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600字
堂吉诃德讲述了一位疯癫的游侠骑士唐·吉诃德的故事,他由于对骑士小说的疯狂热爱而走上了游侠骑士的道路。他与他的侍从桑丘四处游历,经历了许多挫折与磨难,做出了许多荒唐至极的事情。文学评论家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堂吉诃德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堂吉诃德读后感1
《堂吉诃德》一个接一个妙趣横生的幽默故事,是作者讽刺手法的充分体现。它通过描写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暴露不同阶层的各人情态,同时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西班牙社会生活画卷。重要的是在这些故事的后面,摊开了那个腐朽社会的病历,暴露了那个病态社会的丑恶现象,使人们在笑过之后掩面思索:封建君主统治下的 西班牙已病入膏肓,只有切除毒瘤,才能挽救这个社会。
堂吉诃德主仆二人第一次出行时,遇见一个地主不但不付给牧童工钱,还把他绑在树上进行毒打。于是,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按理应该当场讨回公道,然后将孩子救出虎口,可堂吉诃德却仿照骑士的做法,只要地主发誓偿还拖欠牧童的工钱。岂料,他们刚一离开,地主便以十倍的疯狂,重新把牧童绑在树上,打得更惨。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西班牙不公平、不人道的社会现象。15岁的少年,本应在窗明几净的学校里安心读书,由于生活所迫,只得给地主放羊养家糊口,不仅 拿不到工钱,反遭毒打虐待。作者借这个故事,将一个弱肉强食的君主专制社会,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自己对统治阶级的无比憎恨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堂吉诃德在途中遇见一队被押到海船上做苦工的12个囚犯。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不应当强迫他们做苦工。于是,打倒了押送的士兵,解救了犯人,并命令他 们扛着卸下的铁锁链去拜见他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娅,报告自己的丰功伟绩。犯人们不但不从,反而恩将仇报,以雨点般的石头作了回敬,还抢走了他们的衣物。透过这个故事,我们目睹了西班牙社会危机四伏、民不聊生的真实面貌。那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社会:音乐家变为盗马贼,白胡子老人成了皮条客,流氓、骗子、强盗横行 于世。
塞万提斯正是运用讽刺的手法,通过讲述那些荒唐滑稽的故事,用笑的武器来打倒恶人恶事,揭露西班牙社会黑暗腐朽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显露的欧州,住店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堂吉诃德仿效骑士小说中的人物,竟在客店白吃白住,一走了之,使得侍从桑丘受到莫大屈辱。桑丘被人用毯子兜了起来,忽上忽下地抛耍,堂吉诃德只站在墙外高声叫骂,也未能营救。
饮用葡萄酒是欧洲人的生活习惯,酒袋则是实实在在的盛酒用具,连孩童都不会认错。堂吉诃德在住店期间, 却偏偏说这些酒袋是巨人,抡起剑乱砍一通,使大量的红葡萄酒白白流掉。店主见此情景,怒不可遏,挥拳将其痛打一顿。
这两个平实写来的故事,既让社会的丑陋面目充分暴露,又让不明事理的骑士自食其果。作品中又描写了堂吉诃德解救船上罪犯,而大盗匪希内斯刚挣脱锁链,就反目为仇,偷走了侍从的毛驴。作品中还描写了堂吉诃德向一队过路的商人挑战,结果被商人的骡夫打得遍体鳞伤,幸得好心的老乡相救。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表明 堂吉诃德自不量力,孤身作战,必然屡战屡败。连侍从桑丘也承认:“事情往往不会称着我们的心,一百次的遭遇里,九十九次的下场是倒霉别扭的。”这些情节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西班牙社会的真实场景。
黑暗腐朽的社会,云集着形形色色的荒诞人物,堂吉诃德无疑是一个典型。让我们看看堂吉诃德让店主“加封”骑士的情节。晚上,堂吉诃德来到一家客店,便把客 店想象成城堡,把那个流氓骗子店主当做城堡主人,把门口两个迎客妓女当做贵妇人。他把店主叫到马房,双膝跪下,乞求店主封他为骑士。店主看他是个疯子,怕他闹事,便在马房为他举行受封仪式。店主用登记草料的账薄当《圣经》,口中念念有词,接着狠打他一拳,用剑猛拍他肩膀,最后让两个妓女给他挂剑。仪式完 毕,堂吉诃德便踏上冒险之路。作者把堂吉诃德的无知和虚荣、店主的狡猾和虚伪刻画得淋漓尽致。只这一情节,就足以使对骑士时代仍心怀激动、存心效尤的人自愧自疚,舍而弃之。
堂吉诃德在另一家客店歇宿时,又发生了一件可笑的事情:女仆玛丽托内斯黑夜去和骡夫幽会,竟投入同居一室的堂吉诃德的怀抱。骡夫醋意大发,把堂吉诃德打得 满口鲜血,人事不省。店主前来制止,又出现店主、骡夫、桑丘、女仆相互追打,直到巡逻队长出面,事态方才平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精神颓废、道德伦 丧,卖淫嫖娼屡见不鲜的社会现实。作者借堂吉诃德之口,对世风日下的社会丑恶发泄不满:“我们这个可恶的年代,没一个女人是安全的了。即使再盖一所克里特 迷宫,把女人关在里面也没用……尽管把她们藏得严严密密,也会失身丧节。世道人心,一年不如一年了。”
