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参考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追风筝的人读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追风筝的人》的封面,一幅让人捉摸不透的画面,那长长的风筝线后面到底是什么呢?我翻开华丽的封面,开始走进那一片火红的晚霞,头上风筝猎猎作响,耳畔传来了那句真挚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欢迎查阅!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 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

从今天起,每周试着看一部电影,也写一下观后感,以此充实目前平淡无味、枯燥并充斥着浪费的时光。那么就从第一部开始,《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和原著一样,讲述了主人翁阿米尔和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从主仆关系到相认兄弟的故事。两人因父亲对名誉和名声的执念,在童年以主仆和优等民族与劣等民族的关系和谐和睦地相处着。但阿米尔对哈桑获得父亲的过多“偏爱”而心生嫉妒,想尽办法将哈桑赶出了家门,就此分离。后因阿富汗战争的爆发,两人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阿米尔随他的父亲辗转来到了美国,获得了大学学历并娶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妻子,过上了较为体面的生活。一直待在阿富汗保护着原有宅基地的哈桑和他的名义父亲(同为阿米尔家的仆人)在战争中同时被枪杀。哈桑的儿子索博拉得到幸存,却被阿米尔和哈桑小时候的敌人虐待(敌人也曾虐待过因保护阿米尔利益的哈桑)。阿米尔在其父亲自然去世之后辗转回到阿富汗营救了索博拉。

这是一个相对平淡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也是令人欣慰的。但故事因时间轴上有着实实在在真实发生的战争,有着不比寻常的历史价值。

阿富汗作为中东地区的国家,其似乎永不消停的战乱给人一种从古至今皆如此的第一印象,带着这种印象翻开原著,讲述的故事永远都笼罩在一种昏暗不见天日的氛围中。而拍出来的电影相对于原作来讲,却没有给人以太强的视觉冲击,无论是战争前还是战争后,显示的画面都没有像原著那样给人传达的萧条、悲凉和人间地狱的感觉;电影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尤其是两个角色——作为仆人的哈桑与作为主人却嫉妒哈桑的阿米尔,在童年时的彼此的心理状况的描述都较为轻描淡写;对救人场景的那种血腥都是点到即止,没有原著刻画的并在人的脑子里想象的那么让人不可忍受。这也可能是电影限于时间、重在叙事的原因所致。

整部电影给人传达的感情是温暖的。阿米尔的父亲在逃亡中拼了性命保护同行的一个女性免遭侮辱、阿米尔对其妻子曾经私奔的经历并不在意、童年的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和愿意倾其所有的友谊,阿米尔的妻子对丈夫回到战乱中的阿富汗的支持,等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尤其是两人共同的父亲自身的矛盾性更让人让人感慨“名利和荣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揭示了“诚实和坦诚”的意义。小时候的阿米尔听父亲说过,“世界上的罪过只有‘偷窃’,所有其他罪过都是‘偷窃’的衍生。譬如杀人,那是‘偷窃’了别人生存的权利”,同时他的父亲也强调,“‘偷窃’是最不可原谅的罪过”。但实际上他的父亲因“名誉和地位”带来的欺骗却是两个兄弟不能相认的始作俑者,是两个兄弟心生间隙的源头。好在阿米尔在故事的结束没有走父亲的老路,而是选择了诚实——如实地向自己的岳父交代了他和自己的妻子收养的哈扎拉人的真实来路,同时也受到了岳父和当地人的认可和欣赏。

电影和原著之所以被流传,更多的,还是在于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吧。通过看故事,我知道了阿富汗人民对俄国的憎恨,学到了些许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电影向我们传达了战争前的中东,那个美丽生活的天堂,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可爱的人们;它与我们想象中的战乱截然不同,我们也更完整地认识了中东。最为重要的,感谢现在的和平吧!

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精彩,每个人的生活都会经历物是人非;时间这个轴上,可能是写进时代的战争,也可能仅仅是辛酸的生活。战争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辛酸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深处敏感的内心。珍惜当下吧,珍惜那些美好的感情。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

暑假我读了一本有名的书。作者是美国的卡勒德·胡赛尼。这本书还曾是奥巴马总统送给女儿的礼物呢!没错,它就是著名的《追风筝的人》。

这本书讲了战争年代阿富汗富翁家里一件跌宕起伏的事,反映了社会与人类的残忍。12岁的阿米尔少爷与仆人的儿子哈桑情同手足,他们的母亲都不在,因此是吃同一位奶妈的奶长大的,也就好比兄弟。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事,让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于是,他痛下心逼走了哈桑,不久,他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时对哈桑的背叛。父亲死后,他再度踏上睽违二十多年的故乡阿富汗。而此时,他从拉辛汗嘴里听到了一个大人们对自己、对哈桑隐藏了三十多年的惊人秘密。知晓哈桑的死讯后,阿米尔又陷进了儿时不堪的回忆,而面对对照片上哈桑身边的男孩,阿米尔又该怎么办?一切的答案,都隐藏在书里,我情不自禁地看了下去……

“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这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像钟摆一样,在我脑中不停地摇晃,哈桑是多么善良和朴实啊!他即使知道真相,却没说出来,只是为了保住阿米尔的尊严。待人以善,我们应该像哈桑学习这种美好的品质,当有人落水,请利用身边一切物资救援。当有人被困,请尽自己的一份力。当有人伤心,请用自己的笑声化解他的忧愁……

我们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也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开往普者黑的公交车上,因为是旅游旺季,人很多,整辆车上挤得水泄不通,幸好我先上车,有舒服的座位。这时我注意到,有一位抱着小孩的阿姨没有座位,我立马起来让座。这时,我的心里暖洋洋的。

34855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