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剧西厢记读后感优秀范文
推荐文章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厢记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西厢记读后感1
《西厢记》说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样一个又俗又滥的故事: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法的考虑百般阻挠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斗争崔张终成眷属。作品表达了男女青年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显示出一种所谓反封建的主题。
今天崔张们自由结合的障碍早就不复存在造成他们当初离合悲欢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青年人为什么还要读《西厢记》呢?《西厢记》又凭什么去打动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两性结合空前自由的时代里的年轻人呢?
当然《西厢记》的故事曲折生动文辞优美华艳写景写情写人写事无不妙笔生花令人心旷神怡。我们读《西厢记》的确应该细细潜玩元曲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王实甫的如“花间美人”般的绚丽词章但更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来揣摩体味曲词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揣摩体味又会反过来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强化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样阅读就同生活联系起来了就同人生和生命联结起来了阅读活动就在精神上、心灵上影响人、改变人。林黛玉读西厢时的所谓“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是仅就《西厢记》的作者融化百家、文采斑斓的语言艺术来说的我的理解“警人”者乃是指它的思想意蕴“余香”者则是情到浓时氤氲飘香熏陶渐染怡情养性。
文学作品是写人的写人之情、人之性写人情之美、人性之真。《西厢记》写出了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情之美基于性之真。人活着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纵情而任何破坏这种美的势力必然是丑恶的。《西厢记》写出了这种美与丑的较量写出了人性的被束缚和被压抑更写出了人性终于冲破束缚如惊雷如春笋自由伸张的勃勃生机。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两性相悦是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最值得追求和珍视的感情在她面前什么功名利禄什么仕途经济什么门第财产什么父母之命什么伦理道德均不足挂齿不值一文因为它们是作为一种外在力量强加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东西。封建社会最大的罪恶就是摧残人性。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最大限度地摧毁人的自然本性?因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由自由的人性对封建秩序构成严重的威胁动摇着封建大厦的根基。
西厢记读后感2
“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在如此浪漫多情的时节里,张生遇见了崔莺莺,便一见钟情。我始终记得张生对莺莺的第一评价是“解舞腰肢软又软,千般婀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我想,这次相遇,就早已注定他们将拥有一段美好而又残酷的爱情故事。
崔莺莺是一个大胆,美丽,善良,温柔的贵族小姐。生为一个相国小姐的她,从小就在妈妈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接受过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当她与张生恋爱,她从一个乖乖女变成了一个“违背道德”坏女子,就构成了思想与行动上的矛盾,在我看来,崔莺莺能与张生相爱,挺不容易的。但在这样的坏境下,她还能不顾一切地与张生相爱,我想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样的女子,放在我们现代来讲,令许多年轻人汗颜啊!许多年轻人曾信誓旦旦,许下海誓山盟,可是最后呢?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作如今的浅斟低唱。想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想那高楼碧袖,碧玉红笺,都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是纯洁美好,不含一丝杂质。
当她与张生离别时,她从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在她的眼里“情”字是第一,名利功禄,是是非非,她统统都可以不管。“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在回复张生的诗里,她将自己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对张生的爱恋,但最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在“听琴”的时候,她的心被张生琴中那份热切的呼唤深深的感动着,但她那一颗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缚的.心控制着她,尽管她早已泪水涟涟。此时此刻,她心中的爱情正与封建教育进行激烈的争吵,最终爱情战胜了封建传统思想。
当她收到了张生的情诗时,终于鼓起勇气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视玉人来。”读到这里,我笑了,我想:崔莺莺是幸运的,因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正如沈从文所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最好的人。”的确,崔莺莺是幸运的。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当她写下《明月三五夜》,短短20个字,意味着崔莺莺从此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去追寻自己的爱情。
世上有许多人选择用名利去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洋洋自得。而有些人选择去爱自己爱的人,用心去填满生活。我所理解的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白对方的缺点和优点,能包容对方的缺点和优点。爱上对方的人而不是对方拥有的钱财。在这个繁杂荒乱的世界里有个爱你的人,共渡生计之苦,陪着你晃晃悠悠地度过余生,就这样慢慢变老。
西厢记读后感3
即使不熟悉戏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西厢记>>作为当代中学生必读的名著,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却耳熟能详,许多人都能脱口而出几句“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样的名句。纸上的繁华终抵不过视觉上的享受,第一次看戏曲形式的演绎,真的是将曲曲折折的爱情,丝丝入扣的情感演绎的淋漓尽致。
首先是服装,飘逸灵动的水袖一挥一舞之间便把书生张生迷得神魂颠倒,莺莺头上华丽的配饰不仅简单就告知了她宰相大小姐的身份,也突出了她的年轻活泼。单单是这身衣裳,就让我对这出戏入了迷。
戏曲伴奏是最能够增添华彩的,是整个唱腔中最有力的支持部分。当张生心情忐忑的拿着红娘传递来的情书时,他的一举一动正好与伴奏完美吻合,恍惚间,像是在舞台上跳舞,与现在的现代舞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加语言,只用伴着鼓点的动作,就让观众明白了他的焦虑,紧张。伴奏对唱腔的烘托不仅表达了表扬者的的未尽之情;又充分发挥器乐艺术的特长。两者相得益彰。
最后是一出戏中最重要的唱腔和表演。在我这个外行人
