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读后感高中作文
人们提起小仲马,似乎依然只记得《茶花女》。或许因为茶花女纯洁和放荡并存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或许因为两人纯粹炽烈的感情令人动容,或许因为妓女形象作为主角首次出现在小说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又或许,只是因为二人之间本就有着说不清的缘分纠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茶花女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茶花女读后感1
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美丽的茶花,美丽的玛格丽特,茶花的命运也就象征着玛格丽特的命运……伟大的玛格丽特,虽然她陷身虚伪、肮脏、糜烂、残忍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生活中,但是内心还是保留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那是一段在黑暗中垂死挣扎的爱情,是真爱唤回了她的纯洁,是真爱是他的灵魂得到净化!悲哀的不是被黑暗吞噬,而是迷失了对光明的向往!玛格丽特孤独的离开这个世界,临死的时候还是带着深爱的人的误解离去……玛格丽特并不悲哀,至少她争取过幸福!她像茶花一样向往光明和温暖,并为此努力一搏,这不是垂死挣扎!而是一种不甘任命运摆布的奋力挣脱!
悲哀的应该是阿尔芒!最悲哀的人应该是他!他的自私、猜疑、心胸狭隘,这不仅毁了他自己的爱情,也毁了玛格丽特唯一活下去的希望!被至爱的人折磨,是多么痛苦多么残忍的事!看到这里不禁质问起来阿尔芒的爱情是真爱吗?是占有?还是真爱?如果说是真爱,又怎么可能去怀疑玛格丽特呢,他连爱情最基本的信任都抛弃了,谈得上是真爱吗?善良的玛格丽特在受到阿尔芒父亲的苦苦相逼时,仍然是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阿尔芒的父亲很卑鄙,利用自己女儿的终身幸福相要挟,他要的不还是那所谓的颜面和地位吗?资产阶级腐朽黑暗!即使玛格丽特又在强大的意志也敌不过这现实社会的残酷,阿尔芒即使再怎么懊悔弥补不了他带给玛格丽特的伤害……迟到的爱,什么意义都没有!爱情的悲剧不在于生离死别,而是错过……
一部《茶花女》悲剧了爱情,却成就了玛格丽特的伟大人格!死亡拯救了她的绝望,拯救了她的灵魂,与其说《茶花女》是一部爱情悲剧,到不如说它是人性的创举!不朽的诗篇……
茶花女读后感2
随着树木残存的气息,墨黑的字体,带我溯回时光,重拾旧忆,抵达近代巴黎。
时隔四年,再次品读《茶花女》,漫漫岁月雕琢与淬炼,新的体悟纷纷涌现。在小仲马温柔的笔触下重现着凄美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一颦一笑宛如在眼前,那枝尚还娇嫩洁白的茶花与她秋水般澄澈的眼眸交相辉映,笔尖下描绘出美丽模样。
有别于幸福的童话,这是一曲清越悲凉的歌。我似乎也像阿尔芒一样痴心地爱上了这个心灵纯洁却落入尘世的美丽女子。爱她疲惫的心和短暂快乐的无恙。
十二岁的懵懂年纪,翻开这样一幅描绘尘世的大画卷,不知所措却深有所感。世界的肮脏蒙蔽了我们的心,总有人会像明灯一样,照亮你的河,以温柔相待,缓缓指引你渡向彼岸。最喜欢那一句:“当我们出门乘船泛舟时,看见我们的人绝对不会想到这个身穿白色长裙,头戴大草帽,手臂上搭着一件朴素的披肩的女人就是在四个月前还因奢华淫荡而名噪巴黎红极一时的玛格丽特。”我祈祷时间就停留在这一刻,幸福定格。
她不过是乡间平凡的美丽姑娘,落入纸醉金迷的巴黎,而后被爱情唤醒,片刻的安宁却再次使人入睡。
听到她决定再回巴黎的消息时,我的心里隐隐作痛。亲爱的玛格丽特,照顾好自己便是最美的温柔啊。在这样充满欲望的世界里,人心已麻木了,温柔已不在了。一旦错误的开始怕是再也回不去了。正如在汹涌的洪水前,一切大石的阻挡都显得苍白无力。
而今再读,更觉得小仲马的比方打得贴切:“当上帝允许一个妓女萌发爱情的时候,这种爱情起初好像是种宽恕,而后却几乎总是变成一种对她的惩罚。天下没有不经忏悔而得到宽恕的。就像‘狼来了’说了很多次,她们的爱情早已没有人相信了。”
她的眼泪像一颗琥珀,照出了这世间的落寞。尘世中的人们被放纵的肉体腐蚀了灵魂,情欲灼伤了心灵,落入尘世,挣脱纷扰,却再次落入深渊。
如白茶花一般的善良,倾注了对纯洁、浪漫、美好所有炙热的追求,却终究敌不过命运的曲折,结局的悲剧。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何人不倾慕宋清如与朱生豪的清甜爱恋?爱不会永远合乎想象,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我们总是在别人故事里掬一把热泪,叹一曲离殇。
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仿佛听见有人在窗外哭泣,几次拉开窗帘,望着灰白的天,不觉间已泪流满面。
尘世里开出一朵洁白的山茶花,置身于圣洁之巅。愿作下辈子天使,带你脱离这尘世。最后《以诗之名》赞以颂歌。
茶花女读后感3
《茶花女》作者是法国的亚历山大·小仲马
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有这样一部作品了,但是一直没有拜读过,大概的原因也只有一个字——懒。这次读也是拿来主义是姐妹把这部书制成了文本形式送与我的,说实话,在没有读之前,很肤浅的理解以为是写和茶花有关系的女人的故事呢。
你们说俺傻不傻,就这样,从表向上糟践了一部名著,哈哈,别学我哦!看过这部书的人大概都知道作者是以什么心态以什么人物为原型而写的,我就不说了,看完后我对玛格丽特的不幸感到悲哀,为了脱贫出卖肉体,但又为她的聪颖感到钦佩,从一位农村的姑娘到一个琴棋书画娴熟、轻而易举挤入上流社会的妓女是何等的聪明啊,固然这条道路是悲哀的但也不可磨灭她的聪颖,诚然作品用了伤感的结尾,给人的却是一种凄然的美感,玛格丽特虽是妓女,是上流社会人物的玩物,但她只是出卖了肉体却流下了纯洁的灵魂,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社会中一些人,只是为了金钱而出卖肉体,满身的铜臭气,为了虚荣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她们是多么的可怜啊,还不如在困境中的妓女。
书中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在吃夜宵的那些人中间,唯有我看到她离席而感到不安。我跟在她后面激动得无法自持。我泪流满面地吻着她的手。所有这一切,再加上在她生病的两个月中,我每天去探听她的病情,因而使她感到我确实与众不同,也许她心里在想,对一个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爱情的人,她完全可以照常办事,她过去已经干过那么多次,这种事对她已经太无所谓了。 ”这一段写的是阿尔芒初次与玛格丽特吃夜宵时的情境,并且从“所有这一切,再加上在她生病的两个月中,我每天去探听她的病情”中可以看出阿尔芒当时十分关心玛格丽特并且深深的爱上了她。这本书是法国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时期的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