堂吉诃德读后感2
西班牙宏篇巨制《堂吉诃德》堪称一部喜剧大全,塞万提斯可谓世界一流幽默大师。作者“所运用的严肃的讽刺手法,是一种特殊的天才,很少人能够企及。”新颖的构思,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诙谐的语言,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把人们带入一个幻想与现实严重冲突的喜剧世界,不时让人捧腹大笑。西班牙国王裴利普三世在王宫阳台上看见一个学生一面看书一面哈哈大笑,便断定这学生一定在看《堂吉诃德》。
西班牙曾是欧洲最强盛的国家,16世纪却经历了一个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一方面,君主专制王朝为了维持封建统治,极力宣扬骑士精神,致使骑士小说泛滥成灾。另一方面,有识之士在反思国内现状时发现,骑士时代的荒唐旧梦对经济社会影响极大,清新的人文主义思潮骤然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便产生了最具讽刺意义的杰作《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讽刺手法的艺术魅力,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和隽永的回味。英国十九世纪批评家海兹利特认为《堂吉诃德》“这个可笑的故事掩盖着动人的、伟大的思想感情,叫人失笑,又叫人下泪。”英国小说家斐尔丁在他的剧作里曾表达:“世人比堂吉诃德还疯得厉害。”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给予《堂吉诃德》很高的评价,并在著作中经常引用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在论战中运用带有讽刺、幽默意味的情节嘲笑和揶揄对手。
《堂吉诃德》的讽刺手法,突出表现在以毒攻毒,塑造了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极具喜剧性的悲剧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形象,通过其荒诞滑稽的单打独斗,鞭挞了骑士制度的罪恶灵魂。
50多岁的吉哈诺是拉·曼却一个村上的穷绅士,迷恋骑士小说,认为书上写的都千真万确。于是,效仿做一个游侠骑士,消灭世上一切暴行,以求功成名就,名传千古。
这个穷绅士的外形和装束十分逗人:又高又瘦,穿一套擦洗过的生锈发霉的甲胄,戴一顶拼揍起来的头盔,蒙着硬纸糊成的眼罩,手持古老过时的长矛和盾牌。他的性格也非常古怪:像孩子一样,被骑士小说牵着鼻子走。按照骑士小说主人公的作法,给自己起名堂吉诃德,又给瘦骨嶙峋的劣马起名驽骍难得,并把自己暗恋的养猪村姑定为意中人,取了个公主意味的名字杜尔西内娅。
作者描写的这个游侠骑士堂吉诃德,和以前骑士小说中年轻魁梧、英俊潇洒,骑着高头大马,手持精良武器的主人公形成鲜明对照。
在堂吉诃德的心目中,骑士人物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他以虚幻的想象,把自然风物当作敌人,乱杀一通,结果陷入自取灭亡的悲惨境地。作者借堂吉诃德的生动形象,把讽刺的锋芒直刺骑士小说。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借朋友之口所说的那样:“抱定宗旨, 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
风车在古老的欧州农村随处可见。然而,在乡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堂吉诃德竟然视风车为巨人,认定风车是最凶恶的敌人。堂吉诃德不顾侍从桑丘的劝阻,挺起长矛冲了上去,结果被转动的风车摔了个人仰马翻,长矛也断成几截。事后,堂吉诃德始终不相信他刺的是风车,硬说是魔法师与他作对,把巨人变成了风车。尽管如此,堂吉诃德仍不服输,当晚在树林过夜时,又折了一根树枝充当枪柄,插上矛头,准备再次冒险。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意在表明风车迎风而转,顺应自然规律。堂吉诃德倒行逆施,只不过是螳臂挡车。鲁迅有评论说:“西洋骑士道的没落产生了唐·吉诃德那样的憨大。他其实是十分老实的书呆子。看他在黑夜里凭着宝剑和风车开仗,的确傻相可掬,觉得可笑可怜。”
羊是乡村最常见的一种家畜,可堂吉诃德路见两队羊群由远及近,却认定那是两支交战的大军,便向其中的一队冲了过去,奋力搏杀,一连砍死七八只羊,给素不相识的牧羊人造成不应有的财产损失。牧羊人被迫还手,用弹弓击伤了堂吉诃德的肋骨,打掉了几颗牙齿,让他以血的代价作了补偿。堂吉诃德吃了大亏仍不醒悟,总说是魔术师与他作对。过分自信使他带上偏执,继而产生异乎寻常的疯狂。
这两个故事十分精彩,既带有讽刺的夸张,又带有严谨的写实,使人们看到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满脑子充斥着骑士传奇中的事物,脱离实际,富于幻想,整天干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他与风车开战,与羊群拼杀,这种奋不顾身的卤莽行为,鲜活逼真,栩栩如生。使人掩卷不忘,进而沉思:堂吉诃德做骑士不是开玩笑,他是在死心踏地、舍生忘死地做。他宁可舍弃性命,却从不放弃理想。
