理论形成的根基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拿道家的德与儒家的德来作比较是不正确的一种做法。我们应该同时把二者精华吸收然后转为人生中我们可用的财富。
《道德经》里的育人。儒家鼻祖孔子在教育上宣扬“有教无类”。而道家的集大成者老子并非与孔子有着同样的教育思想。老子甚至是反对教育。在《道德经》的地65章有提到“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主张“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学无忧”。他不重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反对教育的。在当今“知识为武器”的时代,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不能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被不断发展的社会所抛弃的一种见地。这也打破了我们对经典的绝对崇尚态度,经典并非没有任何错误的,经典中也有被抛弃的糟粕。
《道德经》的治国。我们知道在儒家中宣扬“以德治国”施行“仁政”。而在法家中又是强调“以法治国”。当然这里的“法”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法”。道家的治国思想是“无为而治”。它既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的“无为而治”我们在《道德经》中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先不论在这个时代,老子的无为而治还有无其存在的价值。在今天依然有许多道家思想追随者,认为老子的思想仍然可以适用于现在的政治,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思想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石都已不复存在。所以,“无为而治”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需要了
老子读后感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老子的故事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