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高中感悟5篇(2)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一个依靠,都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我们可以把爱情,友情,亲情以及自己的事业和荣誉当做依靠和寄托。很显然,安娜的精神寄托便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爱本身是没有错的,爱情是美好而甜蜜的,但是安娜的爱错就错在她对爱情的要求太严苛了,把爱的本质扭曲了。她厌恶憎恨卡列宁,认为卡列宁平平淡淡,对她根本没有爱情,她爱渥伦斯基,虽然她从未承认但是我认为她爱的正是渥伦斯基的轰轰烈烈,爱的正是他对她的殷勤,而并不是渥伦斯基本人。可以说,安娜的生活是痛苦而纠结的,她想为了爱情而生活,但是完全没有能够站得住脚的立场。从经济上来说,她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她的生活费完全靠卡列宁供给,书中提到,在卡列宁写给她告诉她被原谅的那封信中,甚至还夹了一卷钞票。从情感上来说,虽然书中着重描写了安娜生产之后卡列宁坚决不同意离婚,但是在第四部的末尾也描写了安娜在这个时候也主动放弃了离婚的想法的心理活动。我认为,安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还是因为她放不下她的儿子谢辽查。她知道,一旦离婚丈夫卡列宁势必会夺走孩子的抚养权,那样的话对安娜又是一次痛苦的折磨。
别把情欲的喷张当做爱情,也别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因为安娜的悲剧正源于此。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
看了许久,还是在零零散散中把它读完了。虽然书名只有安娜卡列尼娜,然而书的内容却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内容:社会制度,宗教,道德伦理,军事,农业等。不仅讲述了安娜的感情挣扎,也讲述了列文的农庄生活和家庭发展。这两条线索都充满了矛盾,而托尔斯泰用心理活动将这些矛盾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在安娜的眼里,爱情就像是火焰那样炽热滚烫,那么耀眼明亮。于是她便是那不顾一切的飞蛾。她得到了爱情,也葬送了自己。而她的矛盾在于既然选择了为爱情抛弃身份地位,放弃社交圈,放弃家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她心爱的儿子,却没有勇气一路坚定地走下去,却在不断地怀疑弗伦斯基对她的爱和自我否定中折磨自己,像文中描述的“这就像把一个判了死刑的人脖颈上套着绞索扣押好几个月,好像要处死刑,又好像要释放!”而最终的卧轨自杀,就是这一切矛盾的结局。从当初在火车站与弗伦斯基初次相遇到最终安娜的用卧轨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的岁月,却足以让安娜从受人欢迎和仰慕的上流贵妇人走向被社交圈排斥和孤立的出轨女人,足以让安娜从娇艳走向凋零。列文在与农民的相处中发现农庄生活才是使自己怡然自得的园地,发现劳动才能使自己摆脱烦恼纠结从而感受快乐。作者借安娜的口,写出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冷漠,借安娜的陨落写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然的悲剧结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和虚伪的揭露。
而列文的矛盾在于他对社会制度的不认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对,对农民的同情,却又因为他从小的生活习性以及社会环境,使他不足以彻底从心理到行为作出改变,因而列文也陷入了矛盾。作者借列文的经历和感受写出对农民的爱护和同情,就像列文说的,他自己就是农民,对当时制度对农民的压迫的不满也就表达得更为自然。在文中写到:“人们争论得那么热烈,往往只是因为不能领会对方所要证明的事情。”列文对当时制度的抵制无法让别人领会,而他自己也无法领会和认同其他地主的主张,这就使一切思想斗争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解决。“一个人没有过不惯的环境,特别是如果他看到周围的人都过着同样的生活的话。”这是列文在莫斯科等待妻子基蒂生产的一段时间里感受到的。“过着漫无目标的、没有意义的生活”这也是他急于回到乡下的原因。他怕自己过惯了那种生活以后也成为了他自己厌倦的那种人。这也体现了当时的上流社会群体的一种荒废氛围和腐蚀性。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很多的意义还有待读者去不断感悟,我也相信,等我的经历更加丰富,再一次品读这部作品的时候,肯定会有不同感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无法否认这是一幕悲剧,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是曲折的。福音书中提到,“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可见同情弥漫于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直至合上书本,灵魂深处仍会受到强烈的震憾,仿佛从一个沉重的旋涡中挣扎出来,悲剧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颇见细腻的笔触扰如茶般回味无穷,任缕缕清香在空气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俄国人特有性格的体现,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这跟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虽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内心却是极其“叛逆”,或者说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违背自己的本质,在原则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运的神。这绝非是自我中心主义,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至上的体现。也许这在我们的国度是会被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所摒弃的,把她看成是一个不忠的妇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时代,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绝非不可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我们被这种传统的枷锁牢牢禁锢,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数人的每一个大脑细胞。
如此看来她似乎是一个幸福的人,有过一段邂逅,在她看来曾经是完美的。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被压抑的生气勃勃的女人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这使她忘却了一切烦恼,恐惧,在幻想中只为了爱情而活。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她也曾徘徊,犹豫,极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难以适从。她想起了家庭与道德,但此中并没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分,只有理智与情感不懈的抗争。
爱情的力量曾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蕃篱,但自私、罪恶感很快会降临,将她团团包围。另一方面一种虚妄的狂热使伏伦斯基在一种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肤浅的,同时他并非丧失责任与义务,他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无力反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最终将其带入痛苦的深渊。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如同飞蛾扑向野火,决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对生活和理智彻底失望的安娜最终选择离开,这不是放弃,不是妥协;不是社会抛弃了她,是她抛弃了社会,是用她的方式找寻心灵的完全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