思维决定行为,空想必然产生盲动。堂吉诃德骑士小说中毒太深,想象偏离实际,所以才盲目砍杀,到处碰壁。他把自己出的汗说成受伤后流的血,把凉水当成魔法师送的仙水,把客店当成贵族的城堡……不论什么东西,在他的眼中都变了模样,引发神经质的反应。他把理发师的铜脸盆当成曼布利诺的头盔,策马舞枪,奋力夺回。他认定教士送葬的死者是个骑士,教士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鬼怪,勇猛刺杀,伤害无辜。
作者讽刺骑士精神,不仅描写堂吉诃德指鹿为马,与自然风物交战,而且描写堂吉诃德自命不凡和自我作践。当他被人打伤躺在地上呻吟时,口中念叨的仍是游侠骑士的惊句名言。当他身负重伤后,仍学着骑士小说主人公受伤后想念意中人几夜不睡觉的作法,自己也一心想念杜尔西内娅。他还学着“闷闷不乐的美男子”阿玛迪斯失恋的样子发起疯来:扒下裤子,下身一丝不挂,蹦跳一番后,又倒立起来。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提醒读者,骑士小说是毒害人们灵魂的鸦片。它居然把一个安分守己的老乡绅弄得神不守舍,疯疯癫癫,进而刻画一个大活宝从反面给人以警示。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第二部前言中说得好:“好东西太多了就没有价值,糟东西稀少了也会可贵。”
《堂吉诃德》产生的时代,尽管封建制度的丧钟已经敲响,但资本主义的发展仍十分缓慢。在这个时代,出现堂吉诃德这样怪异离奇的畸形人物并不奇怪。堂吉诃德坚信,世上最需要的是游侠骑士,而游侠骑士的复兴全靠他一人。堂吉诃德固执地认为处处有巨人逞强,妖魔作乱,并自不量力,盲目冲杀,企图恢复“财产不分你我,东西全归公有”的太古黄金时代,恢复封建腐朽的骑士制度,这无疑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到头来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作者正是通过堂吉诃德这个思想激进而又不识时务的典型人物表面的滑稽,显露社会深层次的悲怆,揭露骑士文学的危害。
《堂吉诃德》运用讽刺手法,通过对堂吉诃德三次出行的生动描写,把骑士小说批得体无完肤、无地自容。自此,骑士小说便在西班牙销声匿迹。
堂吉诃德读后感3
《堂吉诃德》诞生于16-17世纪的西班牙,这个时期正是文艺复新新旧交替的时代,伴随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产生,社会也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此书讲述的是一位居住在西班牙拉.曼却,身体虚弱、年近五十的老单身吉哈诺,整天沉浸于骑士小说,梦想做一个闯荡天涯,扶困济危,惩恶扬善的骑士,于是便用破甲驽马把自己装扮起来,还给自己换名“堂吉诃德”,以丑陋的牧猪女作为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再聘矮胖的农民桑丘做自己的侍从,三次出门周游全国,开始冒险之旅,去完成锄强扶弱的骑士梦想。但结果闹出不少笑话,几乎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被当成疯子遣送回家,最后以病死做终。
从该作品的整体来看,我认为可以算的上是鸿篇巨制了。整篇小说描写的人物总共有七百多个,他们有贵族爵士、神父、地主、市民、士兵、农夫、囚犯、强盗、妓女等等。在内容上有宗教观念对人的胁迫,有下层人民的艰辛与朴实,有公爵阶层安逸的生活,有年轻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冲动,有不可摆脱的家庭门第观念,有婚恋不自由所导致的不幸。涉及了政权,经济,战争,宗教,道德,风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的生活场面十分广阔,从贵族的城堡到外省的小客站,从农村到城镇,从平原到深山,从大陆到森林,展现了一幅完整的社会生活图卷 。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令人称奇。从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作品具有的史诗性质,贯彻着一种启蒙思想,映照着西班牙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从整个小说来看,作家的叙述方式是极富特色的,作品并非简单地平铺直叙,而是理想化的情怀穿插着巧妙的叙事。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堂吉诃德,写他的各种荒诞离奇的经历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是一本穿插在一位颠沛流离的其实真实故事中的虚构小说。小资教父杨少华说过,“说谎的不都是小说家,也可以是政治家、外交家……但不同之处是小说家说谎不受道义上的谴责,莫如说说谎说得越大越高明,小说家越能得到人们的赞赏和好评。”我想塞万提斯正是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的,通过栩栩如生的虚构而将真相找到另一场所投以另一光照,堂吉诃德与风车大战,与羊群厮杀等等这些的情节固然是虚构的,但这也正是堂吉诃德渴望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同时也是他深受骑士道精神侵蚀的投射。这一点不可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