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读后感800字高中生参考(2)
这套解决方法在《汉书—爰盎晁错传》有提及,其原文如下:
(晁错)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哗。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摘录于《汉书—爰盎晁错传》)
这是一种强行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对诸侯国找茬,试图削减其郡县,最终达到削弱其对中央的威胁的目的。这种方法显然过于简单粗暴,诸侯国当然反应极大,诸侯们的第一反应便是:“诸侯讙哗”。然后更直接的反应便是:“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虽然最终吴楚七国之乱被中央成功镇压,但是它还是对汉武帝的藩国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少,强行解决肯定是不现实的。这点,汉武帝还是很清楚的。
那么,元朔二年春正月的诏书,又是谁的高见呢?这还得从主父偃的一份奏折说起。在《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有原文如下: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摘自于《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这段原文,很好的解释了之前那个诏书的来龙去脉。表面上,是“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实质上,是“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这么高明的计策,换成任何人都会有眼前一亮之感。于是汉武帝当机立断,依计行事,这才有了之前的那个诏书。
当然,既然是计,自然要有契机,所以在那个元朔二年春正月的诏书中,第一句写的是:“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顺水推舟,多么聪明的执政者。于是,所有诸侯王只见其恩,不知其计,而这个政令也就理所当然的被称为《推恩令》。
很显然这个计策是最高明的改革之术。它顺利的解决了西汉的诸侯国威胁。实际上从《推恩令》推出之后,西汉王朝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诸侯王叛乱。
有人也许会说,这个计策最早可能出现在贾谊的《治安策》中。但是,实际上,贾谊只提到了要分拆诸侯,而未有主父偃这么阴险的表面推恩之法。推恩高明之处,在于中央好像是为了解决诸侯国的困难而竭尽所能,所以更容易实施,暗地里的效果也就更加明显了。
最后我想做一个总结:
成功的改革,其秘密到底是什么,只要看看《推恩令》你就会明白。
其一:表面上,要让大部分被改革的受众都认为对他们有利。
其二:要尽可能的隐藏改革者的真实意图。
其三:改革的实质要对改革者有利。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备注:附《汉书—贾谊传》相关段落,如下: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摘自于《汉书—贾谊传》)
《汉书》读后感4
疼痛,疼痛,无边无际的疼痛……“这里是--哪里?”他挣扎着爬起来,“哦,我想起来了。”为罪臣证言,被小人陷害,受极刑凌辱。寒光闪闪的刀影,蚊虫乱飞的黑牢,如此,似乎无穷无尽。他转身看了看自己藏在茅草堆中的短刃:“就这样结束,会不会更好呢?”他说着提起那闪着寒光的刀,久久地注视着。
(迁)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汉书·司马迁传》
历史,是一面明镜,是一个光辉文化的映照。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五千年文化中,许许多多优秀的文人为文化的记载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灿若星辰的文人中,司马迁,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他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先河,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我国后来的两千多年里,《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即使是今天,《史记》仍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为李陵辩护而身陷囹圄的司马迁,留在他面前的只有三条路:弃世,宫刑,赔款。家境贫寒的他完全无法承受如此巨额的罚款,他曾经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所以在当时的司马迁眼中,百家笔记网(其实自杀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正当他准备结束自己生命时,他想到了自己尚未完成的作品《史记》。面对史学发展停滞不前、历史史实严重缺失、珍贵文化无法保存的惨痛现实,他誓死都要把如此璀璨的文化记载下来,传承下去。最终,他选择了屈辱的宫刑。他忍受着肉体上极大的痛苦、精神上的无情嘲笑,继续生存、继续自己的写作。
读完司马迁的《史记》,再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我们为之动容、为之震撼。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边是精彩纷呈的历史作品,一边是司马迁悲惨屈辱的生平。这其间,应该有一种精神,叫“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天下的事,务必记载传承下去;真理的事,务必全力以赴!纵然身陷囹囫,依然坚持不懈、依然矢志不渝。
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奋斗,在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奋力前行、担当重任!
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汉书·司马迁传》
《汉书》读后感5
读《后汉书》有感而发,后汉书在描写各个人物时不遗余力,成功的为读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使我们在读他们传记的时候,常常能对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例如“乐此不疲”“疾风知劲草”“马革裹尸”“举案齐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也都是出自这里。加上这本书在前后内容上剪裁得体,叙述决不雷同,阅来毫无冗赘之感, 的确可以算是正史中难得的佳作。
该书还有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它对人物的评价较为客观,很多论述不失公允,也较为真实的记载了后汉不少人物的生平事迹。在运用“春秋笔法”的时候,范晔也没有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来过度的褒扬或者贬低某类人,这一点尤为难得。虽然,范晔自己本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在《后汉书》中有意识无意识的拔高了名士,并以“矫枉故直必过”为后汉名士的某些极端行为开脱,而对宦官则多有贬斥,称他们为“刑余之丑”,但他也批评袁绍遍诛阉宦是“以暴易乱”,表彰阉宦中“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言论算是很中肯了。
当然,《后汉书》也难免有些美中不足。其一就是:列传部分如果从单篇来看,是遵循了“以类相从”的原则,但就整个列传框架结构来看,各传之间的结构编排却比较散。比如宗室诸王的传记,在《史记》《汉书》中虽然也按时间先后顺序散排入各卷,但它们有“表”来进行专门的汇总,《后汉书》既缺“表”、“世家”等形式,本可以通过几个连续的卷号把它们放在一起。可范晔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它们散排入列传第四、第三十二、第四十、第四十五卷中,这就使整个结构框架体系失于梳理。最末尾的诸夷部分倒是整理得比较好,其内容分区域连续排在列传的第七十五至八十卷中,是《后汉书》中唯一梳理得比较成功的部分。此外,循吏、酷吏等部分连续排在列传的第六十六至七十四卷,也算不错,可惜与之相类的党 锢部分被排到列传第五十七卷,没有与它们聚在一起,却属失于计较了。
对于褒扬正统天命的部分,范晔做得比司马迁、班固要好。《东观汉记》中记载关于刘秀出生时所谓的“赤光照室”、“田生嘉禾”、“凤凰来集”等,范晔都没有写入《光武纪》中。虽然,范晔在写刘玄称帝时加了句“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以证明刘玄非真命天子,但这总比《史记》《汉书》中公然把“龙交刘媪生刘邦”的故事编进《高祖纪》强得多。可惜范晔出于时代的局限,也免不了作史时按照“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标准收入一些神异事件。 比如王忳理女鬼之冤等事,完全就类似于《子不语》等神怪小说中的内容了。
《后汉书》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没有系统记叙黄巾大起义。也许在范晔看来,这场前后有几十万农民参加的运动,由于缺乏精英领导,没有太多可以叙述的东西,所以有关它的信息仅仅散见于本纪和一些相关人物的列传中。解放后,黄巾大起义开始为史家所赞扬,学者们普遍认为它体现了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对后汉的灭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林剑鸣的《秦汉史》将“黄巾大起义”和“东汉的灭亡”合为一章,就是这种看法的代表。笔 者在这里无意分辨几种看 法对错的问题,我们可能要注意的是另外一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起义的原因不尽相同,所起的作用也各异,在表面相同的阶级背景下,其性质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动辄数十万的农民起义被迅速的镇压下去?这场起义为后汉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虽在《后汉书》之外,但要得到它的答案,我们却仍必须通过范晔字里行间中显出的蛛丝马迹来整理其逻辑。
汉书读后感800字高中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